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9年高考考点分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7-2009年高考考点分布

资源简介

2007—2009年地理高考考点分布统计
一 地球与地图、地理信息技术
年份
考 察 情 况
09年
江苏卷第3题(对跖点、半球划分),广东卷第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题(地图上的方向),辽宁、宁夏卷第4题(距离计算),天津卷第3题(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安徽卷第23题(遥感技术的应用)
08年
2008年江苏卷第7~8题(地理信息技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广东卷第15题(遥感技术),海南卷第15~16题(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山东卷第25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07年
2007年广东卷第10题(全球定位系统应用),海南卷第19~20题(方向判断、面积计算),山东卷第4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宁夏卷第36题(半球划分、面积比较)
二 地球的运动
年份
考 察 情 况
09年
广东卷第21~23题(昼夜长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方时计算),海南卷第1题(区时计算),山东卷第4题(区时计算),宁夏卷第3题(区时计算),安徽卷第27题(太阳高度变化),浙江卷第11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福建卷第10~12题(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方时计算),天津卷第5题(极地的太阳视运动)
08年
江苏卷第5题(季节判断、地球的公转、昼夜长短),广东卷第8~11题(太阳直射点判断、昼夜长短、地球上不同日期所占比例),海南卷第13~14题(日照图判读、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山东卷第7题(昼夜长短变化),宁夏卷第3~4题(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07年
广东卷第22~24题(日照图判读、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海南卷第3~5题(时间计算、季节分布),山东卷第2题(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第5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太阳视运动),宁夏卷第5~6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地球的公转),第36题(区时计算)
三 大气运动
年份
考 察 情 况
09年
江苏卷第19题(世界降水分布);广东卷第12~13题(地面有效辐射),第19~20题(等压线图的判读);海南卷第10~11题(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气温的年内变化),第22题(日照时数的分布及成因);辽宁、宁夏卷第6题(两地降水特点及成因);安徽卷第29~30题(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08年
广东卷第13题(大范围毛毛雨的分布),第17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第29~30题(我国年蒸发量的地区分布和影响因素),第35题(辐射雾和平流雾的比较);宁夏卷第5~6题(日本樱花初放日期及影响因素),第35题(浓雾的形成)
07年
广东卷第3题(大气的垂直分层),第27题(浓雾的形成);海南卷6~8题(大气的水平运动);宁夏卷第9~11题(气温、气压分布和风向判断)
四 天气与气候
年份
考 察 情 况
09年
广东卷第16题(天气系统);浙江卷第2~3题(全球变暖的影响和适应对策),第4~5题(气候类型及分布);天津卷第10~11题(等压线图判读、天气状况、台风活动)
08年
江苏卷第2题(全球变暖的影响),第19~20题(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和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移动),第28题(两地气候特征对比);海南卷第19~20题(气候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山东卷第3题(气候类型的分布),第26题(风向和锋面活动)
07年
广东卷第25题(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及特征),第35题(大气环境保护);海南卷第9~10题(气候变化),第23题(气候资料判读和气候特点分析)
五 水循环和洋流

年份
考 察 情 况
209年
广东卷第1~2题(水循环),第33题(洋流的流向和性质);江苏卷第9~11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海南卷第2题(水库水位变化);辽宁、宁夏卷第9~11题(鄱阳湖水面变化);山东卷第5~6题(艾丁湖的变迁);天津卷第1~2题(某外流湖的自然消亡过程);安徽卷第34题(河流水文特征)
208年
江苏卷第14~16题(河流水文特征),第21~22题(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和对策);广东卷第6题(地表水下渗的条件);海南卷第21题(水资源的利用);山东卷第6题(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地表径流);宁夏卷第1~2题(湿地面积变化)
07年
