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学案(旧人教版必修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1.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学案(旧人教版必修上)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学案导学
知识点拨: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变化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纬度北极圈以内0°<ψ<66°34′Nψ=0°0°<ψ<66°34′S南极圈以内
春分日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
夏至日极昼昼>夜昼=夜昼<夜极夜
秋分日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
冬至日极夜昼<夜昼=夜昼>夜极昼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①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1)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2)各国四季的划分方法:
①欧美各国:把二分二至日作为划分四季的特点:春分——夏至为春季;夏至——秋分为夏季;秋分——冬至为秋季;冬至——次年春分为冬季。
②我国:以四立日作为划分四季的起点:立春——立夏为春季;立夏——立秋为夏季;立秋——立冬为秋季;立冬——次年立春为冬季。
③北温带各国:3、4、5月为春季;6、7、8月的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1、 2月为冬季。
(3)四季划分的意义:科学成就;指导人们生产与生活。
2.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地表不同纬度地区一年内获得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直接依据是看该纬度地区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
(2)五带的分界线、名称:见教材P23图1.28。
(3)五带划分的意义:是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3.节气。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将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分为二十四段,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
方法指导:
1.列表法:如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天的分布规律等。
2.图示法,四季的形成。
3.歌谣法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