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知识专题】八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复习教案+核心考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0知识专题】八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复习教案+核心考点)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核心考点梳理
第3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1、(P23)社会秩序的含义、内容、重要性是什么?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内容: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3)重要性: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有了社会秩序,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P25)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作用。
(1)含义: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种类:道德、纪律、法律、习俗等。
(3)社会规则的作用:
①维护秩序靠规则。②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等,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③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对违反规则的人应如何处罚,同时,还有强制性措施和非强制性手段保证规则的遵守。
3、(P27——P28)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什么?
(1)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2)社会规则划定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的有序运行。
4、(P26——P31)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规则?
(1)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2)自觉遵守规则。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自律和他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3)维护和改进规则。①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还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4)积极改进规则。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4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1、(P32)尊重他人的含义、内容?
尊重即尊敬、重视。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权利等。
2、(P32——P34)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
(2)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3、(P34——P36)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尊重从我做起:(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2)平等对待他人。(3)学会换位思考。(4)学会欣赏他人。
4、(P37)礼的含义及表现是什么?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5、(P37——P39)为什么要做到文明有礼?(重要性)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6、(P39——P40)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4)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5)影响带动身边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7、(拓展)参加社交活动应注意哪些几点?
(1)要注意容貌的整洁。如果男生头发要短而干净,不留胡子,修剪指甲。女生头发要梳理有型,洁净美观,不披头散发等。
(2)要注意服装整洁、美观、大方。如符合民族习惯,不穿奇装异服等。力求使自己的着装做到与时间、地点、目的协调一致。
(3)要注意举止规范。如不大声喧哗,不与他人打闹等。
8、(P41——P43)为什么说诚信无价?(重要性)
(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3)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4)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5)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9、(P43——P45)如何践行诚信?(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们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诚信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1、(P46)如何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
(1)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它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P48)什么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所有的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3、(P48)如何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
(1)据所违反的法律来分,违法行为可分为:①行政违法行为;②民事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
(2)根据对社会危害性轻重来分,违法行为可分为:①一般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②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4、(P48)行政、民事、刑事违法行为的含义?
(1)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为,应承担行政责任,受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实例: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网;殴打他人;闯红灯等
(2)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实例:如,捡到他人手机据为己有;不让子女上学;没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
(3)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实例:如,杀人、抢劫、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贩毒等。
5、(P51)如何做到遵章守法?(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
6、知识点拓展
(1)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3)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加以改正,就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
7、(P52)什么刑法?
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8、(P53)什么犯罪?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特征:
(1)严重社会危害性。它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2)刑事违法性。它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刑罚当罚性。它是犯罪的必然结果。
9、(知识拓展)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
(2)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而犯罪是违反了刑法。
(3)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
联系:
(1)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2)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都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不良的行为习惯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不加以改正就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的行为。
10、(P54)什么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11、(P54)刑罚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12、(P55——P56)如何预防走上犯罪的道路?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努力做一位自觉守法的良好公民。
(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3、(拓展)如何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1)个人: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
(2)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
(3)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引导;
(4)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现象和环境等因素进行整顿和处理。
14、(P57——P59)遇到侵害我们应如何求助?
(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向法律服务机构寻求的援助。法律服务所包括: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3)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如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
15、(P59——P60)什么是诉讼?有何重要性?如何分类?
(1)诉讼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官司,它是由人民法院主持的有利害关系的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法律程序。
(2)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诉讼包括: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
16、(P60——P61)青少年为什么要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3)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
17、(P60——P61)青少年怎样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1)当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同不法分子作斗争。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又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如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
18、(P62)如何做到善用法律?
(1)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2)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3)有勇有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课 题】《遵守社会规则》
【课 型】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社会秩序的内容、作用;社会规则的作用;自由与规则的关系;遵守规则的做法。
2.尊重他人的原因、尊重他人的做法;以礼待人的重要性、文明有礼的做法;诚信的重要性、践行诚信的做法。
3.法律的规范作用、什么是违法、违法的类别;身边的一般违法、预防一般违法的做法;了解刑法的含义、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分类、预防犯罪的做法;怎样依法求助、诉讼的重要性及适用方法、有勇有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原因及正确做法、怎样做到善用法律。
【复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排查、相互排查、热点剖析、实战演练等。
【复习重难点】
1.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
2.难点:做守法公民。
【复习过程】
一、核心考点速查
第3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1、(P23)社会秩序的含义、内容、重要性是什么?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内容:社会秩序包括( )、生产秩序、( )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3)重要性: ①社会( )需要秩序;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 ),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P25)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作用。
(1)含义: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2)种类:道德、纪律、( )、习俗等。(3)社会规则的作用:①维护秩序靠( )。②社会规则明确( )。③社会规则( )社会秩序的实现。
3、(P27——P28)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什么?
(1)自由与规则不可分。(2)社会规则划定(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 )、( )、集体的利益和( )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3)社会规则是人们( )。
4、(P26——P31)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规则?
(1)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2)自觉遵守规则。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 )和( )。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 ),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 )。
(3)维护和改进规则。①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从自身做起,( )规则。另一方面,还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 )。②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 )和( ),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第4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1、(P32)尊重他人的含义、内容?
尊重即尊敬、重视。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 ),尊重他人的( )等。
2、(P32——P34)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尊重是交往的( )。(2)尊重他人是一个人( )的外在表现。(3)每个人都是( )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4)尊重使( )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3、(P34——P36)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尊重从我做起:(1)积极关注、( )。(2)( )对待他人。(3)学会( )。(4)学会( )他人。
4、(P37)文明有礼的表现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 )、举止文明等方面。
5、(P37——P39)为什么要做到文明有礼?(重要性)
(1)待人( )为先。(2)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3)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4)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5)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6、(P39——P40)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 ),用语文明。(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 )、举止端庄。(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 )、思考和( )。(4)从小事做起,从( )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 )、守礼的人。(5)影响( )身边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7、(P41——P43)为什么说诚信无价?(重要性)
(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 ),是一种( )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 )。(2)诚信也是一项( )。(3)诚信是一个人( ),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4)诚信是企业的( )。(5)诚信促进( )、国家兴旺。
8、(P43——P45)如何践行诚信?(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1)树立( )。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们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主动承担责任。
(2)运用( )。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 )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 )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 )。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诚信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1、(P46)法律是( )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 )。
2、(P48)什么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P48)如何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
(1)根据( ),违法行为可分为:①( )行为;②民事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2)根据对( )轻重来分,违法行为可分为:①( )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②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4、(P48)行政、民事、刑事违法行为的含义?
(1)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 ),应当受到( )或行政处罚。实例: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网;殴打他人;闯红灯等
(2)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 ),应承担( )的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实例:如,捡到他人手机据为己有;不让子女上学;没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
(3)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 ),应当受到( )的行为。实例:如,杀人、抢劫、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贩毒等。
5、(P51)如何做到遵章守法?(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要( ),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 )行为和( )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6、(P52)什么刑法?
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的法律。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是惩治( )、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7、(P53)什么犯罪?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特征:(1)( )社会危害性,它是犯罪的( )特征。(2)( )违法性,它是犯罪的( )。(3)刑罚当罚性,它是犯罪的( )。
8、(知识拓展)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区别:(1)对社会的( )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2)( )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而犯罪是违反了刑法。(3)( )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制裁,而犯罪是应受( )。
联系:(1)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不良的行为、一般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改正就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一般违法不及时改正有可能发展为犯罪。
9、(P54)什么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 )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 )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 )为主要内容。
10、(P54)刑罚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1)主刑。包括:( )、(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2)附加刑。包括:( )、剥夺政治权利、( )和驱逐出境。
11、(P55——P56)如何预防犯罪?
(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珍惜( ),认清( ),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从小事做起,( ),努力做一位自觉守法的良好公民。(4)从小事做起,避免( ),自觉遵纪守法,( )。
12、(P57——P59)遇到侵害我们应如何求助?
(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 )维护自己的权益。(2)我们可以通过( )来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服务机构包括:( )、律师事务所、( )、法律援助中心等。(3)寻求国家的( ),如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 )、( )。
13、(P59——P60)什么是诉讼?有何重要性?如何分类?
(1)诉讼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官司,它是由( )主持的有利害关系的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法律程序。(2)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 )、最( )、最( )的手段,也是维护合法权益的( )。(3)诉讼包括: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
14、(P60——P61)青少年为什么要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 )。(2)见义勇为作为( ),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3)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 ),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 ),也不利于制止犯罪。
15、(P60——P61)青少年怎样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1)当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同不法分子作斗争。(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又要( ),在( )、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 )的力量,采取( )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如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
18、(P62)如何做守法好公民?
(1)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 ),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2)做到自觉守法、( )、解决问题靠法。(3)有勇有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 )者、( )者和( )者。
二、知识网络构建



