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1.只含有 一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这样的 整式 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判别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①是整式方程;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④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其中 a 为二次项系数, b 为一次项系数, c 为常数项,注意各项系数的符号。21.2.1配方法1.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降次 ”,转化为两个 一元一次方程 。2.当 P≥0时,x2 = p 的解为 ,(mx+n)2=p的解为 (m≠0).3.通过配成 完全平方式 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4.配方法一般步骤: (1)化二次项系数为l,并将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方程的左边,常数项放在方程的右边; (2)配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 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写成 (mx+n)2=p 的形式;(3)若p ≥ 0,则可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若p < 0,则方程无解.21.2.2公式法1.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条件是 a≠0 ,它的求根公式是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应是:(1)将方程化成 一般形式 ;(2)写出相应的a、b、c的值并计算△的值;(3)当△ ≥0 时,可直接套用公式得出方程的解。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1)当 b2-4ac>0 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 b2-4ac= 0 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当 b2-4ac<0 时,没有实数根。21.2.3因式分解法1.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令每个因式分别等于0,得到两个 一元一次方程 ,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作因式分解法。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方程的一边化为0; (2)将方程另一边分解成 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的形式;(3)令每个因式分别等于0,即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如果ax2+bx+c=0(a≠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x1+x2= ,x1x2= .2.在应用根与系数关系式时应注意两个条件:(l) 二次项系数不为0 。(2) △≥0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清题意,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和 未知量 ; (2)设:设未知数,可以直接设也可以 间接设 ; (3)列:依题意构建方程; (4)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作答.2.构建一元二次有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验证方程的解是否符合 实际意义 。3.面积问题: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往往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找出各部分面积之间的关系,再运用规则图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4.利润=( 售价 - 进价 )× 销售量 。第22章 二次函数22.1.1二次函数一般地,形如_ y=ax2+bx+c(a≠0) _(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__x_是自变量,a、b、c分别是函数解析式的_二次__项系数、_一次__项系数、常数__项。22.1.2二次函数y=ax2图象和性质1.二次函数y= ax2 的图象是一条 抛物线 ,其对称轴为 y 轴,顶点坐标为 原点 。2.抛物线y= ax2 与y= - ax2 关于 x 轴对称。抛物线y= ax2 ,当a>0时,开口向 上 ,顶点是它的最 低 点;当a<0时,开口向 下 ,顶点是它的最 高 点。 随着的增大,开口越来越 小 。22.1.3二次函数y=ax2+k的图像和性质1.二次函数y= ax2+k 的图象是一条 抛物线 .它与抛物线y= ax2的 形状 相同,只是 顶点位置 不同,它的对称轴为 y 轴,顶点坐标为 (0, k) __。2.二次函数y= ax2+k 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 ax2 平移 得到.当k >0时,抛物线y= ax2 向上平移 k 个单位得y= ax2+k。 当k<0时,抛物线y= ax2 向__下__平移个单位得y= ax2+k 。22.1.3二次函数y=a(x-h)2的图像和性质1.二次函数y= a(x-h)2 的图象是 抛物线 ,它与抛物线y= ax2的 形状 相同,只是 位置 不同;它的对称轴为直线 x=h , 顶点坐标为 (h,0) .2.二次函数y= 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 ax2 平移 得到。当h>0时,抛物线y= ax2向 右 平移h个单位得y= a(x-h)2;当h<0时,抛物线y= ax2向 左 平移个单位得y= a(x-h)2 。22.1.3二次函数y=a(x-h)2+k的图像和性质1.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是 抛物线 ,它与抛物线y= ax2的 形状 相同,只是 位置 不同;其对称轴为直线 x=h ,顶点坐标为__(h, k) 。2.二次函数y=a(x-h)2+k,当a>0时,开口向 上 ,有最 小 值为 k ,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 减少 ,右侧相反;当a <0时,恰好相反。3.把抛物线y= ax2'向左(或右),向上(或下)平移,可得到抛物线y=a(x-h)2+k,其平移方向和距离由 h ,k 值决定.22.1.4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1.二次函数y =ax2 +bx +c(a≠0)通过配方可化为 的形式,它的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 减小 ,在对称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 增大 ;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 增大 ,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___减小_。2.二次函数y =ax2+bx+c的图象与y= ax2的图象 形状相同 ,只是 位置 不同;y =ax2+bx+c的图象可以看成y=ax2的图象上、下平移或左、右平移得到的。3. 一般式y =ax2+bx+c:已知图象上 任意三 点坐标或 三 对x、y值,分别代入一般式,可以求得函数解析式。4.顶点式y=a(x-h)2+k:已知抛物线 顶点 坐标和另 一 点坐标,可求得解析式。5.