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藏地区

资源简介

五台县高中地理新课程学案 执笔人:郎华 审核人:韩如梅
第四节 青藏地区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能够描述和确定该地区地理位置与范围。
2、能够应用各类图表、分析说明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3、掌握青藏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特点,能够说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及其发展农牧业的制约性因素。
基础导学
(一) 概况 读图(3-2-47)填空
位置和范围:青藏地区位于______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以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_____省西部和______省小部分。
面积和人口:面积25%、人口1%
民族:____族主要聚居区
(二)地形、地势读图(3-2-48)(3-2-49)填空
“世界屋脊 ”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_________米,是我国最___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___的高原,素有“________ ”之称。
地形:青藏高原的高原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势:本区地势是______________,北部和南部是呈_____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_____,而地势较低的东南部是呈______走向的高山峡谷。
雪山连绵 这里耸立着许多__________米以上的高峰。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山脉,中、尼边界上的____________是喜马拉雅山主峰,________海拔高程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至今仍在不断______。
(三)“中华水塔” 水能丰富
“固体水库”: 青藏高原___________,形成了大面积的________,被称为“固体水库”。
大河源流:________是亚洲许多著名大河的源流,如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等都发源于此。
水力资源:青藏高原______山区的峡谷中(如雅鲁藏布江谷地),____________,水力资源丰富。
“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位于_____省境内,被誉为“______”,是______、_____和______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由于长期不合理的_______________,这里生态环境已经____(湖泊萎缩、湿地干化、径流量减少,土地沙漠化扩展迅速)。______、______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数量也在急剧的减少。三江源地区脆弱_____环境的改善和__________的保护,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_________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青海省南部建立了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__________”。
(四)“高原群星” 盐湖广布
青藏高原是中国湖泊最_____的地区之一,湖泊_________,____湖5000多个,___湖100多个。
青海湖:全国_____最大,每年______,有数十万的候鸟来湖中岛屿栖息,称为“____”,现已列为________。
纳木错:世界海拔_______,藏语意为“_____”,是藏人心目中的圣湖。
重难点解析 地高天寒雨少 农牧经营粗放
(一)冬寒夏凉 日照充足
青藏高原因地势高,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冬季气温一般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低18~20℃,大致与长春的气温相同;夏季气温一般在8~18℃,是我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
该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节明显。每年的4~9月为雨季,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10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降水量稀少,不及全年降水量的1%.
(二)山坡植被 垂直分异
地域差异:由于受下半年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青藏高原有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的地域差别。
水平变化:在高原面上出现了山地森林---高山草原----高山草甸-----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
垂直变化:不同水平自然带上耸立的高大山脉,又使山地山地自然景观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例如,喜马拉雅山南麓山地,从山麓到山顶可分为7个自然带。
受自然垂直分异影响,本区的人类活动也打上了垂直分异的烙印。以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为例,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人们发展耕作业;在高山带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灌丛、草甸,人们放牧牦牛、绵羊等牲畜,发展高寒牧业。
四、 拓展延伸 高原牧业 河谷农业
材料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和内地始终保持和发展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新中国成立以西藏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
材料二:西藏地区及周边地区局部图:
1.写出图示地区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藏高原农业特点: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二 基础导学
(一) 概况 读图(3-2-47)填空
位置和范围:青藏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横断山以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和甘肃省小部分。
面积和人口:面积25%、人口1%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
(二)地形、地势读图(3-2-48)(3-2-49)填空
“世界屋脊 ”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 ”之称。
地形:青藏高原的高原面起伏和缓,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地势:本区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高原,而地势较低的东南部是呈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
雪山连绵 这里耸立着许多7000-8000米以上的高峰。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山脉,中、尼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至今仍在不断升高。
(三)“中华水塔” 水能丰富
“固体水库”: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形成了大面积的高山冰川,被称为“固体水库”。
大河源流:冰雪融水是亚洲许多著名大河的源流,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此。