三、热点命题猜想
(一)热点速览
热点材料 考点链接
材料一2019年9月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表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决定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营造崇尚关爱模范的浓厚氛围。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经过严格规范的评选程序,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富清等58位同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其中全国诚实守信模范11人。 ①发展中特文化 ②弘扬传统美德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⑤凝聚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⑥诚信重要性及做法
材料二2019年10月,电影《少年的你》在全国热映,《少年的你》的热映再一次引发公众对校园暴力的思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在校园暴力案件中,88.74%的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伤亡情况,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重伤。涉及故意杀人罪的校园暴力案件中,67.44%是因琐事而起,21.74%是因感情问题引起,4.65%是为发泄个人情绪。此外,分析发现,校园暴力一定程度上源于家庭而显于学校,参与暴力事件的学生往往是家庭管教不严或者特殊家庭的学生,沟通不对位。呵护少年的你我,让青春充满阳光,让我们幸福成长,是你我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①生命健康权、守护生命 ②情绪调控、处理好情感问题 ③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原因、做法 ④不良行为 ⑤尊重他人、以礼待人 ⑥预防违法犯罪 ⑦宽容、交往
(二)命题猜想
热点信息 设问猜想 构建答案
材料一 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何现实意义? 发展中特文化、弘扬美德精神力量、弘扬价值观价值引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神动力、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聚积正能量、小康现代化中国梦、社会文明进步、诚信建设诚信文化等。
材料一 为什么要评选诚实守信模范? 诚信的重要性+中特文化等。
材料一 青少年怎样向诚实守信模范学习? 践行诚信的做法:诚信意识+诚信智慧+诚信记录+斗争建议等。
材料二 分析材料,发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观方面:情绪、情感、宽容、交往、法治意识、维权意识。 客观方面:家庭环境管教、学校管理教育引导
材料二 针对《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所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需要共同努力。主观方面:情感、交往、尊重、以礼待人、维权意识、敢于斗争;情绪、宽容、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尊重生命健康权等。 客观方面:家庭环境管教、学校管理教育引导、严格执法及司法等。

