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参考答案2019.111-5CDBBA 6-10 BDBCB11-15 BCBBC 16-20 BCBDA21-25 DBBAC 26-30 CDCBB31.(1)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民主政治达到全盛;(2分)荷马著有《荷马史诗》,是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2分,没有写出地位只给1分)(2)第一次:以武力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2分)第三次:罗马法(或《十二铜表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是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2分)(3)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カ;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垄断了教育和文化,基督教是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任选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32.(1)分封制(1分),西周(1分)(2)秦始皇(1分);意义:①有利于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②秦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为后世王朝所沿用和完善,影响深远。(2分)(3)三省六部制(1分)。进步:①相权一分为三,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尚书省下轄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2分)②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33.(1)亚洲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三选二得2分);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1分)。(2)牛耕(1分);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1分)(3)A曲辕犁 B筒车(2分)。原因:经济上: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度(2分)(4)②汉初,采取体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覆,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三选一即可)(2分)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2分)34.(1)长安、欧洲(2分)(2)张骞出使西域(1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1分);促进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2分)(3)史实:玄奘西行;马球游戏从波斯传入中国等(2分)启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学习等(2分)35.(1)农牧文化的交融。(2分)(2)穿戴汉族服饰,学习汉族的礼法。(1分)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使传统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2分)(3)文采公主入藏(1分)联系: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分)(4)加强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请在各题答题区域作答,超出框线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答题区域作答,超出框线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社政》(答题卡)(3)4分32.(10分)(1)2分 (2)3分 (3)5分28.(10分)(1)3分(2)4分34(10分)(1)2分(2)4分(3)4分35.(10分)(1)2分(2)3分(3)3分(4)2分考 号00000000姓名111111112222222233333333班级44444444555555556666666677777777缺考[88888888!99999999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错误填涂# $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填涂相应的考号信息点。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作解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33.(13分)(1)3分(2)2分(3)4分(4)4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1.5分,共45分)!1ABCD6ABCD11ABCD2ABCD7ABCD12ABCD3ABCD8ABCD13ABCD(2)3分(3)2分4ABCD9ABCD14ABCD5ABCD10ABCD15ABCD16ABCD21ABCD26ABCD17ABCD22ABCD27ABCD18ABCD23ABCD28ABCD19ABCD24ABCD29ABCD!20ABCD25ABCD30ABCD二、非选择题31.(12分)(1)4分(2)4分!请在各题答题区域作答,超出框线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答题区域作答,超出框线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答题区域作答,超出框线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一、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下列早期文明成就中,至今仍有影响的亚非文明有( )①太阳历 ②《十二铜表法》 ③奥林匹克运动 ④七天一星期制度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 ②④2.在古代西亚,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孔子宣传自己的治国政治主张 B.种姓制度下人们不平等C.象征王权的司母戊鼎 D.刻在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的。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4.谚语是历史的最好写照。下列描述中,能较好地反映欧洲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是(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我的附庯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C.“条条大路通罗马” D.“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5.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下列伟大思想家、所属学派及其主张相吻合的一组是( )选项思想家学派主要主张A孔子儒家强调“仁”,“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B老子墨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侵扰百姓C墨子道家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树立君主权威,集权中央D韩非子兵家主张“非攻”,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互爱6.穿越时空隧道,我们来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我们可以看到的真实一幕是( )①雅典人正在召开公民大会 ②人们在陶片上写上某人的名字③斯巴达人在进行军事训练 ④人们在大街上用拉丁语说话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7.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中国发明的指南针都由“他”传到了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指的是( )A.希腊人 B.苏美尔人 C.罗马人 D.阿拉伯人8.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次改革史称( )A.梭伦改革 B.大化改新 C.商鞅变法 D.管仲改革9.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蜀 东晋 金 B.东汉 南宋 隋 C.蜀 东晋 隋 D.蜀 西夏 元10.秦朝与西汉对待儒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两者的根本目的却都是为了( )A.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B.加强思想控制与君主专制统治C.笼络知识分子 D.有区别地对待知识文化11.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之间的冲突 B.农牧两种文明的碰撞 C.发展生产的需要 D.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12.史学巨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巨著的体例是( )A.编年体通史 B.编年体断代史 C.纪传体通史 D.纪传体断代史13.通过《史记》有可能查到相关史实的是(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14.秦朝与隋朝都有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制度创新。