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资源简介

陕西省义务教育课改成果展评
自主学习——自由与引导的取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课例研究
自主学习——自由与引导的取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课例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课为例,分别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探讨了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些体会:
自主学习应以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自主学习中教师的适当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维空间,最好有一定的发散性。高度的自由是不可取的,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教师在自由和引导之间必须有所取舍。
自主学习需要有一个统领全局的线索贯穿其中,选取的线索要有代表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设计的引导问题要逻辑关系严密而且过渡自然,使知识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关键词:自主学习 引导 自由度 学习能力 思维空间
【课程名称】
《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认识省级行政区域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位置、气候、地形、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使学生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2.运用地图和资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和学生对旅游的兴趣,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学生搜集新疆自然、人文景观的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播放富有新疆特色的音乐
教师:听到这样的音乐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个地方——新疆。新疆旅游这几年被大家广泛关注,我也一直对新疆十分向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新疆和新疆旅游。
对于新疆,你对哪些方面感兴趣,请你将搜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学生:分别介绍搜集到的信息(略)。
教师:你能从大家查找的这些资料、课本和地图册提供的信息说出新疆地理环境的特点吗?
学生:(略)
【课堂实录片段1】
学生的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有人带来了《中学生百科全书》、《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人在网上下载打印了资料;有人带来了家人赴新疆旅游的照片。当我问“你对新疆哪些方面感兴趣、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或者了解的信息与大家分享”时同学们争相举起了手。
学生1:我去年暑假去过新疆,印象最深的是新疆的水果特别甜,吃过的西瓜、哈密瓜、甜瓜、葡萄都比西安的好吃,很甜。还有烤肉、拌面也很好吃。
学生2:我对新疆的喀纳斯非常感兴趣。(有人在下面发出疑问:喀纳斯?什么地方?)这是新疆最北面靠近边境的一个湖,湖水颜色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看上去会不一样,风景很美,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传说湖中有水怪,但是现在还是一个谜。
学生3:老师我知道喀纳斯水怪,据科学家研究发现是大红鱼。
学生4:不是大红鱼,是哲罗鲑。
(看,已经跑题了。这时的课堂上,其他同学也在纷纷议论着这个有趣的话题)
教师:大红鱼也好,哲罗鲑也好,目前仅仅是人们的推测,研究者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捕获或者清晰地拍摄到所谓水怪的照片和活体。因此,喀纳斯湖水怪依然是一个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它做进一步的了解,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有人能为大家揭开这个谜。
教师:我们现在继续刚才的展示。
学生5:我姑姑去新疆给我带回来一顶新疆的小花帽,非常漂亮。这是新疆维吾尔族日常的装扮,也是维族服饰的一个标志。新疆的少数民族长相和汉族不同,有些像欧洲人,他们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学生6:新疆的气候非常干旱,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位于塔里木盆地里面,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沙漠探险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现在有环塔里木盆地汽车拉力赛。
学生7:新疆的手抓饭、馕、烤全羊、酸奶、奶酪也很有特色,非常好吃。
学生8:新疆歌舞很好看,舞蹈中动脖子的动作是代表。
……
教师:根据大家查找的资料和课本提供的信息,你能分析一下新疆自然、人文环境有哪些特点,人文环境特征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哪些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你根据我们了解的内容和你自己的兴趣设计新疆十日游的路线。
学生回答:略
【课堂实录片段2】
[教学设计调整]
分组查找资料
1.查找西安至乌鲁木齐的航班时刻表和列车时刻表,航行和列车运行距离、时间和价格。
2.查找西安和乌鲁木齐两地夏季某日气温的变化资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的数据。
3.查找新疆以自然风光著名的旅游地和著名矿产。
4.查找新疆的特色饮食和各民族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体育运动的特色。
根据学生查找的部分资料,教师制作幻灯片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课堂分组布置自学任务,学生自学后分组展示学习结果。
[课堂实录片段2]
教师:作为旅游者,我们首先要选择从我西安到新疆的交通工具,其次选择赴新疆旅游的时间和旅行用的衣物及其它用品的准备。车票、时间、旅游用品准备好了之后,最重要的还是安排好参观游览的主要内容,安排好我们的旅游行程。下面是各组同学课前查找的资料(多媒体展示),请你根据这些资料和课本材料完成本组的自学任务,之后我们分组展示。
各大组自学任务如下:
1.请你根据航班时刻和列车时刻选择合适的航班和车次并且说明选择的理由。根据这个选择,你能说明新疆的地理位置特点吗?请说明理由。
2.请你根据西安和乌鲁木齐两地夏季某日气温的变化,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的数据,确定新疆旅游的最佳时间和旅行准备的衣物及用品并说明理由。
3.你能将新疆的美景按照一定标准归类并总结出一些环境的特点,最后设计你的旅行路线吗?。
4.新疆食品的特色与本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有什么联系?
