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澳大利亚学习目标1.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2.学会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利用资料说明为什么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学习重点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一课时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教师 同学们,我们前边已经学过了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一个国家?学生 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教师 那么我们今天就利用已学会的这些方法再来认识一个国家:澳大利亚。教师 出示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学生 读图找出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南半球、独自占有一个大陆、南回归线穿过中部等。教师 澳大利亚位置的独特性决定了它自然环境的特点,造就了它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下面我们一起到澳大利亚的国家野生动物园去看一看。教师 多媒体播放澳大利亚野生动物园影片(也可出示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图片或看课本插图)。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生物的共性是什么?学生 观看影片欣赏动物,感悟澳大利亚生物的古老性和原始性,萌生探究澳大利亚生物原始性的欲望。探究一:我谈澳大利亚生物的原始性1.澳大利亚生物的原始性与大陆漂移的关系?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进化的影响?3.比较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大陆在生物物种方面的差异。学生小组自选探究课题,寻找证据。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可展示图像材料或文字材料证明观点)课题1:运用大陆漂移学说从时间上说明澳大利亚生物的原始性。课题2:利用物种进化原理从空间上说明澳大利亚生物的原始性。课题3:说明自然环境对澳大利亚生物的影响。教师 出示阅读材料: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000种,其中有9000种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占植物总数的75%;有鸟类650种,450种是特有的,占鸟类总数的69%。全球有袋类动物150种,南美洲只有几种,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师生 共同感悟:澳大利亚不愧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学生 自读“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的养羊史。教师 同学们,我们在逛商店时看到一些羊毛衫上标有“100%澳毛”的字样,就是说这些羊毛衫全部是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使其成为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教师 (多媒体出示牧场景观图片)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场的规模很大,机械化程度很高。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个牧场主,你会将自己的牧场建在哪里呢?第二课时探究二:我来选择牧场址1.根据澳大利亚的地形来选址。2.根据澳大利亚的气候来选址。学生 小组自选课题,选择牧场位置。组长汇报结果指图讲解(不仅要说明所选位置,而且要阐明选择依据):课题1:充分利用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图8.38):通过读图得知澳大利亚的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山地,北有大分水岭,东南有该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中部是澳大利亚大盆地,有北艾尔湖;西部是低矮的高原。据此得出可将牧场建在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及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为天敌,一年四季可露天放牧。课题2:充分利用澳大利亚的气候图(图8.39):通过读图可以看出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的中部,气候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南部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据此得出可将牧场建在热带草原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利于牧草生长。教师 (肯定学生的探究结果,提出问题加以引导)刚才我们分别依据地形和气候因素来选择了牧场址。下面你再从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综合来考虑你的选址方案,看看会有做出什么调整?学生 西部和中部的南回归线附近地区不能建牧场,因为虽然这些地区具备了地形方面的优势,但却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缺少水源。教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仅选择了自己的牧场址,而且学会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请来验证一下你的选址是否合适。教师 多媒体出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8.37)。学生 选址正确,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 读图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四个不同农牧业区的分布,认识澳大利亚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牧业,因此农牧业一直在其经济中占居着重要地位。教师 同学们,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的农牧业,而且矿产资源丰富,在发展采矿业方面具有很大的资源储量优势。(出示阅读材料):澳大利亚铝土矿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5%,居世界首位;铁矿、镍矿、锌矿和锰矿的储量居世界前5位;其他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金矿、钨矿等的储量也很丰富。教师 现在澳大利亚的采矿业、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等工矿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教师 出示澳大利亚矿产和城市分布图(图8.40)。学生 读图找出:1.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煤、铁矿石等)及分布。2.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等。教师通过读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假如你是一位人口学专家,试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探究三:我看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1.地形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2.气候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3.交通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4.历史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教师 多媒体出示悉尼歌剧院、首都堪培拉等城市景观图片。美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二)能力目标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教学重点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二)难点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三)教学突破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第一课时一、移民国家1.导人新课。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板书:移民国家。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 (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3.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4.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 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板书:种族歧视。5.情景教学。(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 (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板书:华人的贡献。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有哪些异同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2.展示世界政区图。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 属什么温度带 (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4.展示美国国旗。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 (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 最主要的是哪种 (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哪种地形面积最大 (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7.引导。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º-50º之间,光热资源丰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气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于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8.过渡。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展示材料1: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展示材料.2: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9.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好处 (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板书:地区生产的专业化。10.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11.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 (玉米、小麦、大豆、棉花)12.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小结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农业生产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专业、高效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二)能力目标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教学重点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二)难点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 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2.引导: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 (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军火等。)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也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4.引导: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 (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提示:多看“阅读材料”。5.引导: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 (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板书:完整的工业体系,产量大,技术先进。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 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 (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 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7.