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地理试卷评析报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地理试卷评析报告

资源简介

2009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地理试卷评析报告
一、命题指导思想
试题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试题切中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主题,关注重大地理时事;强调学生终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初、高中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的衔接;考查学生在七、八年级所学习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够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学生提供地理素质评价依据。
二、试卷特点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形式为开卷笔答。试卷题型设计合理,有单项选择题20小题,综合题7小题。试卷内容恰当,难易适中。试卷内容结构符合“1:4:4:1”的命题要求,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部分的试题分值各占10%、40%、40%、10%。卷面内容能按课程标准要求,紧扣考试标准命题,并注意了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观贯穿了试卷的始终。试卷中基础题、稍难题、较难题的比例为7:1.5:1.5,整卷难度值控制在0.80左右(抽样结果为难度系数0.78)。试卷主要是对学生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进行水平测试,同时具有较强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试卷从试卷结构、三维目标考查方面可以概括为“一个关注”、“两个联系”、“两个加强”、“三个遵循”、“四个注重”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关注社会热点,赋有时代气息。
例如第18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第22题“中国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第25题“中国内地和台湾省之间实现‘三通’”等。
(二)试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产实际。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察一个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地理基本常识和能力。
例如第21题“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气温和模拟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能够温度计示数读取数据、计算一天的平均气温;再阅读天气预报图,模拟预报某地的天气状况;最后要求学生写出一个描述气候的词语或句子,来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区分“天气”和“气候”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正确运用这两个术语。第1题“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转和公转)”,第3题“读图叙述全球海陆比例”;第4题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人口稠密的地区”)及其成因;第26第题设计夏令营的情境,要求学生阅读“我国部分铁路干线图”和“北京—广州客运简明时刻表”,选择正确的路线和车次,并写出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乡土地理第27题 “湖南省是‘有色金属’之乡”’,长株潭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也注意了以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为基础进行命题,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和气氛中愉快地完成考试。
2、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实际。
例如第16题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分布和为解决缺水问题而进行的大型建设项目,第17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密集区的分布;第24题“我国主要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分布”,第27题“湖南省主要的农作物和来湖南投资创业的方式”等试题,这些题目都密切联系生产现实。
(三)试题加强了对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的考查
1、加强了对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通过对图表文字进行分析,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一项基本的能力,也是当今高考所注重考查的能力,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初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这项能力的考查,在今年的试卷中体现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第2、3、7、13、21、22、23、24、25、26、27题,这些题目要求学生对获取的有用信息加工后才能准确作答。有些信息是隐藏的,要通过对文字和图形的研究才能发现。
2、试题加强了对知识探究能力的考查。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当前的地理教与学都十分强调探究性,要求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探究知识的发展过程,因此,试卷适当设计了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试题。如第21题要求学生运用词语或句子来正确描述天气和气候;第23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出一个相关的地理问题并作答等等。
3、试题加强了对地理计算能力的考查。
例如,第21题气温数据的读取和平均气温的计算,对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试卷命题严格遵循了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要求以及知识板块发展顺序。
1、试卷遵循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设计和考查。
整套试卷基础性很强,以考查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所考查的知识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特别强调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试卷中很多题目都需要学生通过简单的特有的地理思维活动后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例如选择题第1、2、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题;第21题的(2)、(3)小题;第22、23、24、25、26、27题。这些题目的命制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突出地理学习方法的考查也是本试卷的一大亮点。试卷使用的图形有18幅,试卷通过读图分析、填图等题型的设计,不但考查学生认图、读图、填图的能力和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和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解答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地理德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地理智能开发的根源和原动力。因此,试卷中较大程度地进行了地理情感和价值观的渗透,从灾害问题(第2题)、环境问题(第15、18题)、资源问题(第16、18题)、社会问题(第25题)的渗透和展现来加强学生对和谐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从经济建设、资源和能源的分布(第8、16、17、24、25、27题)的考查来激发学生对建设好祖国、家乡的强烈使命感。
