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一节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第一节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本学期总第04课时 本单元第04课时 授课日期2008年9月10日
课题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周长、表面积。3、了解地轴、两极的意义,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难点:了解地轴、两极的意义,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  学  过  程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 活 动 复备
一、导入激情 二、自主学习 科主任导入: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吧。科主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1、自古至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提出了哪些观点,并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用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三个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认识地轴、南极和北极。4、在图2—6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这些特殊的纬线。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学地图册,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有必要告诉学生我国明朝时期的航海技术,远比欧洲发达,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 活 动 复备
精讲点拨拓展拔高达标检测 布地区?能力提高部分:回忆我国耕地和草地的分布地区,它们的分界线是――毫米的等降水量线,我国种植业分布在这条线以――?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分界线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区所产的粮食种类一样吗?江汉平原的作物熟制是――,海南岛的作物熟制是――在农业的五个部门中,-占主要地位。按自北向南的顺序写出图中所示的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写出我们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名称、作物熟制耕地类型。写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农产品的名称。从农业构成扇形图上可看出,我国――业占主要地位,我国应大力发展――业。 科代表驾驭课堂的过程中,对于不足,或讲解深度不够的地方,科主任及时补充,及时加深,使整个课堂体现科主任与课代表的共同驾驭,既活跃,又富有深度
教后记 本节的重点是粮食作物的分布,因此对课本中小麦、水稻的分布图要熟练掌握,在给时间记忆后,要求能够正确地填注在填充图上。通过举例,让学生搞清了哪些东西是农作物,哪些不是。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 活 动 复备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 活 动 复备
三、激情互动 四、魅力精讲 五、拓展应用 根据自主学习目标,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有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指派一个同学提出,可以请教外组和老师。1、简单讲述“盖天说”和“浑天说”。2、小组交流将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路线串连一次。3、教师投放南美洲和非洲地图,分别标上字母,让学生辨认这两个大洲。4、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并能举例证明。5、从地球仪上找到基本组成,球体,底座,地轴等,以及球体表面的点.线.图形.找出地轴、两极。6、在图2—6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科主任做精讲。1、读图2-4,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2、根据学生举出的实例,科主任帮学生判断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3、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4、通过这个小计算让学生感觉地球有多大:假如 我们每天上学放学一共要走2千米,照这个速度,多越多长时间能绕赤道一周?5、简单介绍什么是纬线。通过本节学习情况,作练习巩固延伸。1、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有多大?2、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而不是平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了地球的什么特征?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会怎样? 地球的形状较为抽象,借助教学课件展现给学生,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地球上的回归线和极圈都是用虚线表示的。地轴是假象的它的倾斜角度微23。5度地轴永远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