四、中考真题试水
1.(2019江苏连云港)胡某为吸引粉丝表演了一段“无人驾驶”,在开车过程中打开驾驶室车门,迅速下车,跟随车辆步行一段,再上车继续驾驶。视频上传到网络,还没等到点击量上升就被举报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他被交警扣分罚款。胡某的行为( )
A.是犯罪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 B.是民事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C.是违纪行为,应受到纪律处分 D.是行政违法行为,应该受行政处罚
2.(2019山东潍坊)某区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搭建“诚信天下”云平台,归集公安、工商、法院等部门产生的动态数据,目前已为当地18岁以上居民全部建立了个人电子信用档案,使守信者享受到免押金借书、乘公交打折、办贷款优惠等好处,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这种做法( )
①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②能增强居民的诚信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③能杜绝失信行为的发生 ④使失信者因失信而无法在社会生活中生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9山东青岛)2018 年 9 月,周某某乘坐高铁强占他人座位,且一直不听工作人员劝阻。有关部门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相关规定,对周某某作出罚款 200 元、180 天内禁止购买火车票的处罚。 周某某的行为( )
①扰乱了公共秩序 ②属于犯罪行为 ③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④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 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9四川内江)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合同违约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它不仅扰乱了经济秩,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2019年3月21日,两会特别强调,要构建联合信用惩戒机制,严惩老赖行为。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人人喊打”的局面。为此作为中学生( )
①应强化规则意识,培养契约精神 ②应积极参与经济活动,锻炼意志品质
③应努力做一个讲信用、守契约的好公民 ④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有用的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5.(2019山东滨州)“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这些经典的话语,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有( )
①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②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③诚信做人,言而有信 ④自尊自信,敢于竞争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2019山东滨州)乘客倪某因错过下车站点,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争执,两次企图抢夺方向盘。倪某因涉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被刑事拘留。这启示我们( )
A.违法犯罪行为必定会受到刑罚处罚 B.依法行使权利,自觉维护公共交通秩序
C.学会调控情绪,公交车上不能有任何负面情绪 D.先充分享有权利,后履行法定义务
7. (2019江西)下列案例与违法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
①小王因饲养的宠物狗经常扰民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
②某公司因借用方某照片进行商业宣传被判赔偿500元。 行政违法行为
③聂某某因非法狩猎野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刑事违法行为
④小强的爸爸因违规停车被交警依法处以200元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9湖北武汉)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5万元。分析案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主刑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赔偿经济损失属于附加刑
D.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9.(2019广东)《礼记》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这告诉我们
A.鹦鹉和猩猩都有它们的语言 B.每一种生命都有自身独特性
C.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之本 D.“礼”的主要表现是语言文明
10.(2019四川广元)小明原来成绩优秀,但从八年级上期开始,在黑网吧结识了一些“朋友”,学会了抽烟。一次,有个朋友拿出几支“特别”的香烟,说抽了会很舒服。小明禁不住诱惑吸了几口,逐渐染上了毒瘾。为筹集毒资,在家人拒绝给钱后加入了那个给他提供毒品的团伙,成为团伙中最年轻的毒贩,后来受到法律的制裁。小明的案例给我们的警示有
①明辨是非、自觉守法 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③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④拒绝诱惑、防微杜渐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2019山东济宁)对如图漫画《谦让》所反映的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③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④孝老爱亲是人人都必须做到的
A. 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12.(2019四川泸州)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讨论。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是(  )
①同学甲: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②同学乙: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③同学丙:违法就是犯罪,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④同学丁: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触犯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19湖南邵阳)材料一:2018年8月21日,在从济南西站开往北京的G334次高速动车组列车上,一男子霸占别人的座位还对前来劝阻的乘务员各种胡搅蛮缠,视频发到网上后,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从而被人称为“霸座哥”。
材料二:2018年10月9日,《广东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已经立法程序通过,条例明确规定,旅客应当按照车票载明的作为乘车,不得强占他人座位。该条例于12月1日起施行。
⑴ 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⑵ 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我们怎样依法办事?