秦朝与隋朝在文化上的创新有( )①统一铸造货币 ②统一文字 ③科举制度 ④刺史制度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 )A.占领河西走廊 B.设置河西四郡 C.设置西域都护府 D.设置安西都护府16.考古发现匈奴人墓葬中有许多汉式丝绸服装、铜镜、漆器等,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修筑万里长城 B.汉匈和亲政策 C.鉴真东渡送经 D.秦军北击匈奴17.既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是( )A.敦煌 B.武威 C.龟兹 D.楼兰18.史载:“(汉武帝时)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这说明汉武帝( )A.重视农业发展 B.加强监察制度 C.解决王国问题 D.推行儒学教育19.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民间兴起的时间是( )A.秦朝 B.战国 C.西汉 D.东汉20.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正确的一项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司马迁——著《九章算术》C.华佗——著《伤寒杂病论》 D.贾思勰——制成“麻沸散”21.中国象棋被誉为“纵横之智慧,浓缩之历史”,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楚河汉界”源于秦国某年的历史 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秦始皇 C.“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 D.“围魏救赵”的战术思想源于战国22.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 ) ①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 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 ④都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3.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城市分别是余杭和涿郡,它的中心城市是(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江都24.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大批杰出诗人,“诗仙”和“诗圣”分别是( )A.李白、杜甫 B.杜甫、李白 C.李白、王维 D.李白、苏轼25.与以下示意图中“①”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崇文抑武,高度集权26.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27.“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材料中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思想实现“大一统”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8.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黄袍加身 B.澶渊之盟 C.宋金议和 D.郾城大捷2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寺庙多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佛教刚刚传入,各地兴建寺庙推广佛学B当时社会动荡,百姓寻求精神慰藉,统治者大力扶持C.当时建造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工匠技艺高超D.当时统治者昏庸奢靡,大量建造各种宫殿、寺庙30.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大致位于以下年代尺中的(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55分。)31.(12分)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文明之路》,寻找西方文明的源头,见证地中海文明的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一集:《辉煌的希腊文明》材料一:如图 第二集: 《伟大属于罗马》材料二: 历史学家耶林说过:“古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第三集:《中世纪的欧洲》材料三:随着基督教传播的日益广泛和统治阶级的承认乃至推崇,基督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到了中世纪,它在欧洲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教会的权力可以说是无限的。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图中两位人物代表“光荣属于希腊”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请分别谈谈对罗马第一次和第三次征服世界的认识。(4分)(3)材料三中“它在欧洲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32.(10分)采取何种政治制度以维护对全国的统治,这是历代统治者都面临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严格来说,要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材料二: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他是副丞相。……汉代的地方政府,共分两级:即“郡”与“县”。材料三: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中书主发今…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系中书省拟定。门下省……加子覆核(审查)。……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共分六部……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实现“封建的统一”是指什么政治制度?它是从哪一朝代开始实行的?(2分)(2)材料二中的政治制度最初是由哪一位皇帝创立的?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创立的意义。(3分)(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材料说明“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5分)33.(13分)人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征明显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晁错(西汉)《论贵粟疏》材料三:唐代生产技术创新,社会经济繁荣,科举重视诗 赋,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材料四:①商鞅变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汉初……③唐朝……④元世祖忽必烈:“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古埃及文明是亚非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请你列举亚非其他大河文明的名称两例。说说材料一反映出早期人类经济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什么?(3分)(2)材料二反映了汉代农民的艰辛生活,那时的“春耕”应用的是何种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引发了社会变革,试举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一例。(2分)(3)材料三中新型农具图A是 ▲ ,图B是 ▲ ,它们都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从经济政治或文化任选两个角度说明唐朝成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原因?(2分)(4)请运用具体史实补充材料四中的②③,印证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思想。(4分)34.(10分)“一带一路”既是一条和平友谊之路,更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终点写出大洲所在地)分别在哪里?(2分)(2)材料中“凿空之旅”指什么历史事件?当时该事件的初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凿空之旅”的影响。(4分)(3)列举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互学互鉴”的两例史实。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4分)35.(10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 ——摘自唐蕃会盟碑(1)图一所展现的生产场面说明了什么?(2分)(2)图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那些内容?说出这次改革的作用。(3分)(3)材料二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该事件与当时的民族政策有何联系?(3分)(4)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当今应如何发展民族关系?(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社会期中考试参考答案2019.11.docx 期中八社答题卡(8开单面).docx 期中考试试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