交点式y=a(x-x1)(x-x2),其中x1、x2是图象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适合此特点的抛物线设为交点式。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根,就是二次函数y =ax2+bx+c,当 y=0 时,自变量x的值,它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 横坐标 。2.抛物线y =ax2+bx+c与x轴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的关系:当b2 -4ac<0时,抛物线与x轴 无 交点;当b2 -4ac =0时,抛物线与x轴有 一 个交点(即顶点在x轴上);当b2 -4ac >0时,抛物线与x轴有 两 个交点。3.抛物线y =ax2+bx+c的图象与字母系数a、b、c之问的关系:(1)当a>0时开口 向上 ,当a<0时开口 向下 。(2)若对称轴在y轴的左边,则a、b 同号 ;若对称轴在y轴的右边,则a、b 异号 ;(3)若抛物线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则c > 0;若抛物线与y轴的负半轴相交,则c < 0;若抛物线经过原点,则c = 0。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1.求二次函数y =ax2+bx+c 最值的方法: (1)用配方法将y =ax2+bx+c 化成y=a(x-h)2+k的形式,当自变量x= h 时,函数y有最大(小)值为 k ; (2)用公式法,当x= 时,二次函数y有最大(小)值 .2.面积最值问题应设图形的一边长为 自变量 ,所求面积为因变量,建立 二次函数 模型,利用二次函数有关知识求得最值,要注意函数自变量的 取值范围 。3.建立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建筑类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建立适当的 平面直角坐标系 ;(2)把已知条件转化为 点的坐标 ;(3)合理设出函数 解析式 ;(4)利用 待定系数 法求出函数解析式;(5)根据求出的函数解析式进一步分析、判断并进行有关的计算。第23章 旋转23.1图形的旋转1.图形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定的角度就叫做图形的 旋转 ,点O叫作 旋转中心 ,转动的角度叫作 旋转角 。2.图形旋转的性质:(l)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相等 ;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 旋转角 ; (3)旋转前后的图形 全等(或重合) 。3.在旋转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图形旋转后的位置,除了应了解图形原来的位置外,还应了解 旋转中心 、 旋转方向 和 旋转角 。4.旋转作图的步骤: (1)首先确定 旋转中心 、旋转方向和 旋转角 ; (2)其次确定图形的关键点; (3)将这些关键点沿指定的方向旋转指定的角度; (4)连接 对应点 ,形成相应的图形。23.2.1中心对称1.把一个图形绕着点O旋转180°,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点O 对称 或 中心对称 ,点O叫作 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作关于中心的 对称点 。2.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的连线都经过 对称中心 ,而且被 对称中心 平分,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 全等图形 。23.2.2中心对称图形1.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 180° ,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 重合 ,那么这个图形叫作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 对称中心 。2.如果将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的整体就是 中心对称图形 ;反过来,如果将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沿过对称中心的任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成 中心对称 。23.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1.若P(x,y)与P’关于原点对称,则P’的坐标为 (-x,-y) ;2.点P(x,y),P1( - x,y),P2(x,- y),P3( - x,- y).则点P与点P1的关系是 关于y轴对称,点P与点P2的关系是 关于x轴对称 ,点P与点P3的关系是 关于原点对称 。第24章 圆24.1.1圆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 旋转一周 , 另一端点 所形成的图形叫作圆。这个固定的端点O叫作 圆心 ,线段OA叫做 半径 。2.连接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作 弦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作 弧 ,直径是经过同圆心的弦,是圆中最长的弦。3.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 互相重合 的弧叫等弧.4.确定一个圆有两个要素,一是 圆心 ,二是 半径 ,圆心确定 位置 ,半径确定 大小 。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1.圆是 轴 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经过圆心 的直线;圆又是 中心 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 圆心 。2.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定理是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 垂直 于弦,并且平分 弦所对的两条弧 。24.1.3弧、弦、圆心角1.顶点在 圆心 的角叫作圆心角.2.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 相等 ,所对的弦 相等 ;两个圆心角及它们所对的两条弧、两条弦中如果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其余各组量也 相等 。24.1.4圆周角1.在同圆或 等圆 中,同弧或 等弧 所对的圆周角 相等 ,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 圆心角 的一半。2.半圆(或 直径 )所对的圆周角是 直角 ;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 直径 。3.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圆上,这个多边形叫作 圆内接多边形 ,这个圆叫作 多边形的外接圆 圆内接四边形对角 互补 。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如图,⊙O的半径为r. (1)点d在⊙O外,则OA > r;点B在⊙O上,则OB = r;点C在⊙O内,则OC <__ r。 (2)若OA>r,则点d在⊙O 外 ;若OB =r,则点B在⊙O 上 ;若OC2.在同一平面内,经过一个点能作 无数 个圆;经过两个点可作 无数 个圆,经过 不在同一直线上 的三个点只能作一个圆。3.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此点是 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4.反证法首先假设命题的 结论 不成立,经过推理得出矛盾,由此判定假设 错误 ,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和圆有 相交 、 相切 、 相离 三种位置关系;2.