14.(2019山东泰安)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标签和最高的荣耀,是对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奖赏。2019年3月2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泰安市获得了全国第12名的好成绩。
2019年是第六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的关键提升年,作为城市小主人,请你谈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自己良好的文明市民形象?





五、原创沙场练兵
1. 2019年一部关于校园欺凌的电影《少年的你》热播。随后该影片引发人们对 “校园霸凌”的谈论。人民日报发微博评论,“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面对校园欺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保持头脑冷静,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与施暴者周旋 ②忍一时风平浪静,瞒着家长与老师,选择忍气吞声,以防遭到更大的侵害③及时、如实地向公安机关报案 ④不能服软,坚决打回去,以暴制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表达不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 近年来, 高利贷披上“校园贷款”的光彩外衣,将罪恶魔爪伸向纯洁的校园。大学生小侯就在这种层层“套路”下,半年时间竟欠下100多万元的债务,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伤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②要加强诚信和责任教育,明确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③既要严格自律,又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要有一双慧眼,看清校园贷款是“陷阱”,应该及时规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下图启示我们( )

①社会生活需要遵守规则 ②以礼待人,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 ③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④规则约束了我们的行为,束缚了我们的自由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5.【远离犯罪,健康成长】A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调查(调查人数:30人)
调查一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自身因素调查(如下图)

(1)未成年人应从调查一中反思什么?



调查二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沉迷网络游戏,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出入KTV、台球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为了支付高昂费用,不惜以身试法,实施抢劫、盗窃等。此外,家庭过于溺爱或不闻不问、疏忽监管也是导致A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2)请你从不同角度谈谈对调查二的认识。(提示:可从个人、家庭、社会角度作答)








八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参考答案
四、中考真题试水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C B C B D D C A A A
13. ⑴ 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⑵ ①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②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4. 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自己良好的文明市民形象应做到:①讲文明,有礼貌,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②平等待人,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③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人格和权利。④待人宽容,待人宽厚,有气量。⑤诚实守信,努力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五、原创沙场练兵
题号 1 2 3 4
答案 A A C C



5. (1)未成年人应该增强法治意识,遵纪守法;学会调控情绪,提高自控力;自觉抵制诱惑,谨慎交友;正确把握好奇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远离犯罪,健康成长。(4分)
(2)导致未成年人生违法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①不良行为和不良心理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树立法治观念,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②要加强家庭保护,父母应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教育决监护的职责。③要加强社会保护,应强化社会监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