广东卷第31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海南卷第22题(洋流及其影响),山东卷第26题(水资源的利用),宁夏卷第1~2题(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年份
考 察 情 况
09年
广东卷第9~11题(河流地貌),第17题(外力作用);江苏卷第1~2题(自然带分布),第5~6题(岩石圈物质循环);山东卷第1题(地域分异规律);安徽卷第33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角洲位置变化);浙江卷第1题(土壤类型),第36(3)题(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天津卷第4题(外力作用)
08年
江苏卷第1题(外力作用);广东卷第3题(风化作用),第5题(沙丘地貌),第12题(河流侵蚀);海南卷第10~12题(植被类型分布);山东卷第5题(植被类型分布)
07年
广东卷第7题(外力作用),海南卷第9~10题(气候变化),山东卷第3题(地质地貌剖面图判读)
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年份
考察情况
09年
江苏卷第17~18题(新能源利用);山东卷第29题(环渤海地区的资源利用);宁夏、辽宁卷第7~8题(土地资源利用);天津卷第3题(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13题(洪涝灾害的成因)
08年
广东卷第2题(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第7题(气候对聚落的影响),第22题(人文环境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第31题(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江苏卷第27题(电力生产与消费);宁夏卷第36题(自然环境与居民点扩建)
07年
广东卷第1题(自然灾害中的避灾方法),江苏卷第34题(电力开发)
八 人口和城市
年份
考 察 情 况
09年
广东卷第18题(人口年龄结构),33题(孟买和加尔各答的城市发展);江苏卷第12~13题(人口增长变化),第28题(城市空间结构);天津卷第6题(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第7题(城市功能分区),第12题(城市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福建卷第7题(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安徽卷第25~26题(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变化);浙江卷第8~9题(城市化和城市空间扩散)
08年
广东卷第16题(环境与人体健康);江苏卷第17~18题(城市功能分区),第23~24题(国内人口迁移);海南卷第6~7题(国际人口迁移);宁夏卷第8题(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07年
广东卷第17~18题(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第26题(中心商务区的布局);山东卷第6~7题(城市空间结构),第8题(人口数量变化);宁夏卷第3~4题(城镇等级及形成原因),第36题(城镇区位因素)
九 农业区位
年份
考 察 情 况
09年
广东卷第3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第4题(农业与自然环境);江苏卷第14~16题(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位因素);海南卷第19~20题(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变化);山东卷第1~2题(农作物分布和农业区位因素);辽宁、宁夏卷第7~8题(农业区位因素);安徽卷第34题(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类型)
08年
江苏卷第3~4题(农业与自然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第28题(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海南卷第22题(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山东卷第1题(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第3~4题(农业区位因素)
07年
广东卷第30题(农业区位因素),第34题(耕地、粮食问题)
十 工业生产和地域联系
年份
考 察 情 况
09年
广东卷第5题(影响交通的自然条件),第14~15题(工业区位因素),第24题(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第26题(工业区位因素),第34题(海运的优势);江苏卷第23~24题(工业分散及影响);海南卷第5~6题(工业区位因素);宁夏、辽宁卷第36题(钢铁工业的区位比较,影响港口建设的因素);天津卷第8~9题(工业区位因素),第12题(工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福建卷第8题(产业走廊发展条件);浙江卷第6题(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第37题(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
08年
2008年广东卷第25题(工业区位因素);江苏卷第29题(不同区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条件比较);海南卷第3~5题(工业区位和工业集聚),第23题(高速公路选线比较);山东卷第26题(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宁夏卷第37题(跨海大桥建设的自然障碍和经济、环境效益)
07年
