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天气与气候》专题复习 
一、主干知识整合
天气和气候是大气运动的结果。大气热力作用产生的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原因,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重要形式。大气运动对实现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与气候类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右图为天气与气候知识结构图。
二、热点考点链接
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强,很容易与人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高考重在对读图、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从近几年高考来看,高考的热点有以下几方面。
1、冷暖锋比较表
分类 概念 示意图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快行冷锋:狂风暴雨,锋前暖气团干燥形成大风或沙尘暴天气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连续性降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上升、雨过天晴 春雨
2、气候要素等值线的判读
气温、降水、气压和风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往往是通过知识类化如等值线等为切入点进行考查的。根据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可以判断气压高低、气流状况、气温高低、降水多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及其影响,进而考查地形、分析并判断洋流的分布和性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的影响。
等值线形态 等压线 等温线 等降水量线
基础知识 表示气压的高低及变化状况;反映气压中心和高压脊、低压槽 表示气温的高低和分布状况; 表示降水量的多少和地区分布。
曲线 外大内小 低气压中心 低温中心 少雨中心
外小内大 高气压中心 高温中心 多雨中心
密 集 气压梯度大,风力强 气温差异大 降水分布不均
稀 疏 气压梯度小,风力弱 气温差异小 降水分布比较均匀
实际应用 判断风向、风力、降水、气流性质和天气状况 判断季节、南北半球、洋流及地形、海陆分布 判断干湿状况、海陆分布和地形
3、气候类型判断
利用数据或图像对全球气候类型进行识别与区分,进而考查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是近年高考的热点。正确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步:
步 骤 依 据 因素变化 结 论
①判断半球 气温 6、7、8月气温高,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低月气温最高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15oC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0~15oC 最热月均温大于25oC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oC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0oC以下 最热月均温20oC以上 温带季风、温带大陆
最热月均温10~20oC 亚寒带针叶林
最热月均温10oC以下 极地气候
③确定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节分配 多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极地气候
夏雨型 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4、东亚、南亚两种季风成因差异及形成气候类型
类型 成因 风  向 特征 形成的气候类型
冬季风 夏季风
东亚型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偏北风,寒冷干燥 偏南风,温暖湿润 冬季风强、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 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
南亚型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差异 东北季风(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 西南季风(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形成) 夏季风强、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 热带季风气候
5、副热带高压与中国的气象气候灾害
对中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影响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寒潮、干旱和洪涝;其中旱涝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气象气候灾害,对各地都有重大威胁。我国的旱涝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在广大的西北地区,干燥少雨,旱情严重。在东部季风区,降水主要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夏季风的影响,旱涝灾害的产生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直接影响着我国夏季雨带的分布。在正常年份,受副热带高压的推动,每年4—5月,雨带位于华南地区;6—7月,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着副热带高压西缘北上,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交锋于长江流域一带,雨带到达江淮地区,形成梅雨天气;7—8月,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伸,雨带移至东北、华北地区;9月副热带高压和雨带都开始南撤;10月撤出我国大陆。
如果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西、偏北,副热带高压西侧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锋的雨带异常偏西,造成四川盆地及陕西等地降雨量偏多形成涝灾,而东部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持续的干旱。反之东部地区就会出现涝灾。
6、大气的组成与大气环境问题
大气的组成成分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变化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就是大气成分变化的结果,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大气成分的变化 形成原因 产生的后果 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CO2)的含量不断增加 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增高。 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如两极的冰雪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影响农业生产。 加强国际合作,减少能大量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臭氧空洞 臭氧的含量不断减少 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出大量的氯氟烃,破坏了平流层中的臭氧。 直接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影响,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加强国际合作,研制氯氟烃的替代品,减少含氯氟烃的使用量。
酸雨 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增加 工厂、汽车、飞机等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缓慢氧化并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水到达地面,形成酸雨。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危害人类健康,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等。 加强国际合作,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发新的能源,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
