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专题l0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纲展示21世纪教育网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1世纪教育网(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1世纪教育网(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1世纪教育网(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1世纪教育网(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21世纪教育网3.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21世纪教育网(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21世纪教育网(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备考策略21世纪教育网本题从考查内容上,侧重于我国自然灾害的考查,主要涉及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预防措施的考查;从形式上,以图文资料方式呈现信息,让学生结合基本知识作答,多以近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地理事实为背景材料,考查相关内容,具有明显的生活化、时代性特征,题目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不大,但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都紧扣课程标准。因此复习时必须对每一种自然灾害从分布特点、产生机制,造成灾害,防治措施等几方面去掌握。要点整合21世纪教育网一、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与分布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西北部、印度洋北部和西南部洪涝 锋面、气旋等造成短时问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 纬度30。~500的近海平原地区,如欧洲西部和南部、东亚、南亚季风气候区、美国、中美洲、南美东部沿海地区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于燥、土壤缺水 全球的于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多见于中纬度地区,如美国、我国东北、华北地质灾害 地震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引起的地壳震动 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 卑斯山区,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区、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区海洋 海啸 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灾害 风暴潮 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部沿海,太平洋东岸的东亚沿海的地区生物灾害 虫灾鼠害等 是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 分布广泛21世纪教育网二、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及成因地域分布 原因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地震 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西南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区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区位于大陆断裂地震带上滑坡、泥石流 西南地区21世纪教育网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台风 东南沿海 濒临西北太平洋三、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成因及防御1.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降水多,干湿季分明,多暴雨地质条件: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地貌条件: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开垦、开矿导致植物破坏危害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防御 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植树造林,建设护坡工程,大型工程建设注意保护植被;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2.中国的气象灾害(1)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形成原因 灾害特点 时空分布 对人类的影响 主要防御措施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 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 加强预报,及旱防护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大 冬半年,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 预报及时,及早防护干里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燥,严重缺水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的北方和西部最为严重 粮食减产,人畜缺水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洪涝 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 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 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和公共设施等 加强防洪工建设,加强绿化(2)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的原因四、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1.自然灾害的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21世纪教育网方式 实例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21世纪教育网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21世纪教育网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2.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1)洪水应急措施: .a.尽量逃向高处,爬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b.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21世纪教育网c.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21世纪www教育网(2)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3)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4)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考例透析【例l】 (2009·海南)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21世纪教育网(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灾对策。 21世纪教育网【解析】 该题为典型的“命题型”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迁移转化的能力。引导考生建立“由未知到已知再回到未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21世纪教育网【答案】 (1)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2)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例2】 (2009·福建)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图为“5·l2”汶川地震中:北川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解析】 本题以热点材料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第(1)题,地震引起岩体松动,加上坡度较大,又遇上降水较多,容易引发山崩、滑坡或泥石流。极重灾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从图中直接读出。第(2)题,从材料中堰塞湖的定义出发,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即可。【答案】 (1)崩塌、滑波或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21世纪教育网(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例3】 (2009·山东)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单位:次)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贵州 21 35 54 5 O O O O 0 O 36 8四川 23 7 26 8 O O O O O O O 3云南 25 104 534 155 19 O 0 O O O O 6(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1世纪教育网(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21世纪教育网【解析】 本题以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为材料,主要分析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原因、危害。第(1)题,通过分析表格中三省各月林区火灾次数,可得出主要集中在12、1、2、3、4月,即冬季和春季,由于三省气候为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和春季为干季。第(2)题,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的危害,应从森林本身功能和森林减少后的危害分析。【答案】 (1)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少。(2)植被破坏导致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21世纪教育网同学们:针对你们复习内容的巩固与掌握。请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二十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