2、试卷严格遵循考试说明。
试卷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和考试范围进行命题。试题涉及的知识内容严格控制在考试范围之内。试卷涉及知识点有64个,覆盖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
3、试卷遵循知识板块发展顺序。
试题基本上按照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编排,切合教材编写的顺序,以减少学生查阅资料和教材的跳跃性,保证了考试的时效性。
(五)试题充分体现了四个注重的原则。
1、注重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设题方式来考查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中地理学业考试的重要职能是水平考试,因此试卷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题型设计上有三个变化:一是加强了题型的多样性,整体上加强了考查学生通过读图、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题型设计具有新颖性,试题在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同时又在题型上反映出试题的人本主义思想。如第6、9、10、11、14、18、20、21、26、27题等涉及旅游、考察、夏令营活动、投资创业、气温观测和计算、播报天气预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等。尤其是第18、20、21、26、27题的设题语言和地图给学生以亲切感,能使学生感觉到亲临其境。通过这些题目的设计,能引起学生对身边地理知识的关注,体会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的作答是多元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21题第(3)小题“气候与天气是有区别的。请你写出描述气候的词语或句子”,像“四季如春”、“全年高温多雨”、“终年寒冷干燥”、“冬暖夏凉、全年湿润”、“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等多个合理答均得分(但如果答案里出现了描述天气的词语或句子则全部扣分,只回答了天气与气候的含义或两者的差别也不能得分)。 第23题第(4)小题“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地理问题并作答”,因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具有多元性,学生可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情况灵活地作答。
2、注重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图表的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图是地理学科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空间概念的建立、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试卷着重对学生进行地图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整套试卷18幅图中就有12幅是考查地理空间知识与能力的,其他大部分试题也是无图考图,把地理学科的“地图”特色反映得淋漓尽致。
3、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发展水平。
由于是开卷考试,试卷淡化了识记知识的考查,偏重于学生能力的考查。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命题时在能力考查上遵循学生实际的原则,在地理各种能力的考查上比较全面,但基本上都只停留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只有少数试题有较大难度,使大部分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让学生在考试中保持一种在愉悦的思维中获得成功的气氛,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检测要求。
4、注重试题的可读性和试卷的美观性。
试卷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带有问题性和思维性的语言,使学生在考试时就象在依次探索一个个的地理问题。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启和地理人文素养的渗透,如第7题的草原蒙古包、黄土高原的窑洞、湿热地区的竹楼、干旱地区的平顶屋,把学生带进了风景如画的现实生活中;第11题的“出境游”和第14题的“聊天”,第26题夏令营活动,给学生增添了许多情趣,放松了学生紧张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从容答题。由于是开卷考试和受时间的控制,试卷命题时有意识地减少学生回答问题的文字量,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试卷、查阅资料、分析材料、进行地理思维。试题在编排上注意了美观性,保证版面试题的完整性,文字简练、图形简洁。
三、抽样结果及分析
(一)抽样过程和结果
在747本22310份试卷中,随机抽取了100本试卷;每本试卷中只抽取座位号为24号的考生的试卷作为样卷,共抽取了100份试卷作为样卷。抽样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表1 考生成绩分布表:
0-29分
30-39分
40-49分
50-59分
60-69分
70-79分
80-89分
90-99分
100分
1人
2人
4人
7人
7人
18人
40人
19人
2人
表2 2009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地理试卷分析统计表
题型分布
(题量/分值)
知识分布(分值)
开放试
题分数
(%)
图表 (个)
难度
系数
合格率
(%)
优秀率
(%)
平均分
选择
综合
地球
地图
世界
地理
中国
地理
湖南
地理
20/40
7/60
10
40
40
10
26
18
0.78
86
21
78.3
表3 2009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地理试卷知识点得分抽样分析统计表
题型分布
知识分布
总 分
选择
综合
地球
地图
世界
地理
中国
地理
湖南
地理
满分
得分率
满分
得分率
满分
得分率
满分
得分率
满分
得分率
满分
得分率
满分
得分率
40
81.9
60
77.1
10
56.2
40
77.1
40
80.8
10
90.6
100
78.9
(二)错误率较高的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1题“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正确答案为“D.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错误率为40%。很多学生选择“A.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反映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仍然没有区分清楚。
第2题“台风中心的经纬度”,错误率为33%。四个选项都有学生选,反映学生对东经、西经和南纬、北纬的区分仍然感到困难,当然,也不排除学生能够区分经纬度,只是把字母代码记忆错误而导致出错。
第6题“小丽到某地旅游,她发现当地居民皮肤白晰,头发多呈波状、色浅,鼻梁高,嘴唇薄,游览的过程中,常见到尖顶的宗教建筑“教堂”。小丽旅游的地方最有可能是”正确答案为“D.欧洲西部”,错误率为39%。选择错误的同学多选择为“B.亚洲西部”,错误的原因应该是只考虑到人种方面的特点而没有考虑到宗教方面的特点。
第16题“关于我国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错误率为29%。很多学生考虑问题过于绝对而选择了“B.西北地区属于资源性缺水,为此保护西北地区的环境不能发展种植业”。
第21题第(1)小题读取数据计算平均气温,错误率为30%。部分学生的答案与实际数据相差较大,反映学生读数和数据处理能力较差(近几年考试涉及到的地理计算,如人口密度的计算、比例尺的相关计算等,抽样的错误率都很高,几乎都是错误率最高的题)。第(2)小题“根据天气预报资料,开罗未来一天的天气状况是”,错误率为66%。很多学生只写了“晴天”不写气温状况,回答不完整。第(3)小题“写出描述气候的词语或句子”,错误率为40%。部分学生答出了天气和气候的含义,属于审题失误或不按要求答题;有部分学生即写出了描述气候的语句,又写出了描述天气的语句,画蛇添足而失分。
