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构建有效课堂(2009)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学开放月”教案授课教师 边美婷一、基本信息课 题 海陆的变迁学 科 地理 配套教材 人教版授课班级 初一(5)班 学生层次 普通班课 型 新授课 上课地点 235教室授课时间 2009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五 第 二 节二、知识结构(1) 基础知识(知识目标)1、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证据及原因。2、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3、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策略知识(基本方法,含知识发生、获取、应用的基本方法)1、课堂形式主要以学生小组活动(学生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2、教学内容主要以地图和景观图为切入点,通过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及探究意识。3、教学方式主要通过问题(教师)–讨论(学生)–回答(学生)–归纳(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4、动画视频、多媒体、Flash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要求(A、B、C级)和考试频数(在近五年中考或高考中出现的次数)(知识目标)序号 知识内容 教学要求 考试频数1 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证据及原因 B 12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A 03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C 2A(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最基本的认识,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B(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C(掌握):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或较为困难的问题。三、设计思路1、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对于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形状及其分布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本节课奠定了知识基础。然而,仅限于具体的、局部的认识,缺乏从宏观的、全球的角度认识海陆的分布。通过本节课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从深层次认识全球的海陆分布及海陆变迁,达到对这一比较抽象的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难点的突破方式以及重点的关注方式等等本节课以动画视频《神仙传·麻姑》的故事引入,以教师的引导,学生活动讨论与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六大板块及板块运动等知识点的教学。通过flash演示,学生模拟演示的方式,实现对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两个难点的突破,并以课堂练习反馈的方式,达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方法或意图[导入新课]视频播放“神仙传·麻姑”的故事,理解“沧海桑田”,引入海陆变迁。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教学过程]板块一 “沧海桑田”与海陆变迁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的海洋生物化石”、“中国东部海底的人类痕迹”、“荷兰的围海造陆”三幅图片。学生讨论回答(略)知识点:1.沧海桑田——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即地球表面发生了海陆变迁。2.海陆变迁的原因 其中,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是地球海陆变迁的内在原因,对地球表面海陆变化的影响最大;人类活动作为人为因素,影响规模小,而且要尊重自然规律。板块二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多媒体演示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学生讨论回答(略)知识点:3.大陆漂移的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4.大陆漂移说的观点:板块三 六大板块及其运动多媒体演示与学生模拟实验活动相结合学生讨论回答(略)知识点:5.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6.板块运动:(1)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相向运动板块挤压形成山脉;反向运动,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两种科学学说,同学们以后要善于观察生活,因为生活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成功就会向你招手![板书][课堂反馈]1学会发现六大板块与地震火山的分布(知识点:地震火山带基本分布在地壳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因为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板块的内部地壳相对稳定,)2歌谣学地理(把这几句歌词编成歌谣)海陆的变迁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3智能测试(1)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C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C.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D.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 (2)下列国家中不太可能进行填海造陆活动的是( D ) A.中国 B.日本 C.英国 D.蒙古(3)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 A ) A.气候变暖 B.古生物分布C.地质构造 D.大陆轮廓 (4)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六大板块中的( B )A太平洋板块上 B印度洋板块上 C美洲板块上 D非洲板块上4自主探究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藏在县博物馆里),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知识点:说明了台湾海峡在地质时期是陆地,后来因为气候变暖、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陆地变为海洋,即地壳沉降、海平面上升导致了海陆的变迁。) 动画视频的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可以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探究性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意识。学生模拟活动,目的通过学生活动亲身体验板块移动产生的现象,加深学习印象。课堂反馈分为学生自主探究、智能测试、学会发现、歌谣学地理四部分,目的是通过知识反馈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观察力及学习兴趣。学习反馈(预期结果: 80%)五、教学反思1、预期效果达到的程度?2、设计方法是否有效?3、感受等等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2009年教学开放学地理教研组活动总结边美婷前言:一、前期准备二、活动过程及内容三、活动反馈四、活动反思(1) 组员反思1、2、3、4、5、6、7、(二)成功之处(含原因分析)(三)需要改进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主要原因人为因素2亿年前一整块大陆6500万年前几块大陆现在七大洲、四大洋分裂漂移分裂漂移缓慢漂移海陆变迁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沧海桑田PAGE33生活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