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单元、学期计划、进度表(8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单元、学期计划、进度表(8份打包)

资源简介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一单元 内容 机械运动 总课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2.能选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为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及相对性,理解参照物概念,能描述物体运动。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难点: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材分析 本章从长度测量入手,讲述运动的测量和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为相对性,运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本章内容是以后学习运动和力知识基础,熟练掌握本章知识对学习整个力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和小学的学习中,都已经接触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从已经有基础出发,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总结规律,达到最终目的。
思路设计 实力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动手实践——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课时分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探究
二 运动的描述 1 新授
三 运动的快慢 1 新授
四 测量平均速度 1 探究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书面练习,收集资料,阅读预习,小测验,学生,同伴,教师互评。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二单元 内容 声现象 总课时 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 难点:声音的特性,声学计算。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夲章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对声学的了解通过有趣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为以后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 分析 初二学生易接受一些新鲜趣味的物理现象。但由于初学物理对概念的表述很难达到准确,对回声的计算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公式运用,变形,单位换算等问题。
思路 设计 1、让学生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感知声音。 2、注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相结合。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探究
2 声音的特性 1 探究
3 声的利用 1 新授
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 新授
5 单元小结 1 复习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许亚丽
第一单元 内容 机械运动 总课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2.能选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为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及相对性,理解参照物概念,能描述物体运动。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难点: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材分析 本章从长度测量入手,讲述运动的测量和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为相对性,运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本章内容是以后学习运动和力知识基础,熟练掌握本章知识对学习整个力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和小学的学习中,都已经接触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从已经有基础出发,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总结规律,达到最终目的。
思路设计 实力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动手实践——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课时分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探究
二 运动的描述 1 新授
三 运动的快慢 1 新授
四 测量平均速度 1 探究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书面练习,收集资料,阅读预习,小测验,学生,同伴,教师互评。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三单元 内容 物态变化 总课时 5
教学目标 1、描述固、液、气三种物质状态的基本特征。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2、沸腾现象和温度变化特点。 难点:1、晶体熔化特点,熔化条件。2、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温度、物质三态、以及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过程。通过本章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温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温度。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仅靠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本章安排大量实验并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教材精选材料,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情 分析 初二学生虽然对实验感兴趣,乐于动手实验。但对于本单元的两个重点实验操作起来仍会有一定的困难。对生活中的现象不能与所学知识联系。
思路 设计 注重在设计上多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实例现象举例,多动手实验,多动脑思考,多亲身感受。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温度计 1 探究
2 熔化和凝固 1 探究
3 汽化和液化 1 探究
4 升华和凝华 1 新授
5 单元小结 1 复习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四单元 内容 光现象 总课时 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及应用。 3、通过实验了解光的色散和不同色光的混合现象。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光的折射现象。3、光的折射特点。
教材分析 本章从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和光的色散等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的世界。本章涵盖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等知识。规律性强,实验操作方便,易体现探究思想。并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学情 分析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科表述能力,了解了物理学科问题的表述方法,且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本单元激发学习兴趣的实验少了,多一些规律探究的实验。学生能在合作中取得成功。
思路 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动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光的直线传播 1 探究
2 光的反射 1 探究
3 平面镜成像 1 探究
4 光的折射 1 新授
5 光的色散 1 新授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单元检测。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五单元 内容 透镜及其应用 总课时 6
教学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生活中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
教材分析 部长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认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章教材的核心内容是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材分散了以往的难点,现讲生活中的透镜,再讲成像规律,有利于猜想、探究。
学情 分析 学生对照相机和放大镜的使用比较熟悉,为什么会这样使用缺乏理论根据。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难度很大。
思路 设计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实验为基础,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论联系实际。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透镜 1 新授
2 生活中的透镜 1 新授
3 凸透镜成像规律 2 探究
4 眼睛和眼镜 1 新授
5 显微镜和望远镜 1 新授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单元检测,课课练侧。


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教师:
第六单元 内容 质量与密度 总课时 6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教 学 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光的折射现象。3、光的折射特点。
教材分析 本章继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之后,介绍质量与密度,为八年级下册力学部分打基础。
学情 分析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科学探究能力能力,因此,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多次使用天平的机会。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应给予充分重视。
思路 设计 通过实验探究天平的使用,建立密度的概念,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课 时 分 配 序号 内容 课时 课型
1 质量 1 探究
2 密度 2 探究
3 测量物质的密度 1 探究
4 密度与社会生活 1 新授
5 单元复习 1 复习
本单元的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组内同伴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总评,单元检测。


八 年 级 物 理 学 期 教 学 计 划
                                                年  月  日
年级











学科









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对知识探究和领悟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声,光,电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处理,分析概括,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与他人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资源分析 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共六章,包括声,光,热,力,把学生易接受知识放在一年级,最后一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力学知识,为学习八年级下力学打基础,起到渗透和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体系:章:情景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节: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科学世界——STS。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特点,物态变化中吸热放热过程,质量,密度意义。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熔化,沸腾吸热,温度不变。参照物选择,应用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其它:做好课本实验和学生必做实验,使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可促进完成认知。
学生
基本
情况
分析 1.八年级学生处在发育成长阶段,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2.刚接触物理,对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逻辑思维上还需要支持。
教学
方法
设计 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精讲点拨——总结评估——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教学
评价
方案 1.作业评价:书面练习,小实验等。2.测验:口试,现场操作等。3.作品评价:调查,小论文,小发明等。
教具 刻度尺,秒表,音叉,光屏,光具座,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天平。
课时 32课时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1 8.18-8.22 科学之旅 1.1
2 8.25-8.29 1.2 1.3
3 9.1-9.5 1.4 2.1
4 9.9-9.12 2.2 2.3 9月8日放假(中秋)
5 9.15-9.19 2.4 3.1 月考(1天)
6 9.22-9.26 3.2 3.3
7 9.28-9.30 3.4 阶段复习 9月28日上周一课
8 10.8-10.11 4.1 4.2 10月11日上周五课
9 10.13-10.17 4.3 4.4 期中考试
10 10.20-10.24 4.5 单元小结
11 10.27-10.31 5.1 5.2
12 11.3-11.7 5.3 5.4
13 11.10-11.14 5.5 单元小结
14 11.17-11.21 6.1 6.2 月考(1天)
15 11.24-11.28 6.3 6.4
16 12.1-12.5 单元小结 阶段复习
17 12.8-12.12 期末复习
18 12.15-12.19 期末复习
19 12.22-12.26 期末复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