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说课稿

资源简介

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因为南北方地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去哦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阅读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地形图,掌握区域主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方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关心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差异树立因地制宜的 观念。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三、教法分析:
1、教法阐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课件,努力创设全新的教学氛围,并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要学的新知识有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所以我主要采用主体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如在南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知识中,南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地形差异、植被类型差异”部分我采用图像信号呈现的对比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而“植被类型”这一环节,则采取讨论法,在学生汇报结果的时候对他们的回答给以适当的评价和引导。 “人文活动”这部分采用问答法,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视频材料,看完后检查效果。对于“民族风俗”,由于学生知之甚少,所以我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素材中自己去分析南北方地区民族风俗不同的原因。为检查学习效果,我还设计了小组竞赛。知识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所以在课堂总结中我设计了一场辩论会,学以致用,在运用中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的教学手段,运用录像资料、景观图、地理图表发挥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融合在一起直观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
四、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1、学生特点: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在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性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是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注意力容易转移,并且还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1)课前搜集有关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自然方面和人们生活方面不同习惯的材料,材料收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把这些材料在小组辩论会上展示出来,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采用学科报的形式,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把所了解到的内容总结出来,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采用用图画、表格、文字等不同形式,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赛
(用男女生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一些地区分别属于我国地势的哪一级阶梯。抢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抢答内容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南北方地区地形图这部分要用到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在回答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级阶梯的同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把中国地形图又重复了一遍,为本节课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所包括的地形区做了准备。同时还为我点出南北方地区属于第二、第三级阶梯这一知识点做了准备。)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我国的四大区域名称以及各个界线的确定因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名称,这条分界线的其他地理意义。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内容作了铺垫。
二、创设情景 自主探究 切入主题
第一步,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学习本节知识。
第二步,(出示本课课题:南北方地区的差异。)
(一)自然差异
1、自然景观。(先欣赏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景色,然后请同学们回答,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风景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本节课的图可以分为两类,这里用到的是景观图,我出示的仅仅是有代表性的南北方地区的景色,想让学生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一个宏观印象,同时也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学生欣赏图片后回答:北方:(视野开阔 气势宏大等)南方:(水多 风景优美等)
2、地形差异(教师出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地形图。)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地形图,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别有什么地形?包括哪些地形区?南北方地区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属于地势哪一级阶梯?(由于刚才在热身赛中已经复习了部分相关内容,所以有哪些地形区这一问学生可以很容易会得出来,而分别有什么地形可以在地形图上根据颜色来判断,划分依据可能回答不全,需要老师提示。而最后一个问题正好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容易以为南北方地区都位于第三级阶梯上,这里给予强调)
(师生一起填表,检测学习效果。由于本节内容是边复习边新授,目的在于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所以在整个这节课的安排上,我都是边复习边检测边巩固,练习题紧扣学习内容,一环紧扣一环进行。
西部 东部
北方地区 黄土高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南方地区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3、气候差异(点击课件,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800毫米等降水量以南降水量是多少?以北是多少? 
(接着出示我国一月份0°C等温线图请学生回答1月0°C等温线以南和以北有什么不同现象。)第三幅图是用黄河和长江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河流,分析河流流量的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结合两地的降水量来分析,教师在学生分析时要给予指导和提示,并且很自然地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
4 植被类型(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划分的,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划分。应该注意即使在同一单元内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我设计了4幅图片:1、北京的温带落叶阔叶林,2、东北地区的寒温带针叶林,3、海南岛的椰林,4、南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中,1和2为北方地区植被的代表,3和4 为南方地区植被的代表,教学中先让学生总体把握区域间的不同,然后再分析区域内部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个问题,把植被差异与气候和降雨量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这部分内容有难度,所以我使用讨论法解决。)
讨论:从图片内容可以看出南方地区植被和北方地区植被有和不同?同是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海南岛地区植被一样吗?同是北方地区,北京地区和大小兴安岭地区植被一样吗?针叶林包括哪些树种?
(这些问题解决好以后,师生共同完成第八页课后活动题1、2检查第一部分的掌握情况。)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
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的含义引出南北方人文活动的差异。
1、人文活动
(这部分内容是八年级上册内容的再现,由于涉及的内容多,所以我设计了录像资料帮学生回忆重现: 1、南方居民的生活、2、北方居民的生活3、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于相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后面几张图片要求学生能够判断是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是对以上知识的初步检测,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课后活动题1。检测学习效果效果)
接着我又设计了开放的问题: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是开放的。由于学生课下有材料收集的准备,他们回答起来会很踊跃,注意把握好时间。
2、饮食习惯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图片“辣味食品”、“南方人民的饮食”“北方人民的饮食”并结合气候等因素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图1、民间素有“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又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图2、因为大体在秦岭-淮河以南,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例如米饭、米糕、米团等。图3、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天雨水稀少,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因此历史上一直种植耐旱的小麦,人们也主要以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饺子、大饼等为主食。
3、民族风俗
(在这个方面,由于学生知之甚少,所以我采用讨论法,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雨节”和“赛龙舟”。请同学们分析他们是分别属于哪个地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节日,节日的形成与什么有关。雨节是北方特有的节日,因为北方地区降水少,尤其是春季,所以有“大旱不过五月三十之说,这个节日,体现北方人盼望春雨的急切心情;而端午节赛龙舟,是因为南方水多,船是古代南方主要的交通工具。)
4 、文化差异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南北方园林建筑、乐器(萧和唢呐)、武术(南拳和北腿)。教师一边播放一边请同学们结合前边所学内容分析造成南北方差异的原因。南方园林建筑小巧玲珑是因为南方水多陆地少,建筑因为陆地面积的狭小依水而建,北方陆地开阔,所以园林建筑气势宏伟。南方乐器悠扬婉转,讲究“低头眯眼,余音绕梁,隐隐约约,如泣如诉,似有似无。北方唢呐吹起来高亢嘹亮,讲究抬头瞪眼,慷慨激昂,造成把曲调送上去的形式。唢呐声可以跨过黄河飞跃高山。因为北方人性格豪放。南方人不适合吹唢呐,因为住房密,难免噪邻,显得浮躁。南方武术靠拳脚,因为南方水多,多乘船远行,腿用来站立,而北方陆地开阔,热播外出靠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质,依靠下肢发力的跑、跳、蹦更适合粗犷的北方人。)
三 结合实际 发散思维
(出示材料“东北饺子馆失意洪城”大家一起分析原因:一开始的生意火爆是因为人们想尝新鲜,后来的门可罗雀是因为人们饮食上习惯了米饭。)
四、趣味教学 巩固练习
1、小组竞赛。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填词:南( )北(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除了这个方面外,还有人们口味上的南甜北咸,等许多方面,这就要看学生刻下搜集材料的结果了。)
2 、练兵场:有关本节知识的练习题。
3 、综合运用题:(辩论赛)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内容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学生汇报课前材料搜集工作的一个检查。题目是:生活在南方地区好还是北方地区好。并说明理由。
五、课下作业:编辑地理学科报,可采用图表、图像、文字等不同形式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这是课下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环节,同时又是开放性的,因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知识网络,所以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才艺展示给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