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开始时间0”结束时间45'学科化学学段初中年级九年级案例名称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材书名:化学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通过网络搜集一些生产中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计算机、视频播放软件、ppt 实物投影教学背景分析化学计算的基础是化学概念和原理,核心是思维能力及运算技巧的培养。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摆脱了经验形态,逐步形成科学的理论。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计算”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本课题“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使学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同时掌握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是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各种规律的基础。本节重点是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能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以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来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计算技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关系和认识方法,促进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2、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能正确计算出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式计算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元素守恒,体会化学反应中元素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通过创设问题能够在情境中运用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学习,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成功、建立自信。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教学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教学难点:化学式计算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环节一复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点明课题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及书写,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符号,表明了化学反应中存在定量的关系。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存在的定量关系在实际中有重要应用。这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聆听】明确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意义。5分钟环节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强调在航天等高科技中的应用。【播放视频】【布置活动任务】【板书】解题过程【归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活动一:火箭至少要充分燃烧200kg的液氢才能获得足够能量。假如你是火箭的设计师,你应在火箭发动机中装多少千克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书写,记录】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明确规范的解题格式,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会化学计算的重大意义。播放视频Ppt10分钟环节三:引入含杂质的计算,建立与化学式计算的联系;强调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过渡】此类计算在工业生产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如钢铁工业上,用铁矿石炼铁的反应中,涉及到原料与产品的质量问题。【布置小组活动任务】提要求并给出必要的提示帮助,比一比哪组算得快!【小结】展示学生做法,归纳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小组活动】讨论解题方法,书写解题过程。汇报交流。小组合作解决困难,体验合作成功。实物投影Ppt15分钟环节四:突出气体体积与质量的转换,理清化学式计算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区别和联系。【提问】实验室里用含68g过氧化氢的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完全分解,可制得氧气多少克?请大家独立完成,比谁算得快!【问题】制得的氧气体积是多少?【独立书写解题过程】【回答】体积=质量÷密度经与上题对比,明确化学式计算和化学方程式计处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Ppt10分钟环节五: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用的三个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类型。2、 认真审题,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规范书写解题过程。3、 化学方程式中体现了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关系;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课后思考:为了测定实验室中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参加反应),取16 g该样品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1.6 g氧气,求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聆听】梳理知识,学生体会本节课的收获。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解决检测样品纯度问题,为定量的实验研究做铺垫。Ppt5分钟学习效果评价评价方式 老师评价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这节课和以往相比本节课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教师通过播放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了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了解题格式。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工业炼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述,抄写问题到黑板的问题,这样节约了大量时间,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教师可以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再有可以将小组学习的成果通过实物投影一一呈现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纠错,重点强调的内容可以反复呈现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总之,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将基础知识与技能初步转向定量分析运用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基础知识出发,从整理和分析化学方程式入手,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含义中定量分析的内容,与实际实验、生活、生产情境结合,进行顺其自然的引导。教学过程中,应从训练学生思维分析与计算技能入手,注意提倡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同时巩固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的训练,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