综合题析:
【例1】:2003年入夏以来,我国洪涝、高温和干旱轮番出现。先是淮河流域发生了洪涝灾害。然后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30—40天的高温酷暑天气。持续的高温天气让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经受了酷暑煎熬,使得城市供电、供水不堪重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电荒”和“水荒”。
(1)今年夏天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天气系统是( )
(2)有关淮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 我国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C 4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D 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3)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 )
A 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气候
(4)此段时间我国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是 ;
(5)高温干旱引起的“电荒“反映出电力工业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巨
大冲击,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用电紧张局面的重点工程是( )
A 西电东送 B 西气东输 C 南水北调 D 京沪高速铁路
【解析】试题以今年入夏以来发生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象气候灾害——洪涝、高温和干旱为切入点,考查了与大气运动和气象气候灾害有关的知识。这次高温干旱是继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又一次特大的气象气候灾害。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会对我国的降水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1)C; (2)D; (3)D;
(4)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②北部地区昼较长,太阳照射时间较长;
(5)A;
【例2】下图中A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的气候资料,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在B图中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2)该地冬季最冷月气温在 ℃以下,属 带(温度带);
(3)该地全年降水在 mm以上,属于 地区(干湿地区);
(4)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
(5)下列哪些区域与图中所示特点相符( )
A 东北地区 B 青藏高原地区 C 南方丘陵地区
D 西北地区 E 西南地区
【解析】:试题以气候资料图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了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地理绘图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图中横坐标表示降水量,纵坐标表示气温,标注出了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第1题要求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近几年高考考查学生地理绘图能力的重要内容。准确读出四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量是正确绘制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关键。第2题可从图中读出全年最低气温在1月份,处于0℃以下,可以断定此地大致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度带中的暖温带;第3题可据各月降水量进行估算,7月份降水量最多,正好是200mm,可推算出与7月相邻的几个月份降水量应在100mm左右,也就是说全年降水量应在800mm以上,属于湿润地区。第4题的关键是抓住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从最低月份的气温和最多、最少月份的降水量入手,由前面两题的答案可知,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第5题可根据题干是的东部地区选择A。
【参考答案】:(1)略; (2)0℃、暖温带; (3)800、湿润;
(4)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5)A;
【例3】:读下面“等温线分布图”,回答:
(1)A、B两处相比,_____处气温较低,此处气温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
(2)等温线C处弯曲是受___________影响。
(3)D岛东西两侧的降水有何不同?为什么?
(4)D岛东侧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的海陆轮廓可知是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非洲大陆南端,同纬度的温差要考虑海陆热力差异,洋流也会影响气温,D岛是著名的马达加斯加岛,其东西两侧气候的差异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参考答案】:(1)B处  7月份南半球为冬季,陆地(B处)的热容量比海洋(A处)小,故B地气温低  (2)本格拉寒流  (3)东侧降水多,西侧降水少  因为东侧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多,而西侧在背风坡,降水少  (4)热带雨林气候  D岛地处热带,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受东南信风控制,东南信风从印度洋上带来大量湿润的水汽,受D岛山地的阻挡,在D岛东侧的迎风坡上形成了丰富的地形雨,从而形成了D岛东侧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
【例4】: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三个字母所处的气压带应为_______________,如果此时该气压带被切断,使其成为块状气压中心保留在海洋上,其气压中心之一留在E岛附近,另一气压中心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各题均在这一假设条件之下)
(2)下面四幅等压线图中,最能正确反映此时B点所在大陆气压中心的是:( )
A B C D
(3)此时北京日出于___________(方向),日落于___________(方向);此时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____。半年后,北京日出于___________(方向),日落于___________(方向)。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时开普敦港温和多雨 ②我国塔里木河正值水量最大的季节
③我国北方地区常出现沙尘暴天气 ④罗马此时温和多雨
(5)此时一艘轮船从英国开往波斯湾,请问它经过哪些重要的海峡、运河?沿途它的航向与洋流和风向的关系如何?
【解析】从海陆轮廓和经纬度图可知这是北极附近地区,A、B、C处在北纬60o 附近,当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割裂成块状时北半球正处于冬季,陆地形成高气压中心,北印度洋海区为逆时针洋流。
【参考答案】:(1)副极地低气压带  阿留申低压(2)A  (3)东南  西南  昼短夜长  东北  西北。(4)④  5.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及苏伊士运河  逆风顺流  顺风顺流     逆流   逆风逆流。
A B C D
(℃)30
10
20
100
300mm
200
4月
1月
7月
10月
A图
20
10
0
-10
100
30
(月)

300
200
10
1
4
7
B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