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中图版选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中图版选修2)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海—气作用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有关地图、照片、文字等学习资料对沃克环流、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2、了解并理解,并能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影响。
3、通过读图并整理数据信息,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
4、通过对比读图,比较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并能适当表达;
5、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料信息的提取,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通过讨论提出应对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1、沃克环流
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可能影响
教学过程
过 程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1、课前:播放《厄尔尼诺》影音资料。 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回顾:(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知道了海洋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和“大气的水源地”,这正是科学家们通过长期观测并发现全球气候异常与海洋表层水温出现异常有很强的相关性的原因。(2)海—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大气环流,它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引入新课:漫画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种大气环流与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有着重要的联系。它就是“沃克环流”。 引导学生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过 程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一)、沃克环流3、引导读图4.5(P41),并归纳。(1)区域选择:赤道附近及其以南(约00—50S之间)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和西部;(2)结合图例读出以上三大洋东、西部海水温度的数值,并加以对比。 掌握读图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区域比较的学习方法
4、引导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过程,同时由学生尝试画出以上三大洋东、西部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利用旧知,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名词解释:[沃克环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接近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 介绍地理科学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欲望
6、结合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内容的阅读,归纳“沃克环流”的形成机理,并完整表达。 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7、设问承转:由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稳定,所以形成了“沃克环流”,那么(1)若东、西部温差变为0,沃克环流是否还能存在呢?(2)若东部的海水温度大于西部的,沃克环流将是怎样的呢?(3)若东、西部温差变小时,又将怎样变化呢? 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引出新知
(二)、厄尔尼诺现象8、引导读图4.7(P42),并归纳。(1)区域选择: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00—50S、800—1200WB: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00—50S、1400—1600E(2)比较A、B两区域的温度距平值:A:温度距平值大(正值),温度升高B:温度距平值小(甚至负数),温度降低结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差异减小,沃克环流减弱。设问: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差异为何减小?中东部海区温度异常升高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为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通过读图、比较,发现差异,引出新的疑问,进一步激发探究的热情
过 程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9、播放《厄尔尼诺》影音资料。(1)分析原因(2)讨论影响 增强学生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影响的感性认识;认识区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
10、设疑承转: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增大时,沃克环流将会增强。那么这种现象我们称为什么呢?它又会有何影响呢?
(三)、拉尼娜现象11、引导读图4.10(P44),并由学生结合学案归纳。(1)拉尼娜现象的含义(2)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和影响 提供有效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四)、我们的态度讨论对策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六、本课小结:(框图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