水力资源:青藏高原边缘山区的峡谷中(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水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这里生态环境已经恶化(湖泊萎缩、湿地干化、径流量减少,土地沙漠化扩展迅速)。藏羚羊、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数量也在急剧的减少。三江源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青海省南部建立了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四)“高原群星” 盐湖广布
青藏高原是中国湖泊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湖泊星罗棋布,咸水湖5000多个,盐湖100多个。
青海湖:全国面积最大,每年春夏,有数十万的候鸟来湖中岛屿栖息,称为“鸟岛”,现已列为候鸟保护区。
纳木错: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藏语意为“天湖”,是藏人心目中的圣湖。
四、 拓展延伸
1.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作用:①涵养水源,是蓄水池和水源地 ②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 ③保持水土 ④调节气候
2.特点:以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自然原因: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牧场面积广阔,适宜牧业的发展;(4分)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区域地理》第三篇中国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分区第四节青藏地区第一课时五台县高中地理新课程学案 执笔人:郎华 审核人:韩如梅
第四节 青藏地区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掌握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地指出或填写该地区的主要矿产地。
2、掌握青藏地区的交通建设(以青藏铁路为例)与城市分布,能够分析青藏地区交通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地指出或填写该地区的城市名称。
二、基础导学 地热风能钾盐 开发潜能巨大(读图3-2-55)
(一)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_______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_______资源。
世界地热博物馆:高原上_______分布,又有________温度达93℃~172℃,____喷射最高达70米,被称为“世界地热博物馆”。
地热电站:拉萨以北的________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气田,已建成地热电站。
风能:因海拔高、地表比较平坦,年大风日数高达75~100天以上,这是_______高值区,风能______巨大。
(二)钾盐:柴达木盆地地处_______,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所环绕,柴达木蒙古语就是“_______”之意,在这些_____中有盐,______中也有盐,还有大面积的_______。
察尔汗盐湖:被称为“______”,储量丰富,够全国人民食用_____年。这里已建成我国最大的_____基地,青藏公路有33千米长的路面就是建筑在___________上,路面用盐铺成,被称为“________”。
“聚宝盆”:盆地的矿藏丰富,人们将柴达木盆地誉为“______”,这里的_____、 ____、 ____都在开采利用中。
重难点解析
(一) 城市散布河谷
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千米不及4人。
人口和城市分布:多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和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地处湟水谷地,自古就是青藏高原的门户。
拉萨:雪域古城,坐落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城市,也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和交通枢纽。拉萨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藏传佛教圣地布达拉宫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格尔木市:地处青藏高原腹部的是青海省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也是青海西部的交通枢纽。
(二)交通促进繁荣
交通: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上,高山深谷阻障,交通极不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发展青藏高原地区的经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西南边疆,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以拉萨为中心,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为干线的交通构架,基本实现了县县通车。
影响因素:青藏高原地区交通以公路为主,铁路运输所占比重小,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是制约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 拓展探究
读进藏铁路线路方案相关图表,分析回答
方案 线路长度 沿线自然条件 与全国铁路网的联结
青藏铁路 1097千米 穿过藏北高原,地势较高,起伏不大,分布有冻土 兰青线一兰州一陇海一兰新线、包兰线
川藏铁路 2000千米 穿越横断山区高山深谷,沿途有雪山、冻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成都一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
滇藏铁路 1836千米 跨越澜沧江、怒江、其间多断层、积雪和冰川 昆明一成昆线、贵昆线、南昆线
_____________条件是进藏铁路修建的共同、最大的制约因素。最终选择首先建设青藏铁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3点)。
修建青藏铁路克服了哪些难题?分哪几个阶段建成?
(3)“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中福娃 是代表的青藏铁路沿线的珍稀动物
答 案
(二)基础导学 地热风能钾盐 开发潜能巨大(读图3-2-55)
(一)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
世界地热博物馆:高原上温泉泉眼密集分布,又有沸泉热液温度达93℃~172℃,热气喷射最高达70米,被称为“世界地热博物馆”。
地热电站: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气田,已建成地热电站。
风能:因海拔高、地表比较平坦,年大风日数高达75~100天以上,这是我国范围最大的大风日数高值区,风能利用潜力巨大。
(二)钾盐: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深处,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柴达木蒙古语就是“盐泽”之意,在这些湖沼中有盐,土壤中也有盐,还有大面积的盐土平原。
察尔汗盐湖:被称为“钾盐之王”,储量丰富,够全国人民食用800年。这里已建成我国最大的钾盐基地,青藏公路有33千米长的路面就是建筑在察尔汗盐湖的盐盖上,路面用盐铺成,被称为“万丈盐桥”。
“聚宝盆”:盆地的矿藏丰富,人们将柴达木盆地誉为“聚宝盆”,这里的煤、石油、铅锌都在开采利用中。
四、 拓展探究
.地形 ①线路最短 ②沿线起伏不大 ③在冻土层上修铁路技术已解决 ④可就近将西北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运进西藏 ⑤能连通亚欧大陆桥等
修建青藏铁路克服了高寒缺氧、环境保护、多年冻土等世界性难题。
分两个阶段建成: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通车加速了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和建设。
2005年10月由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轨完成,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从此画上句号。
迎迎
《区域地理》第三篇中国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分区第四节青藏地区第二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