引导: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阅读P87页第2题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1)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2)1988—1996年,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增就业机会105.6万个。(3)预计到2001年;因特网收入将超过3500万美元。(4)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信息产业。板书: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 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二、能源消耗大国1.创设情景。(1)放录像:美国街头众多汽车的片段。(2)提供美国进口石油的数量资料。(3)展示美国东北部排放的废气,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借助材料,直观感受美国对世界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2.展示“美国矿产资源”图。引导: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这为美国发展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展示“一些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图。引导: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消耗本国资源,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观察图中所标数字,美国消耗的能源是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 板书:资源消耗大国。说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8倍,是中国的8.9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大量掠夺、消耗世界资源为代价,发展本国经济,对世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展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数字计算: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多少倍 是中国的多少倍 (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是中国的7倍多。)板书:排污大国。5.引导:为什么说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是美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有能力保护;美国也是世界第一资源消耗和排污大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美国政府应该有责任心,有措施,使世界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板书: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巴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教学重点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难点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1.创设情景导课。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2.展示世界政区图。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巴西的地形图读图回答: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 1/3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提问):(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地理位置决定。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教师提供图表总结。经济价值——提供木材提供全球气候提供新鲜空气环境效益 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活动):由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1.林业部长 2.外国开发商3.当地农民 4.生态学家。(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总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度提问):由于热带雨林区常住人口少,再加上巴西是高原面积大,因此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学生回答):东部沿海地区。3.展示巴西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巴西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北纬4º到南纬32º之间,赤道从北部穿过,东临大西洋,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相邻。4.总结(投影资料):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过渡:巴西有着广阔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1.7亿人口,居民的种族构成及文化风俗会怎样呢 下面我们集中研究这个问题。5.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读课本插图9.20,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结合课本91页第一段内容,说明巴西的人种构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因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种族偏见,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通婚普遍,使他们后代的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8.总结:所以说,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板书: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第二课时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1.导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2.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3.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 分布在何处 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 (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丰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便于发展重工业;而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总结:的确,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4.引导:巴西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除靠近矿产地等因素以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凉爽宜人。)5.引导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2)进口能源。(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6.看图9.22和图9.18请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 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9.18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 (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总结: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板书: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三、热带雨林的危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放录像: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片断。总结: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的“肺”,现在正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出现危机。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热带雨林的危机。2.展示阅读材料。材料1: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容纳了地球上现存物种的一半以上,不但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哺乳类的树獭、大食蚁兽,鸟类的巨嘴鸟等,是人类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材料2: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为全球提供了新鲜空气。同时,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热带雨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材料3:课本9.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图。问:热带雨林有什么作用 ((1)提供木材。(2)调节全球气候。(3)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4)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5)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6)提供良好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板书:巨大的环境效益。过渡: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板书:开发利用。3.自读教材95页第二段,思考开发热带雨林的目的是什么 开发者又是什么人 ((1)兴建公路: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2)采矿,开辟农场:矿主和农场主。(3)开荒种地:垦荒的贫苦农民。)4.读图9.26:“热带雨林原始的迁移农业”,想一想,大规模地开发热带雨林,会产生什么问题 (主要是产生环境问题。(1)森林遭受破坏。(2)水土流失严重。(3)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4)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5)全球气候恶化等。)5.读96页图29,根据三位中学生的对话,谈谈你对开发后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1)有计划地开发热带雨林,保证砍伐与更新相结合。保护林地面积不再减少。(2)控制人口增长,减少人口压力,使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积累资金和技术,逐步开发东北部高原。)6.过渡:巴西不仅存在热带雨林环境问题,还存在着城市化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问题。板书:城市化问题。你所在的或熟知的城市,有哪些“城市病” 该怎样解决 小结:中国和巴西同样是发展中大国,有些问题两国很相似。六、作业:1.对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写一篇小论文。2.如果北京迁都,你认为应迁往何处?为什么?极地地区一、教学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师生活动(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请大家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板书:两极地区。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 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 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 (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 (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 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二)科学考察的宝地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º,南纬60º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º,南纬70º附近。)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板书:南极条约。(四)本课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