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相关素材黄淮海平原的地理概况黄淮海平原又称华北平原,从这个名称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该平原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多沙性河流冲积而成的。黄淮海平原沉积物巨厚,最大厚度可达5 000米,小者也有1 500米。黄淮海平原地势十分平坦,一般海拔不到50米。从山麓到海滨,可以分为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课文中称缓斜平原)、冲积平原(课文中称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其排列大体呈半环带状,三部分的地表物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土壤、植被及农业发展情况都有明显的差别。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由许多大小不等的扇形地连接而成。其中以古黄河冲积扇规模最大,洪积冲积扇上地下水埋藏深度为4~10米,矿化度小(<0.5克/升),水质好,水量富,排水良好,土壤不易盐碱化,而且养分高,较肥沃,为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冲积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这里河流密度较大,并经过多次改道,形成众多古河床和古自然堤。自然堤成为平原上的缓丘,堤与堤之间形成洼地。冲积平原多为黏土沉积物质,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达2~5克/升,且地下水位较高,夏季多积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滨海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包括渤海沿岸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地势极为低平,组成物质以黏土为主。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可达20克/升左右,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1%~3%,只能生长盐生和耐盐性强的植物。在沿海闭合洼地,土壤含盐量可高达100~160克/升,只能生长盐藻等低等植物。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灾害我国是旱涝灾害较多的国家,黄淮海平原尤为突出。以鲁西北地区为例,据史料分析,鲁西北地区自13世纪末以来的700年间,共出现大小旱年350年,大小涝年166年(不包括黄河决口造成的100余次洪灾)。从1951年到1991年这40年中,鲁西北地区共有旱年20年,涝年11年。旱灾是一种累积性的渐变灾害,一般由两个以上季节性干旱或季节性连旱组成;涝灾主要由暴雨引起,带有突发性,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更为严重。降水季节分配不匀和年际变化大,是致灾的主要原因,地形条件和水利设施则是成灾大小的决定因素。鲁西北地区6~8月降水约占全年雨量的70%,而3~5月降水只占全年的13%左右,因而易造成春旱夏涝。暴雨强度大和次数多是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而干旱年往往全年无暴雨出现。农作物因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的最低需求,就会出现减产。据分析,正常降水年,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生长期的降水量基本能满足需要;棉花生长期的降水量能满足需要量的65%~74%;而小麦生长期缺水严重,是受干旱威胁最大的作物,也是补充灌溉的重点作物。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的干旱问题,我们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有相应的减轻作物生理干旱和保蓄土壤水分的技术措施,做到天旱地不旱,将旱情损失逐渐减轻,粮食产量不断提高。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盐碱地是在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土壤中的盐分来源于岩石矿物风化,在随水运动的过程中,使土壤母质及地下水中都含有一定盐分。当水盐汇集于土体即产生积盐,水盐从土体中排出则发生脱盐。盐碱地的形成是土体积盐与脱盐相互作用的结果。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分布面积较广,在冲积平原上,盐碱地多呈斑块状分布,土壤盐分含量稍低,但表聚性强,干湿季节变化明显,盐分组成比较复杂,除氯化物、硫酸盐以外,局部还含有苏打。在滨海平原上的盐碱地,分布集中而连片,土壤含盐量较高,且表土与底土含盐量相差不大,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黄淮海平原土地资源概况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土地资源类型多、数量大,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黄淮海平原的土地利用结构如下表所示。利 用 类 型面 积占土地总面积万 公 顷%(一)农业用地1928.9759.321.耕地1825.4556.142.宜农荒地103.523.18(二)林业用地408.8512.571.林业138.214.252.宜林荒地270.648.32(三)牧业用地260.798.021.草地205.946.332.宜牧荒地54.851.69(四)其他用地653.1220.091.盐田15.530.482.宜水产养殖地67.682.083.城市居民点、道路及其他569.9117.53合 计3251.73100.00从上表可知,黄淮海平原宜于耕作业、林业和牧业用地达2 500多万公顷,大约占平原土地面积的80%,如果把盐田和宜水产养殖的面积加在一起,则可用于生产性用地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83%。但是除耕作业用地外,其他用地的利用率都不高,尚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如目前有林地(包括农田防护林、经济林和用材林)只有130多万公顷,林木覆盖率为4%略强一点,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然而,整个平原的林业发展潜力仍很大,有270多万公顷的宜林地可供造林,相当于现有林地的一倍。此外,在农田中发展林粮间作也有广阔的前景。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距今约3 000年以前,就已在本区中部黄河冲积扇上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因此,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有其合理的部分,也有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例如,农林牧业用地结构不合理,耕地比重很大,牧业和林业用地的比重较低,出现农业单一经营的局面;耕地总面积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在土地利用中只注意对土地的利用,而不注意对土地条件的改善。此外,黄淮海平原许多土地类型都具有一些较难克服的限制性因素,如土地干旱化、土地盐碱化、涝渍危害等,给土地的利用带来很大的影响,尤以种植业最为突出。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田土地是绝大多数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因为它能够源源不断地供给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等物质和能量。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条件不同,人类活动的方式不同,因而土地质量有高低之分。例如,山东省西北部地区的宜农土地,按照质量的高低分为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山东省西北地区宜农土地评价分级指标一等二等三等地形坡度(°)<33~77~15土壤质地壤土黏土砂壤土重黏土砂土有效土层厚度(cm)>8080~5050~30土壤盐碱化无轻度中度水文与排水不淹没排水条件好不淹没或偶尔淹没排水条件好淹没期较短排水条件较好水分条件充分保证有一定保证无保证土地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上。质量高的土地,能够完全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获得高产,我们称之为高产田;质量不高的土地,不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只能获得中产或低产,我们统称之为中、低产田。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异很大,产量高低的具体标准全国尚不统一。目前,按全国农业区划部门的规定,以当地大面积近三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基准,高于基准20%以上的为高产田;低于基准20%以下的为低产田;处于基准±20%以内的为中产田。稳产高产的农田,地面平整,有效土层疏松深厚,土壤肥力协调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基本上是无限制的。而中、低产田的农作物产量不高,主要是土壤或土壤环境中有一种或几种限制因素,阻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中、低产田的限制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土壤等),也有人为因素(如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和耕作制度等)。我们找出这些限制因素,目的在于研究克服和转变限制因素的可能性,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提高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13亿人口日常生活必需的粮、棉、油要靠耕地直接提供,全国消费的肉类产品的96%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间接提供。所以,现在的9 000多万公顷耕地,的确是我国土地资源的精华所在。但是, 随着我国城镇工业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怎样才能缓解这一矛盾呢?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田生产能力,是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的根本途径,对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1.中、低产田面积广,增产潜力大。目前,在我国耕地总面积中,中、低产田面积约占71%。如果能通过改造,将中产田变为高产田,低产田变为中产田,则可以使粮食年产量增加上千亿千克。2.显著改善各地农村的农业生态环境。中、低产田的改造是在统筹规划指导下,实行对农村的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它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3. 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低产田的改造不仅能够增加大量的粮、棉、油产品,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对促进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