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东北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经济特征等区域概况,理解东北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与气候、地形条件等的密切关系。2.了解东北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和森林资源优势,理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农林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东北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对东北区国土开发的区域优势与劣势的学习,特别是对三江平原开发的讨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观。●教学重点东北区的两大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优势和其区位优势,为建设东北地区农林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难点东北区的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的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为什么“东北区提供的商品粮,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区宜农荒地最多,但耕地面积为什么不宜大幅度增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及师生互动式的讨论、探究教学●教学准备1.录音机及歌曲“松花江上”2.根据课本有关地图,自制复合式投影片: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图,东北区的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图;东北地区荒地分布投影图3.自制表格投影片:东北区温度带与作物、东北区地形与农业资源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片段(承接)教师自述:东北区是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大经济区。这里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森林矿产等资源富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本单元将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建设为例,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开发情况。[讲授新课](板书)第三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出示复式投影)“东北区位置和范围”,先看地图——东北区的轮廓范围,再覆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图,要求学生表述出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并邀请一位同学代表到屏幕前指图讲述。(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东北区位于我国陆地的最北、最东处,所处的纬度较高,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临渤海、黄海与华北地区连接。本单元所讲的东北区同习惯上所称的东北三省有不同的范围和含义,它是指我国“九五”规划中所划的七大经济区域之一,即东北区包括了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板书)§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一、区域概况1.位置——纬度较高2.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教师讲述)本区总面积达12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积的12.9%,人口11533万(1995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5%。(承转)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是气候。根据本区的位置及已学知识,东北地区的属什么样的气候?这样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耕作制度、作物类型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分小组讨论)略(板书)3.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气温较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协调。水量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展示投影表格)要求学生对应填空。东北区温度带与作物类型地区 温度带 ≥10℃的积温 作物南部中部北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后出示答案。(投影答案)东北区温度带与作物类型地区 温度带 ≥10℃的积温 作物南部 暖温带 3600℃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中部 中温带 1000~3600℃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北部 寒温带 1000℃ 春小麦、大豆(承转)本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教师边绘边讲)东北山河分布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同时请学生同步说出山河的名称)(板书)4.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投影总结)东北区农林基地的地貌条件(提问思考)为什么说东北区是我国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启导解析)这里要求学生弄清两个方面:(1)经济区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人类的经济活动既包括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也包括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及与之相应的第三产业。(2)东北区是我国耕地面积最大的农业区,加上土地肥沃,农业生产的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数量大,提供给市场的商品粮数量大。东北地区又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钢铁、机械、电机、化工等生产发达,其中的农业机械生产规模之大,产品数量之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使区内农业、工业的联系紧密。因东北区内部经济联系密切,农业机械化水平高,重工业实力雄厚,所以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板书)5.经济特征——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承转)东北区的土地、森林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对建成全国性的大型农业、林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方向的重点,在于资源开发和农林基地的建设,它包括的主要方面:一是土地资源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二是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东北这两种优势资源的情况。(板书)二、土地资源优势(出示投影)东北区耕地数量、特点(板书)耕地面积广大(提问)东北如此多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学生)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在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承转)东北地区耕地不仅数量大,而且十分肥沃。(板书)土壤肥沃(展示投影图表)先出示“东北区的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填下表(投影片)。类型 分布区 特点黑土 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 有机质含量高,黑土层深厚肥沃,生产力高,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是亚欧大陆北部和美国中部地区)黑钙土 松嫩平原中西部(承转)长江三角洲农业也十分发达,但农业机械化程度远不如东北区。出示景观图片“东北平原机械化生产”。问: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小声议论,回答)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而长江三角洲湖荡广布,耕地缺少成片分布。(板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教师小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区土地资源优势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其国土整治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承接)讲到东北的资源,森林资源的优势十分了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板书)三、森林资源优势(展示投影图片)东北区森林资源优势优势 表现全国最大的林区 林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人均林地是全国人均的8倍;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的2倍多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3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8.4%(1995年)宜林地区广 尚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森林树种丰富 总数有300多种主要林种:落叶松(针叶林)、红松(针阔混交林)(板书)全国最大林区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读课本P81景观图)图8.3“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图8.4“小兴安岭的红松针阔混交林”[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指黑板板书),对东北区建设农林基地的地理背景进行了探讨学习。由于该区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东北区目前已成为一个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的地区。作为全国农产品基地,东北区提供的商品粮,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立足本区土地资源优势和森林资源优势,东北区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方向重点就在于资源开发。但也要指出的是,本区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其耕作比较粗放,不因地种植、开垦不宜耕作的土地等情况已成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水土流失对本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影响很大。(课堂讨论)讨论1 ”东北区的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的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为什么“东北区提供的商品粮,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答案:综合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只能满足一熟作物的生长。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又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区粮食人均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辽宁省的粮食可基本自给,内蒙古东部自给有余,黑、吉两省粮食商品率分别达到60%和80%。讨论2 谈谈你对东北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出示东北地区荒地分布投影图,并请学生阅读课本P82“关于三江平原开发的不同观点”。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请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交流,不限定答案的圆满完整。时间至下课。)答案: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过去被称为“北大荒”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是尚有较多荒地,但这里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湿地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又是重要的动物栖息地,还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等物质资源。湿地资源的破坏,会带来水环境污染加重,土壤沙化与盐碱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资源急剧减少等问题,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靠垦殖湿地扩大耕地规模来实现,而应发挥现在耕地的生产潜力,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对现有湿地资源要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建设、有效保护,实施有利于保护湿地、改造农业生态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从而实现东北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板书设计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