2007年广东卷第4~6题(工业区位因素);海南卷第17~18题(钢铁工业的区位变化);山东卷第6题(工业布局),第29题(工业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宁夏卷第37题(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机场的选址)
十一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年份
考 察 情 况
09年
广东卷第27~28题(大气污染与能源利用),第32题(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治理);江苏卷第9~11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第17~18题(新能源的利用及影响);海南卷第21题(围海造田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山东卷第25题(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宁夏、辽宁卷第37题(生态建设);福建卷第1~2题(生态产业园建设)
08年
广东卷第20题(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表现);江苏卷第14~16题(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山东卷第26题(生态环境保护);宁夏卷第8题(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第10~11题(水体污染及其影响)
07年
广东卷第32题(水土流失的原因),第36题(大气污染及对人体的影响);海南卷第21题(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山东卷第26题(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十二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年份
考 察 情 况
09年
广东卷第33题(孟买、洛杉矶附近洋流比较、区域气候特点和城市化问题),江苏卷第29题(区域发展比较和区域合作),山东卷第26题(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福建卷第37题(委内瑞拉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
08年
广东卷第32题(区域经济发展),江苏卷第28题(我国珠江三角洲与印度半岛西部区域差异对比)
07年
广东卷第15~16题(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第21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宁夏卷第36题(两个岛屿的区域差异)
十三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资源综合开发
年份
考 察 情 况
2009年
广东卷第32题(长江上游优势资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影响和对策);江苏卷第21~22题(贺兰山东西两侧自然环境差异、草方格沙障的生态功能);海南卷第13~15题(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化问题);第21题(填海造陆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山东卷第7~8题(西南地区某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和生态状况),第29题(环渤海地区的资源利用);宁夏、辽宁卷第1~2题(某区域土地结构变化),第14题(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原因),第37题(区域生态建设);天津卷第13题(密西西比河和莱茵河局部流域的开发、治理遵循原则、气候特征及河流泛滥的自然原因);安徽卷第33题(罗布泊湖底地势判断、三角洲位置变化,罗布泊干涸对干旱地区流域开发的启示);浙江卷第10题(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第37题(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
2008年
广东卷第13题(加大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第20题(我国各地区的环境问题),第33题(某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江苏卷第3~4题(江南丘陵地区的生态保护),第15~16题(某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影响)
2007年
海南卷第21题(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整体评价);山东卷第26题(河流水文特征、流域开发及环境问题)

十四 区域经济发展
年份
考 察 情 况
2009年
广东卷第31题(世界粮食安全和我国粮食生产),第34题(区域城市化和港口群的发展);天津卷第12题(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影响);安徽卷第34题(东北地区局部区域旱涝原因、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差异)
2008年
广东卷第27~28题(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和水土资源利用),第33题(区域城镇化发展);江苏卷第25~26题(江苏省的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7题(电力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缓解东部地区电力紧缺的对策),第29题(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山东卷第2题(产业转移),第26题(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