教师补充资料:乌鲁木齐与西安日照时数对比,《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地方新疆入选地点列表
分组展示片段:
第一大组展示(每个小组选1人完成1个小问题):
学生1:可以选择MU2769航班,因为西安与乌鲁木齐距离较远,2300KM的路程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乘飞机旅行快捷、舒适,并且MU2769航班起飞时间较早,到达乌鲁木齐之后仍然有半天时间可以游览。
学生2:乘火车T192/193次,因为飞机票价格较高(2050元)并且折扣较低,T192/193次在几次列车之中速度较快、价格适中、到达时间是早上、并且是空调列车相对较舒适,所以选择乘坐T192/193次列车。
学生3:新疆深居内陆。因为西安已经是我国的内陆城市了,新疆的省会城市乌鲁木齐与西安直线距离有2306KM,并且在西安向西的方向,距离海洋已经很远了。
学生4:从列车时刻表中1085次全程运行的时间和距离也能看出新疆距海遥远,因为连云港是黄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到乌鲁木齐超过4000千米。
教师:这样深居内陆的海陆特征与其纬度位置结合起来会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新疆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对于旅游者来说需要准备哪些物品?让我们来看看第二大组的研究结果。
第二大组展示(略)
……
教师:车票、时间、旅游用品准备好了之后,最重要的还是安排好参观游览的主要内容和旅游行程,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三大组的同学如何为我们设计旅游路线。
第三大组展示:(指大屏幕地图说明相关内容)
学生1:我们小组研究发现,新疆的著名旅游景点和美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风光游,另一类是人文风情游。自然风光又可以分为森林草原类、河流湖泊类、高山冰川类、盆地荒漠类。人文风情又可以分为历史遗迹类和民俗风情类。
学生2:我们找到新疆的众多美景的分布相对集中于天山的南北两侧和两大盆地的边缘,结合地形图可以看出新疆的地形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好像“疆”字。
学生3:新疆的河流和湖泊也集中分布于山地内部或者山脚下不远的地方,而且大多数是内流河、内流湖。
学生4:我们小组发现新疆不仅是美景、河流集中在山地和山麓地带,而且人口、城市、交通线路、种植业生产也都集中分布在天山南北两侧,特别是交通线路环绕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形成了一个环形。
学生5:我们小组设计了4条旅游线路:1.乘火车从西安到吐鲁番游览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再到乌鲁木齐游览天山天池、天山1号冰川,再沿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向北到达喀纳斯湖游览,最后由盆地东侧沿途游览“魔鬼城”后回到乌鲁木齐,返回西安。2.从西安到吐鲁番,到乌鲁木齐游览后乘汽车沿国道赴霍尔果斯口岸,然后赴伊宁,游览被称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赛里木湖、果子沟、那拉提草原,了解感受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返回乌鲁木齐、西安。3.西安—吐鲁番—乌鲁木齐—乘火车去库尔勒,参观游览博斯腾湖、塔里木河胡杨林,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返回乌鲁木齐、西安。4.西安—吐鲁番—乌鲁木齐—乘火车赴喀什,参观艾提奈尔清真寺,游览喀什老城区感受维吾尔族风俗文化,返回乌鲁木齐、西安。
学生6:我设计了一个沙漠探险线路,乘越野车沿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再由和田、喀什、库尔勒返回乌鲁木齐。
其它学生展示和补充(略)
……
【教学反思】
新课程地理学科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目前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旅游活动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新疆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浓厚、自主学习的愿望非常高。
[课堂实录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我说到:“你对新疆哪些方面感兴趣、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或者了解的信息与大家分享”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查找的资料也很详实,并且一些同学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一些同学带来了家人旅游时拍摄的照片,资料展示非常充分。但是,当我问到“根据大家查找的资料和课本提供的信息,你能分析一下新疆自然、人文环境有哪些特点,人文环境特征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哪些联系?”时,大家就立即沉默了下来。在一段简短的沉默之后,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之后的学生发言是你说这个方面他说那个方面,即使是前一个同学表述不完全也全然不顾,后面几个同学发言之后,突然又有一个同学又对某一个人的发言做以补充。整个课堂显得非常凌乱不堪,让人感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虽然是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知识汇集,但是这样得到的知识信息往往是零散的。
自主学习能否完全由着学生的兴趣信马由缰,走到哪里歇到哪里?培养学习能力和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又体现在哪里?是热热闹闹、稀里糊涂的一节课还是既要热闹又有条理、有理性思考的一节课?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多大的自由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引导才能使自主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佳,课堂效率达到最大?怎样使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最为有利?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不断萦绕。
另外一个班的课我调整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2],仍然是自主学习,由前面的资料展示堆砌——自学分析——自由发言,调整为有目的地查找资料——引导小组合作分析——研究结果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分组查找资料立足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资料的趣味性和目的性较强,课堂的重点放在根据旅游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现象,引导自学寻求地理规律之上。使学生从一个个日常生活的现象逐渐分析位置、地形、河流、人口、城镇、交通分布的规律,并且进一步引导分析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加强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照顾全体学生的不同兴趣点,课后布置了一些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制作小报、美景图片集锦、详细线路设计等。
对比这两节课,前一个课堂学生有着高度的自主性,从资料的选取到规律的探寻,完全由自己来完成,自由度很高。由于学生个体的兴趣点各不相同,得到的结果显得杂乱无章。第二个课堂,学生的自由度有所减弱,教师对查找资料做了规定,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也有了具体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仅仅是对学生从现象到规律思考方向的指引,并没有框住学生的思维,留出了比较大的自主空间。由生活到规律,再由规律到生活,这个过程学生的概括、分析、逻辑推理、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比前一个课堂有较大的提高。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思维的逻辑性还不够严密,系统性还不够完整。自主学习往往会仅凭兴趣,得到的知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的适当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关注表面现象背后隐含的规律,引导寻求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思考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但是,教师的引导应该适可而止,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引导问题的设置要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维空间,最好有一定的发散性。高度的自由是不可取的,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教师在自由和引导之间必须有所取舍。
通过这个课例研究,笔者认为:自主学习需要选择一个统领全局的线索。这个线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纽带,线索的选取要有代表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个线索还必须是这个区域独到的特点,这个特点不仅要突出,而且要能够与其它地理事物联系紧密,否则,就难以引出其它内容或者过于牵强。设计的引导问题要逻辑关系严密而且过渡自然。一个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或者活动使知识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PAGE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