2010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查三十一: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查三十一: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考考查31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考纲及解读]
1、 列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四个阶段即主要特征;
2、 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地区分布(地区性与全球性)和产生的原因;
3、 说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概念及内涵、主要三大原则。
解读: 1)、结合有毒和有害物质泄漏等,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结合典型案例,考查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及治理对策;分析或证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要点梳理]
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集渔猎时期:
人类对自然既 又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 ,人类与环境是一种 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 自然,人类对环境依赖性 ,对抗性 ,环境遭到破坏,出现局部的        问题。
3.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 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 ,人地矛盾迅速 短缺, 破坏, 污染 从局部扩展到 。
4.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思想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中心论 人地伙伴论
生产力水平 采猎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化时代
农业文明
核心思想
影响
2、 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图中大圆表示______,小圆表示_________。A箭头表示人类从环境中索取______和________,B箭头表示人类把_________和_________所产生的____________排放到环境中,C箭头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把它所受到的______,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_。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 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原因与表现:
①原因:a 压力。
b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c 片面追求 ,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 。
②表现: , ,
4.环境问题的表现
主要表现 肉体方面 原因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 人类 等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以自然植被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或过渡捕猎
二氧化硅含量增加和臭氧层的破坏 大量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人们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3.环境问题的分布:
城市:主要表现为
地区差异
乡村:主要表现为
局域性: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
国家差异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
全球性:如:
3、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提出: 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得到公认。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
2.内涵: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其中 是基础,是 条件, 是目的。
3.原则: 、 、
[重点探究]
1、人口压力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2、 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
地理环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能量,而且具有容纳、清除人类活动废弃物的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随人口数量、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变化而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原始社会,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人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极其微弱。环境未因人类的活动而造成环境问题。到了农业社会,人类仍受自然的制约,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已表现征服能力,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工业社会,人类跃居到人地关系的主导地位,人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目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并开始建立全新的现代文明的人地关系。环境问题将会因此等到缓解,环境质量也会得到改善。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控制、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典型例题精析]
典例1、(09年海南地理第21题)图6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指出围填海前后的变化,并就其中一项变化,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10分)
【解析】:
该题以“围海造陆”的对比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考生读图、析图、解图,知识迁移、拓展分析的能力。
细致读图,是充分解题的关键;对比两图,变化如:后一幅图中,森林减少、湿地消失山体坡度增大、山坡植被覆盖率下降等。
分析某一方面变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后果极其对策,则可仔细筛选,力求选取高得分率的分析项予以解答。
答案: 围填海前后的变化:湿地消失、山林被破坏、海滩消失、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海湾消失等。(2分)(答出三项即可得2分)
负面影响及对策:(8分)(选任何一项变化,负面影响答对得4分,对策答对得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湿地消失——负面影响: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繁殖和鸟类栖息。
对策:在新生土地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建设人工湿地和水域。
山林被破坏——负面影响:填海采石场破坏山林景观,诱发岩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对策:对岩坡进行生态恢复,结合工程措施,防治崩塌、滑坡灾害。
海滩消失——负面影响:造成海滩旅游资源破坏。
对策:利用新增围海大堤和土地资源,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可营造人工湖泊和人工沙滩。
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负面影响:大堤容易造成排水不畅、诱发次生盐碱(渍)化。
对策:开挖人工湖泊、降低水位以及加强围填海区抗洪排涝能力等。
海湾消失——负面影响:海湾渔业和养殖业迁出,影响渔民的生产生活。
对策:应通过合理的补偿安置,解决该区域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典例2、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图中对应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防治对策。
第(1)题,根据框图、箭头方向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氟氯氢可以消耗臭氧造成臭氧空洞;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入空中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滥伐和木材过度生产使森林锐减。
第(2)题对环境恶化原因的分析应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大的方面,主要是人为原因。
第(3)题根据材料提出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提出的防治建议,虽然可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但主要应该针对原因中的人为因素,即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国际合作。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3.某建筑工地不分昼夜打夯,散装水泥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扔,这样周围可能会造成 ( )
A.有毒气体、有害废水、噪声污染
B.有毒气体、噪声、大气粉尘污染
C.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辐射物污染
D.噪声、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污染
读下图,回答4~6题。
4、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 ( )
A.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
C.人类不要向环境释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服务
5、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
B.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
D.我国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6、我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
A.烧草为灰,取灰肥田 B.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从而使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和时间的差异。据此回答7~9题。
7.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的原因是
①各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②各地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的不同 ③各地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的差异 ④各地人口数量和素质的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9.下图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②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③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④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10~12题。
10.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
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11.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12.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二、综合题
1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1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简称超薄塑料购物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材料二 2002年以前,爱尔兰人均每年消费328个塑料袋。2002年3月起,爱尔兰开征塑料袋增值税,购物者需要为每个塑料袋缴纳0.15欧元的税款。之后,爱尔兰人均每年塑料袋的消费量降至21个,减少约94%。
(1)“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 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下列污染物会带来“白色污染”的有(多选) ( )
A.丢弃的农用薄膜 B.废弃的绿色塑料袋
C.丢弃的白纸 D.丢掉的一次性塑料袋餐具
(2)我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在采取措施限制甚至禁止使用塑料袋,请简要分析使用塑料袋会带来哪些危害。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经济手段”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办法。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有效办法?
15、根据所给材料及相关统计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12月15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计划。该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材料二
(1)A省1991年以后大多数年份与1961~1990年的气温平均值相比,气温偏 。
(2)1987年后A省和B市气温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不同之处是 。若B市为南京市,试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产生此情况的原因。
(3)材料中“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所指出的内容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该原则的主要内涵是 。
16.(2009·海南澄迈模拟)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图1中A—B线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 海拔高度(米) 1 600
年降水量(毫米) 350
≥10℃积温(℃) 2 997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千米) 5 200
植被覆盖率 1900年 较高
2005年 显著降低
灌溉面积(公顷) 0.0
人均耕地(公顷) 1970年 0.57
2005年 0.23
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 4 182
土地产值(元/公顷) 5 610
耕作方式变化 1955~1980 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1981~2005 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1)根据材料一,从B至A反映出 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温度带有 、 、 、 。
(2)根据材料二,当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 。当年降水量在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450 mm时,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 。
(3)根据材料三,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 区,耕作制度是 。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17、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的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A 5、D 6、D 7.B 8.B 9.C 10.D 11.C 12.A
二、综合题
13、 (1)见下图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14、 (1)塑料 ABD
(2)造成视觉污染;存留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养分;堆积在水面影响正常抽水,威胁水电站安全;废弃塑料被动物吞食易导致动物死亡;占用土地;携带细菌,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等。(答出其中任意四条即可)
(3)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科技手段、借助媒体等。(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
15、 (1)高
(2)都呈波动上升趋势 B市平均气温上升幅度高于A省平均水平 南京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
(3)共同性 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16、 (1)从赤道向两极和从沿海向内陆的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2)较弱 300~450 增强(3)半干旱 一年一熟
(4)存在的问题:①降水量少(或半干旱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或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②过度垦殖,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度大(或水土流失严重);③耕作不合理,土地收益低,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土地利用向恶性发展);④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减少;⑤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协调措施:①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②治理水土流失;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力;④调整农业结构;⑤政府支持;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⑦控制放牧;⑧(适当)移民,缓解环境压力。
17、(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