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文化的空间扩散》学案(1)(旧人教版选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文化的空间扩散》学案(1)(旧人教版选修1)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5文化的空间扩散
目标要求:理解文化空间扩散的概念、类型和作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说明文化扩散及其意义。运用文化扩散图,分析文化扩散的途径,认识其特点。
一、文化扩散的概念
1、阅读课文第一段,了解文化传播、文化扩散、文化传承三个名词的区别与联系。
2、想一想:“民间技艺都是由师傅传给徒弟的,这只属于文化传承,不属于文化扩散。”你是否认同这句话?为什么?
二、文化扩散的分类
依照扩散过程中的主体——“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来划分,可以分为哪两类?
在扩展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称为 扩散;在扩展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的,称为 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哪三种? 、 、 。
在区分各种文化扩散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扩散的形式绝对化。
案例分析一:
在7世纪中期,日本推行“大化改新”,这标志着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当时正值中国盛唐时期,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一些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日本贵族和学者,向从大唐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就属于 扩散。在大化改新的过程中,他们积极倡导吸收中国文化。当时的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这一文化扩散过程又属于自中央地区向地方的 扩散。
第二、将复杂的文化事物简单化后才易于确定他的扩散形式。
案例分析二:
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将中原的农耕技术传给西南少数民族,后少数民族又将农耕技术传给了缅甸人,这个扩散过程就是 扩散。而造纸、活字印刷向西方的传播,则属于 扩散。
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某种复杂的文化综合体或文化体系的传播属于何种扩散形式。
案例分析三:
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发展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阿拉伯商人来往于三大洲之间,将中国的罗盘、造纸术和火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到欧洲,并将阿拉伯的天文、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等带到了中国;一些欧洲青年学者,渴望学习先进的科学,也不辞辛苦,跋涉千里到阿拉伯帝国学习天文、数学、化学和医学,并将所学知识带回自己的国家。这些文化交流都属于 扩散。
三、文化扩散的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黄瓜、胡萝卜等农产品,良马、奇禽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源源东传,丰富了内地的经济生活;西域的琵琶、箜篌、胡笛等乐器,各种音乐、舞蹈、魔术等的传入,则丰富了内地的文化生活。其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中土传播,更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原则向西域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挖渠(“坎儿井”)的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总之,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四、身边的文化扩散
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说说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如在商品宣传中,选择何种广告形式与采取哪种文化扩散类型有关。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文化扩散和文化扩散形式(类型)两部分内容,是继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化,使我们明白了文化的发展、传播过程等内容,并通过分析一些实例来研究,加深理解,学有所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使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更好地发展下去。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扩散的结果是( )
A.文化区的形成B.文化传播C.文化传承D.文化发展
2.现在英语教学,传授知识,属于文化扩散中的( )
A刺激扩散 B传染扩散 C迁移扩散 D等级扩散
3、中国古代的很多民间绝技一般是“传男不传女”,这属于文化传播中的( )
A.扩展扩散B.迁移扩散C.等级扩散D.文化传承
4.下列哪一种是对刺激扩散的描述( )
A.该文化易为大家所接受,一旦接受就能帮助传播
B.由于人的长途迁移带到某地,被当地人接受
C.该文化现象只能被部分人群所接受
D.该文化被吸收者作了某些改变后继续传播
5.现代信息社会,广播、电视、通讯卫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与下列不相符的是( )
A.文化扩散形式更加丰富 B.文化交流的空间扩大
C.现代文化扩散单一化 D.文化交流的时间缩短
6.以下关于文化扩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刺激扩散
B.学校请来外籍英语教师讲课——传染扩散
C.中央指示文化逐级下达——等级扩散
D.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有很多分店——迁移扩散
7、下列哪些产品不适宜在电视台大做广告的是( )
A牙膏 B家具C精密仪器D电视机
答案:1、A2、B3、D4、D5、C6、B7、C
二、综合题
8.根据以下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模式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为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按农业地域类型,“桑基鱼塘”属于__________农业,这种农业类型能使_________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农业与副业生产紧密联系,取得了_________效益、社会效益和________效益的统一。
(2)按能源形成和来源划分,沼气属于来自_________的能源,按能源应用程度划分,沼气属于___________能源。
(3)该系统景观属于( )
A.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景观
C.精神文化景观
D.非物质文化景观
(4)该系统景观是一个人类活动顺应__________规律,并充分利用__________的生动例证。
(5)“桑基鱼塘”的新型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景观的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_____的进步带来的,主要是在景观的__________性上有了拓展,同时也体现了景观的___________性。
(6)“桑基鱼塘”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后来太湖平原等地也逐渐出现了这种生态农业布局形式,在文化扩散上这属于___________扩散,扩散的前提条件是后来发展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有着相似的_____________。
答案:(1)混合 土地 经济 生态(或环境) (2)太阳辐射 新 (3)B (4)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5)科学时代 功能 时代 (6)等级 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
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