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执教者:刘会龙授课班级:高二(5、6、7、8)时间:2009年9月15日科目:地理教学内容:中国图版 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课题:遥感技术的应用课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1、 能简要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工作过程;2、 能举例说明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1、 通过读图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等方面的作用。2、 通过阅读课本的案例资料,了解遥感预判易贡决堤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1、 通过对遥感技术的应用的了解,感悟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生命力,从而初步养成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的好习惯;2、 通过对迅速发展的中国遥感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检测中的应用。教学难点(疑点):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遥感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实例。)学习方法(或学生活动):通过讨论活动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检测中的应用。辅助资源(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活动 阅读以下新闻报道内容,说出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哪些方面?据报道:2002年,对山西省晋城市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动态监测”的试验研究工作。监测的目标主要有:矿产开发点的分布、位置、数量、矿种、开采方式;违法开采现象;固体废物堆放情况;矿产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山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如耕地、植被破坏等。 在晋城地区,正在开采煤矿的生产用地、煤矸石堆、矿区道路、矿山建筑物等地物的影像特征与已废弃矿山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挖掘影像细节还可区分出近于停产煤矿的生产用地。晋城地区234处无证开采铁矿的发现堪称为此次工作的意外收获。由于采矿规模小,具较强的隐蔽性,当地矿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情况。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开发司根据遥感监测结果,要求省市有关部门进行查处,目前全市所有持证小铁矿全部停产整顿,各类非法小铁矿开采点已被全部关闭。晋城市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塌陷坑、地裂缝等在影像上清晰可辨。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现可为下一步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学生讨论:总结: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一、应用:(一)特点:通过活动部分和探索部分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遥感技术都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1.探测范围大:我国只要600多张左右的陆地卫星图像就可以全部覆盖。2.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实地测绘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重复一次。航空摄影测量数年才能重复测量一次。陆地卫星每16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难以开展的地区,如高山、冰川、沙漠、沼泽等,或因国界限制不易到达的地区,用遥感,特别是航天遥感方法,则比较容易获取资料。4.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 (二)用途:遥感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利用其获取资料和数据,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请同学们结合遥感技术的特点举出实际例子。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资源普查: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提供资源状况,而且还能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新。(1)矿产开采监测和资源调查(2)土地资源调查(3)陆地水资源调查(4)海洋资源调查(5)植被资源调查2、环境和灾害监测(1)水污染监测:被污染水体具有区别于清洁水体的光谱特征(2)森林病虫害监测(3)森林火灾与煤矿火点监测(4)大气监测与天气预报(包括台风监测预报)(5)旱涝灾害监测(6)海洋赤潮灾害监测(7)沙尘暴监测:此外,遥感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城市遥感调查、考古调查、军事、大型工程监测以及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等方面。练习与评价:1、叙述遥感技术的应用有哪些?小结巩固:板书设计:1、 遥感技术的应用(一)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 (二)遥感技术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教学反思(后记):本节应注意:1、RS与GPS作用的比较:GPS的功能是定位和导航;RS的功能是获取地理事物影像或数据。差生转化记录执教者:刘会龙授课班级:高二(5、6、7、8)时间:2009年9月14日科目:地理教学内容:中国图版 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课题:遥感技术的应用课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1、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遥感的概念;2、 能简要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工作过程;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1、 通过读图或查阅相关资料,比较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使用的运载工具、主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2、 通过查找遥感的有关资料,归纳遥感技术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1、 通过对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介绍,感悟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生命力,从而初步养成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的好习惯;2、 通过对迅速发展的中国遥感技术的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教学重点: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疑点):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课前准备:学生阅读资料比较遥感技术与传统的人工测量的优缺点。)学习方法(或学生活动):通过讨论活动了解遥感技术的工作过程辅助资源(工具):教学过程: 导入:探索活动: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动用大量人力与物力,经十年才制出一幅图。但现在利用遥感花得少的时间与金钱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人眼的波段太窄、许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双脚又由于许多因素限制,许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遥感突破了这些限制,它真正成为了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活动一:比较人工实地调查与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哪一种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方法更好?人工实地调查 利用遥感技术调查花费时间 多 少时效性 差 好连续性 差,不能全天候观测 好,能全天侯观测调查人员 多 少调查成本 高 低调查范围 小,有些地方不能人工调查 广,连续性好,能获得人眼看不到的信息一、遥感:1、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遥远的感知”,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电测波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怎样感知?测量电磁波特征:不同的地物反射与吸收电磁波存在巨大差异。(P82图3-2-2)遥感不仅可以通过可见光进行感知,同时也可以通过红外线、微波、等,例如:法国的spot5卫星可以从七个波段获取信息。为什么要分波段呢?因为不同波段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与吸收率等有很大差异。2、分类:按遥感平台高度(运载工具)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地面遥感主要指以高塔、车、船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地物波谱仪或传感器安装在这些地面平台上,可进行各种地物波谱测量。航空遥感泛指从飞机、飞艇、气球等空中平台对地面观测的遥感技术系统。航天遥感又称太空遥感(space remote sensing)泛指利用各种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以地球人造卫星为主体,包括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有时也把各种行星探测器包括在内。卫星遥感(satellite remote sensing)为航天遥感的组成部分,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遥感平台,主要利用卫星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3、遥感的工作过程:(必修三P82图)注意: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详细讲解)4、遥感影像的基本特征:(1)像元:遥感影像上能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2)分辨率:一个像元所代表的地面实际尺寸。1米分辨率就是指影像上的一个像元表示地面上1平方米的范围。例:spot 5卫星的分辨率达全彩色波段可达2.5米,其它波段为5米。中巴资源卫星二号分辨率为20米。美国快鸟卫星为1米。(3)光谱特征(判读):黑白:建筑物为灰白色,草地和林地颜色较深彩色:真彩色:真实反映实际地物的颜色特征假彩色:草、树和庄稼通常为红色,水是灰色或蓝色,城市是蓝灰色练习与评价:1、叙述真彩色遥感影像图像和假彩色遥感影像图的颜色特征。小结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遥感的工作过程板书设计: 一、遥感:1、概念:2、分类: 3、遥感的工作过程:4、遥感影像的基本特征:(1)像元:(2)分辨率:(3)光谱特征(判读):教学反思(后记):本节应注意:1、遥感与摄影的区别:摄影是通过胶片的感光作用,用照相机拍下事物影像;遥感是利用一定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目标物的位置,对其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摄影的平台是地表移动物;遥感的平台是气球、卫星、飞机。地物反射或辐射电磁波传感器获取电磁波,并以影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感器传输信息制作专题地图,供用户应用地面站对信息进行处理、判读、校正、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遥感技术的应用二.doc 遥感技术的应用教案一.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