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第二讲 中国地理考纲展示1.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2.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我国的人口政策。3.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1世纪教育网5.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以及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6.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21世纪教育网7.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21世纪教育网8.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9.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分布。21世纪教育网10.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1.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环渤海地区等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自然特征,区位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与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21世纪教育网备考策略从考试形式上看,主要以区域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结合文字材料综合考查区域定位、区域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尤其是区域发展、区域环境建设以及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因此,复习时应将重点地区的经纬度范围、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区域环境问题、区域资源综合开发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 .要点整合一、中国典型经纬线附近地理事物二、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灾害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产生原因 防御措施水旱灾害 东部广大季风区,尤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频繁 季风气候影响,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 对海河、淮河、黄河、长江有关河段进行修筑水库、加固堤坝、植树造林、泄洪人海等台风灾害 东部沿海一带 夏秋季节热带风暴、台风侵袭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风沙危害 东北、华北、西北一带 西北季风吹拂干旱地区的沙尘往东南方扩散 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寒潮 除西藏、云贵地区受影响较小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影响 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 加强预测预报,增强防灾能力,防抗结合三、我国能源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1.我国能源利用现状(1)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2)地区分布不平衡。21世纪教育网(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1.6%。(4)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我国能源问题及成因21世纪教育网(1)问题21世纪教育网①石油供应紧张。石油进口依存度提高,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②石油进口的可靠性差。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国石油进口一半左右来自中东,l/4来自西非,这些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③石油进口脆弱性强。中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以油轮为主,大约占90%,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2)成因①我国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发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21世纪教育网⑥我国石油储备体系不完善。21世纪教育网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1)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2)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3)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4)稳妥发展核电。(5)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21世纪教育网(6)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21世纪教育网(7)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21世纪教育网(8)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利用乙醇汽油等。四、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 盐碱化 酸化 污染原因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垦殖等人为因素 气候变暖、气候干旱、风沙侵蚀等,滥垦滥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 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分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 酸雨、大量使用化肥 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危害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土壤酸度增大、板结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类健康对策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完善排灌系统,利用水利和生物等配套技术 施有机肥、加熟石灰 预防为主,治理污染源五、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及区位条件分析1.我国农业地域分异规律说明:中国粮食作物的地区差异较大,如华北的冬小麦、东北的春小麦、南方的水稻、黄土高原的谷子、青藏高原的青稞。造成差异的原因除气候条件外,还包括生活习惯的差异。2.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区位条件分析商品粮基地 优势 劣势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肥沃的黑土、黑钙土 热量不足,农作物一年一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 水热资源充足,地形平坦,农作物一年两熟,劳动力丰富,传统经验丰富,交通便利 人均耕地少,旱涝灾害频繁珠江三角洲 水热充足、地形平坦,农作物一年三熟;劳动力丰富,传统经验丰富,交通便利 人均耕地少,受市场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洪涝灾害较频繁3.五大商品棉基地的区位条件分析棉区 优势 劣势新疆南部 光照充足,晴天多,灌溉便利;长绒棉产区 水源限制;土地少,距市场远黄河流域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降水适中;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中、低产田多,旱涝、风沙和盐碱黄淮平原长江流域 江汉平原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 秋季多雨,不利于收摘长江沿岸滨海平原六、我国的主要工业地带1.东部沿海工业地带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均分布于这一地带。该地带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好,资金、技术力量雄厚,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地区,工业部门齐全、技术水平高,但该地带资源、能源紧张,污染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今后要加强对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发展技术密集产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2.长江沿岸工业地带21世纪教育网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包括沪宁杭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以四川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工业基地,以贵州乌江水电站为中心的矿业基地以及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等,该地带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矿产、水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将向着拥着水电、有色冶金、化工、钢铁、轻纺、机械、电子等多种工业地带的方向发展。3.陇海一兰新工业地带21世纪教育网该地带沿陇海一兰新铁路分布,东起连云港,向西直到新疆,包括徐州煤炭工业、郑州轻纺工业、洛阳机械工业、西安轻纺、飞机制造工业、兰州石油化学工业以及新疆的石油工业。区内陆陆交通便利,煤炭、石油资源丰富,今后要加强东西部联系,形成联结东西部的工业地带。21世纪教育网考例透析【例l】(2009·四川)根据表中资料,回答(1)~(3)题。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21世纪教育网省(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耕地面积(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木林总蓄积量(亿立方米)① 34.3 532.5 1865.8 15.8② 53.5 1539.1 727.9 15.0③ 51.9 542.4 404.4 0.4④ 31.1 361.0 184.6 2.O(1)表1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 B.苏、川、陇、黑C.黑、川、陇、苏 D.陇、黑、川、苏(2)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3)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解析】 第(1)题,四省区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大的是江苏;耕地面积最大的是黑龙江;水资源总量最丰富是四川;因此选A。第(2)题,城镇人口加乡村人口是总人口,因此城镇人口比重小,乡村人口比重就大。其他的不存在这个关系。第(3)题,①省西部是横断山区,而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②省为黑龙江,纬度高,热量不足,不能种植棉花。③省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二熟。④省是河西走廊,依靠地下水和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21世纪教育网【答案】 (1)A(2)D(3)D【例2】 (2009·上海)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避寒旅游逐渐流行起来。据研究,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0℃到22℃之间的地区,适合于作冬季避寒旅游的目的地。(1)我国冬季比世界上同高纬度地区偏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受副极地低气压的控制21世纪教育网B.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21世纪教育网C.东部沿海受到海流影响21世纪教育网D.太阳高度小,日照时间短(2)下列各组城市中,适合于冬季避寒旅游的是( )A.珠海、南昌 B.南昌、贵阳C.贵阳、厦门 D.厦门、珠海21世纪教育网【解析】 本题组考查了中国气候的相关知识。第(1)题,中国由于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侧,季风气候显著,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使我国冬季冷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第(2)题,一月均温在l0℃~22℃之间的地区,适合冬季避寒,在我国冬季,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南昌、贵阳l月均温约0~10℃,所以厦门、珠海最适合。【答案】 (1)B(2)D21世纪教育网同学们:针对你们复习内容的巩固与掌握。请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十八)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