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8.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素材(旧人教版选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8.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素材(旧人教版选修二)

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8.1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相关素材
东北区自然资源特点与评价
1.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部辽南地区处于暖温带北缘,北部大兴安岭北坡为寒温带。≥10 °C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大部分地区,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安盟和哲里木盟、延吉盆地多为2 400~3 000 °C。吉林省西南部、赤峰市和辽宁各地在3 000 °C以上,南部沿海可达3 600 °C。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低于2 400 °C,最北端在1 500 °C以下。平原地区均可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喜温作物,一年一熟。热量资源丰富的辽南和辽西是我国早熟棉花的栽培北界,大苹果仅适于辽东半岛和辽西栽培。但北部地区、大兴安岭北部仅适于春小麦和早熟大豆的种植。农业气候上最大的缺点是低温冷害,它是作物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影响因素。低温冷害年,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本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生长期降水量(5~9月)东南部山区多达900毫米以上,西部地区仅350毫米左右,重点产粮区松辽平原在500毫米左右,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为400~450毫米。该区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需水量一般为350~500毫米。由此来看,正常年生长季节降水量基本上可满足旱田作物的需要。
2.农业资源丰富,质量好①土地资源。山地和平原兼有,各占一半,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长白山与辽东丘陵,以马蹄形环抱着中央的松辽平原,东北角为三江平原,西北角为呼伦贝尔高原。本区土地资源有下面的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全区耕地面积1 920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7%,人均耕地面积0.17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0.3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谷地。耕地垂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高者可达800米。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5%~7.5%,全氮含量为0.15%~0.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最高的土壤。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二是本区尚有较多的荒地资源。全区可开垦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以黑龙江省为最多,其次分布在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部等地。②森林资源。东北区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地带和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位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森林覆盖率均在50%以上,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7 858万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1%。主要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树,以及柏、桦、栎、椴、水曲柳等阔叶树,其中针叶树的比重占1/3。③天然草地资源。本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北部和松嫩平原西部。呼伦贝尔草原和科尔沁草原是目前亚欧大陆保存较好的三大优良草场之一。
3.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北区水资源的特点是东丰西欠,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
4.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东北区矿种比较齐全,已发现有120个矿种,已探明总量的有100余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达45种。
一年一熟的雨养旱作农业
东北区由于生长期偏短,大部分地区为一年一熟制。本区跨14个纬度,农作物生育期南北差异大。北部地区农作物生育期在105天以下,生育期积温1 900~2 100 °C,只能种早熟或极早熟品种;中部地区农作物生育期105~125天,生育期积温2 100~2 300 °C,宜种中早熟和中熟品种;南部地区农作物生育期125~135天,生育期积温2 300~2 800 °C以上,可以种植中晚熟和晚熟品种。
由于水源的限制,雨养旱作农业占耕地总面积的86%,占据绝对优势;水田面积少,仅占耕地面积的9%,包括旱养在内,有效灌溉面积也仅占14%左右。本区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寒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产量普遍低而不稳。以占耕地总数一半左右的黑龙江省为例,1991年每公顷产粮仅3 180千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土地质量和潜力相差甚远。这对一个有重要地位的商品粮基地来说是很不适应的。
东北区的土地利用
东北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合理,农林牧用地的比例大致是1∶1.9∶1.5,表现为农林牧用地比较均衡发展(见下表)。但地域差异明显,耕地集中在松辽平原与三江平原,林地集中在山地,广大平原地区则少林,牧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
地 区
土地总面积 (万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有林地面积 (万公顷)
草地面积 (万公顷)
辽宁省
14.59
346.73
468.96
202.07
吉林省
18.74
393.93
667.2
187.71
黑龙江省
45.40
883.15
1702.6
753.18
内蒙古四盟市
45.74
260.15
795.46
1738.91
东北区合计
124.47
1883.87
3634.22
2881.87
东北耕地质量