直线a与⊙O 有唯一 公共点,则直线a与⊙O相切;直线b与⊙O 有两个 公共点,则直线b与⊙O相交;直线c与⊙O 没有 公共点,则直线c与⊙O相离。3.设⊙O的半径为r,直线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1)直线l1与⊙O 相离 ,则d > r; (2)直线l2与⊙O 相切 ,则d = r; (3)直线l3与⊙O 相交 ,则d < r。4.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 的直线是圆的切线。5.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 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6.经过 圆外 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 线段 的长,叫作这点到圆的切线长。7.圆的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 两 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 相等 ,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 平分 两条切线的夹角。8.与三角形各边都 相切 的圆叫作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叫作三角形的 内 心,它是三角形 三内角平分线 的交点。*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个半径不同的圆之间有下列五种位置关系: 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r1<r2),圆心距为d,则:当两圆外离时_d>r1+r2 ;当两圆外切时__d=r1+r2__;当两圆相交时r2-r1<d<r1+r2_;当两圆内切时_d=r2-r1;当两圆内含时_0≤d<r2-r1 。24.3正多边形和圆1.__各边相等__、__各角相等__ 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2.只要把一个圆分成 相等 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 外接 圆。3.一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 圆心 叫作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 半径 叫作这个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 圆心角 叫作正多边形的中心角,中心到正多边形的一边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 边心距 。4. 一股地,正n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为 ,中心角的度数等于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与外角的大小 相等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1.在半径为R的圆中,因为3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圆周长C= ,所以n°的同心角所对的弧长为l= 。2.在半径为R的圆中,因为360°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s= ,所以圆心角为n°的扇形面积是S扇形= 。3.用弧长表示扇形面积为 ,其中l为扇形弧长,R为半径。4.圆锥是由一个 底 面和一个 侧 面围成的,我们把连接圆锥 顶 点和底面圆周上 任意 一点的线段叫作圆锥的母线。5.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扇 形,圆锥的母线是扇形的 半径 ,圆锥底面圆的周长是扇形的 弧长 ,圆锥侧面积是扇形的 面积 。6.如图,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底面圆的半径为r,那么这个扇形的半径是 l ,扇形的弧长是 2πr ,因此圆锥的侧面积为 πrl ,h、r、l之问满是的关系式为 。第25章 概率初步25.1.1随机事件1.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 必然 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2.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必然 不会 发生,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3.在一定条件下,可能 发生 也可能 不发生 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4.生活中的事件可分为 确定性 事件和 随机 事件,其中确定性事件又分为 必然 事件和 不可能 事件。25.1.2概率1.一般地,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_可能性大小_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__P(A)__.2.当试验具有以下特点时:①每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__有限__个;②每次试验,各结果出现的可能性__相等__。可以从事件所包含的___各种可能 的结果数在__全部可能的结果数中所占的_比__,分析出事件发生的概率。3.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_ n _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__相等__,事件A包含其中的_m_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_ __ 。4.当A为必然事件时,P(A)=_1_;当A为不可能事件时,P(A)=_0_;当A为随机事件时,_0_25.2用列举法求概率1.古典概率:即一个实验有n个结果,而事件A包含了其中的rn个结果,则P(A)= 。2.用古典概率定义求概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一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有限 个,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相等 。二是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 相同 。3.用概率的大小可以判断游戏是否 公平 。4.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观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 列表 或画 树状 法。5.对于二元事件(两次型问题)要分清摸球放回与不放回。6.若试验只有两步,用 列表法 和 树状法 都可以.若试验在三步或三步以上,只能用 画树状图 来计算。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1.对一般的随机事件,在同样条件下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 频率 总在一个 固定 数的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2.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里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 P = 。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九年级数学(上)知识要点 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