第22题第(1)小题第一空“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之颠’建立了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错误率为28%。有部分学生答成了“长城站”或“中山站”,还有答“东方站”的,说明学生从地图和文字材料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二空“该站(昆仑站)位于南极点的 方向”,错误率为81%。很多学生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向、得出“东北”这个错误的答案。第(2)小题“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错误率为22%。部分学生写成了“寒冷,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或“全年酷寒”或“全年寒冷”,只答出了气温方面的特点而没有降水方面的特点,导致丢分。第(4)小题“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长城站出发,顺地球自转方向绕南极洲海域航行一周所经历的大洋依次是”,错误率为47%。正确答案是选“C”,错误答案主要是选“B”,应该是在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时产生错误。
第23题第(1)小题“日本领土组成”,很多学生将“州”写成“洲”,错误率为14%。第(2)小题“濑户内海”的“濑”写成“赖”,都是错别字丢分。第(4)小题“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地理问题并作答”,错误率为21%和19%。很多学生的提问根本与材料二没关系,主要有“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或“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等;还有学生的作答与自己的提问不相干(如问“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而回答的是经济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问“日本的石油、煤炭、铁矿石等矿产从哪里进口”而只回答了石油的进口地“西亚”等)而导致失分。
第24题第(2)小题第一空“东北平原主要的糖料作物”,有的学生写“甘蔗”,第二空“东北平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地区”,有学生审题不细致,答成了“东北地区”。第(3)小题“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代码A填在图2中正确位置”,部分学生没有看到这一小题或忘记到图上标注;部分学生标注在错误的位置如标注在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山东丘陵;部分学生不按要求作答,在图上正确位置标注的不是代码“A”而是“2”等。第(4)小题“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错误率为41%。部分学生答成了“山岳纵横、冰川广布”或“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或“太阳辐射强”或“海拔高、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等答案,没有直接答出“高”、“寒”这两个主要特征。
第25题第(2)小题“台湾岛的南部位于五带中的 带”,错误率为28%。错误答案有“温带”、“北温带”、“北温带和热带”,还有答“南温带”的。第(4)小题“台湾岛素有‘东方甜岛’的美称,主要是因为台湾盛产”,正确答案为“B.甘蔗 ”,错误答案主要是“D.香蕉”。第(5)小题“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中,台湾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是”,错误率为44%。正确答案为“D.资金、技术”,错误答案主要是“A.市场、劳动力”和“B.市场、交通”。由于有的复习资料或模拟试卷提供的是错误的答案,而有的老师在讲评试卷时又没有作更正,这可能是导致学生生搬硬套而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26题第(1)小题“乘火车从长沙到北京,走最近的路线应选择的铁路线”,有部分学生写成了“京九线”;部分学生写成了“北京—广州”而不用专有名词表达;还有学生把“广”字写成了“厂”字。第(2)小题第一空“小刚从长沙到北京应该乘坐的车次”,错误率为37%。部分学生没看懂列车时刻表中火车运行的方向而答成了“T15次”,还有写“甲16次”的;第二空“到达北京的时刻是 ”,错误率为36%。部分学生答成了到达长沙的时刻“23:44”。
第27题第(1)小题“湖南省三面环山,湘、资、沅、澧四水汇集于 湖”,有学生把“庭”字写错。第(6)小题“湖南省工业总产值的空间分布特点” 错误率为27%。,有的学生可能根本没有看图和图例就作答,也可能有学生是受我国地势特点的影响而选择了错误答案。
四、教学建议
综观评卷过程中所发现的学生错误答案,推断学生在地理学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概念理解不透彻;②读图分析能力欠缺,从图表和文字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③地理表达能力不强;④不关心重大地理时事;⑤粗心(包括审题、错别字和不按要求答题)。因此,建议地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地理教学中虽然不要求学生死背概念,但是要求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学生区分清楚。如地形和地势,地形和地形区,大陆和大洲,矿产和矿产地,天气和气候,农作物和农产品,等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从图表、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既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本身又能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信息。近几年,中考和高考对地图知识的考查力度都大幅提高,地理试卷图幅增多,分析地图比值加大,试题中出现了读图选择题、读图分析题、读图设计问题、读图列举题和填图、绘图题等各种题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多读图、多用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训练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
地理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地理基础词汇,学会用正确的地理语言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
(四)培养学生关注地理时事的习惯。
初中地理学业考试等各类考试中的一些地理试题都密切联系重大地理时事,如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西部大开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命题时总会或多或少地把这些重大地理时事渗透到考试题中。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关注地理时事的习惯,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理解社会和身边的事物,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考试答卷反馈来看,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失分严重。例如:地理用语书写不规范(如将地形写成地势等)、错别字、审题断章取义而不按要求作答等。教师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学生地理用语规范化的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答题的习惯。
(六)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使用某一版本地理教材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不同地区采用的教材版本有不同,但每一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考试也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命题的。因此,教师要学习和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精髓,按照其要求进行教学。不要唯教材教学,要在使用某一版本地理教材教学的同时,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地理科评卷组
2009年6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