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量算,中国无限制、质量好的一等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1.33%;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4.55%;有较大限制,质量差的三等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0.47%;此外,还有不宜农业耕种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65%。东北区一等耕地面积所占比例超过60%,二等耕地超过30%(见下表)。一等地的土地质量好,无限制因素,地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一般情况下,都能获得高产,且不致于引起土地退化。二等地在农业利用上属好地,只受某些限制性因素影响,只要采取适当措施,便可获得高产量和防止土壤退化。三等地是较差的农业用地,有较强的限制。
耕地质量统计(%)
一等耕地
二等耕地
三等耕地
不宜耕地
全 国
41.33
34.55
20.47
3.65
东 北 区
65.20
31.07
3.19
0.54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
48.24
51.54
19.01
1.21
西 北 干 旱 区
47.40
31.60
18.36
2.64
华 北 区
37.70
40.59
18.92
2.80
华 南 区
30.07
47.22
21.85
0.86
云 贵 高 原 区
23.45
47.77
23.74
5.04
内蒙古半干旱区
19.89
44.26
21.45
14.39
黄 土 高 原 区
26.50
16.60
43.89
12.95
青 藏 高 原 区
16.88
24.54
52.46
5.81
黑土
黑土主要是在半湿润地区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的腐殖质积累和淋溶过程的土壤。分布在起伏的漫川满岗,母质为黄土状粘土沉积物。黑土地区年平均温度0~6.7 °C,降水量500~600毫米,土壤冻结深度在1.1~2.0米,冻结期长达4个月以上。黑土区的自然植被为草原化草甸,以杂类草群落(五花草塘)为主。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花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可延伸至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8万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黑土的黑土层深厚,厚度一般为30~70厘米,厚者达100厘米以上。黑土疏松多孔,富含腐殖质,土壤肥沃,是世界上最好的土壤之一。黑土因盛产粮豆而驰名中外,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玉米带”的主要土壤。
沼泽的改良与开发
我国的沼泽土,大部分集中于东北地区。一般说来,在高纬地区,气温低,湿度大,有利于沼泽土的发育。因此,东北地区沼泽土分布广泛,并有较厚泥炭层的积累(下表)。
地 区
自 然 条 件
分 布
三江平原
温带湿润气候,年均温3°C左右,年降水量约550mm。地势低平。
分布在沟谷地区和旧河道地区。
松嫩平原
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2~8°C,年降水量400~600mm。地势平坦。
分布在河谷低地地区。
滨海平原
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8°C左右,年降水量600mm,潮水周期涨落,河水泛滥。
分布在沿海低地。
呼伦贝尔高原
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温-2°C左右,年降水量300~400mm。地势高,开阔平坦,略有起伏。
多分布在河谷上游地区。
大小兴安岭山地
寒温带、温带冷湿气候。年均温0~-4°C,年降水量400~600mm。分布在平坦的分水岭、坡麓、台地和河谷地。
长白山地
温带冷湿气候,年均温2~6°C,年降水量600~800mm。
分布在沟谷地区和熔岩台地上。
在农业利用方面,沼泽土的问题主要是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植物养分不平衡。开垦时必须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例如,草甸沼泽土、腐殖质沼泽土以及泥炭腐殖质沼泽土,在排除土壤中多余水分后,即可耕种;在泥炭沼泽土上,除排水外,还要采取修筑台田、垫土掺沙、大垅熟化和增施磷、钾肥等相应的改土措施后,才能达到改土增产之目的。
在平原沼泽地区,可修建纵横交错的河道,使其形成交织的水网,与塘、井、水库等联成河网水系,既防洪治涝,又灌溉排水,还可以发展航运、水电、渔业等。在相应的农田建设上,可因地制宜分期分批搞台田、条田或井排井灌等工程建设。如东北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适宜搞井排井灌,旱时可做灌溉水源,涝时则成为集水输水道。
对北方地区具有泥炭层的沼泽地,除排水外,还要改良泥炭层。改良的主要办法是:大垄熟化,即在开沟排水后,应用大垄旱作,待土壤熟化后改成水田;深翻压土,在排水后平整地面时,再加上一层黄土或沙子,以改善质地,提高地温;施磷、钾肥以及含铜的炉渣,以平衡养分。
东北区的湿地保护
湿地是地球上富有生物多样性、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前者包括沼泽、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后者是稻田、水库和池塘。
湿地有两个特点。一是科学研究越来越表明它的重要。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有其特别的功能,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湿地还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能源、水源、工业原料,以及所特有的鹤类、类等大型水禽和湖泊海洋风光所具有的美学源泉。再有一个特点是,当人们还未认识这些之前,却把湿地看作“荒”,看作“不毛之地”,是开发的首要对象。而且开发规模和速度与保护湿地的必要性相悖而行。所以说,这是当前环保的焦点之一。
东北湿地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凯湖等,以沼泽、河流、湖泊和人工湿地为主,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区。1992年,本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有黑龙江扎龙和吉林向海2个湿地型自然保护区(1992年我国同时有7块湿地被收入“名录”,其他的几个是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海南东寨港和香港米埔)。2002年,本区又有黑龙江漠河自然保护区、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大连国家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发源于小兴安岭南麓的乌裕尔河,流至扎龙这片大的低洼地后,失去明显的河床,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沼泽,这便是扎龙自然保护区。这个位于齐齐哈尔市南郊的自然保护区,面积42万公顷,其中沼泽面积32万公顷。保护区内河道盘旋,湖泡棋布,由于长年积水,芦苇丛生,隐蔽、繁殖、栖息条件好,所以扎龙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珍稀水禽和湿地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内有野生生物500种,鸟类248种,尤以鹤的种类繁多而令人属目,有丹顶鹤、白枕鹤、白鹤、白头鹤等6种,占世界全部15种鹤的4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