2007年
江苏卷第31题(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山东卷第29题(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地带和形成原因)

十五 世界地理与热点地区
年份
考 察 情 况
2009年
广东卷第33题(孟买和洛杉矶所在地区的地理特征);宁夏、辽宁卷第5题(昆仑站、中山站所在地地理特征比较),第6~8题(荷兰、肯尼亚两国降水特点及成因比较);福建卷第33题(委内瑞拉的区域特征)
2008年
广东卷第4题(芬兰的经济发展),第24题(印度尼西亚西部地区的地理特征);江苏卷第28题(我国南方与印度半岛的气候对比,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山东卷第1题(中南半岛农产品分布);宁夏卷第7~9题(英国南部的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和农业地域类型)
2007年
广东卷第31题(南北美洲水资源的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亚马孙河的特点),第33题(“金砖四国”的经济发展);山东卷第1题(非洲西南部局部地区的自然特征)
十六 中国区域差异与重点地区
年份
考 察 情 况
2009年
广东卷第35题(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地理特征);江苏卷第7~8题(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景观特征),第21题(贺兰山东西两侧的气候特征比较),第25题(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和简称);海南卷第16~18题(长江中游某地区的外力作用和自然灾害),第22题(海南岛西南部日照时数分布及产生原因),第23题(赣州所属省、所经铁路线名称);山东卷第5~6题(艾丁湖的地理特征和变迁原因),第26题(福建沿海地区降水少于武夷山东坡的原因);宁夏、辽宁卷第37题(内蒙古东部某区域干湿区判断、内部降水差异的原因);安徽卷第34题(东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福建卷第5~6题(青藏高原南部气候的特征及原因)
2008年
广东卷第18题(我国一些铁路的线路特征),第19题(城市判断),第21题(我国的航空运输发展),第32题(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第33题(东江流域的气候、河流补给和特征、流域开发、城镇分布、城镇化发展),江苏卷第19~20题(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及降水情景),第27题(我国东中西部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第29题(湖南省有色金属资源特点,水能分布,湘东、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条件,酸雨的成因和治理)
2007年
广东卷第32题(云贵高原某省的人口分布和水土流失原因,云贵高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对策);江苏卷第13~14题(中国地形剖面图及自然带),第16题(中国区域景观差异),第35题(中国热点区域);海南卷第15~16题(中国农业)
十七 地理计算
年份
考 察 情 况
2009年
广东卷第21~23题(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地方时);海南卷第1题(区时计算),第7~9题(太阳高度变化造成日影夹角变化);宁夏、辽宁卷第3~4题(区时计算、距离计算);福建卷第10题(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范围);浙江卷第11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008年
江苏卷第9题(水平距离计算),广东卷第8~10题(地方时和太阳高度计算、日出日落时间和昼夜长短计算、地球上不同日期所占范围计算),海南卷第13题(水平距离和昼夜长短计算),宁夏卷第3~4题(昼夜长短计算)
2007年
海南卷第3~5题(地方时计算),山东卷第5题(地方时计算),宁夏卷第9题(温差计算)、第36题(面积计算、区时计算)
十八 地理图表
年份
考 察 情 况
2009年
广东卷:统计图10幅、区域分布图6幅、等值线图2幅、示意图2幅、关联图1幅、统计表格2个;江苏卷:示意图6幅、景观图2幅、区域分布图6幅、关联图3幅、统计图2幅、等值线图1幅、统计表格1个;海南卷:统计图2幅、区域分布图4幅、地形剖面图1幅、示意图1幅、等值线图1幅、景观图1幅、统计表格1个;山东卷:区域分布图2幅、等值线图3幅、统计图3幅、关联图1幅、统计表格2个;宁夏、辽宁卷:统计图1幅、区域分布图2幅、等值线图1幅;天津卷:景观图2幅、等值线图2幅、统计图2幅、关联图1幅、区域分布图2幅;福建卷:关联图1幅、统计图1幅、等值线图2幅、区域分布图3幅、景观图1幅、示意图3幅;安徽卷:统计表格1个、统计图3幅、区域分布图2幅、等值线图1幅;浙江卷:示意图5幅、区域分布图1幅、统计表格1个
2008年
广东卷:区域分布图6幅、统计图9幅、等值线图2幅、示意图3幅、统计表格1个;江苏卷:景观图1幅、统计图6幅、示意图6幅、区域分布图4幅、等值线图1幅、关联图1幅、统计表格1个;海南卷:示意图7幅、统计表格4个、统计图1幅、区域分布图2幅;山东卷:区域分布图4幅、统计表格2个、景观图1幅、等值线图1幅、统计图2幅 ;宁夏卷:统计表格1个、等值线图1幅、区域分布图2幅、统计图1幅、示意图2幅
2007年
广东卷:统计图11幅、示意图3幅、关联图1幅、等值线图2幅、区域分布图3幅、统计表格4个;海南卷:示意图5幅、区域分布图6幅、统计图1幅、表格1个;山东卷:区域分布图3幅、示意图6幅、表格2个、统计图1幅;宁夏卷:区域分布图2幅、示意图4幅、统计图1幅、表格1个、等值线图1幅
十九 实践探究能力
年份
考 察 情 况
2009年
广东卷第31题(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第32题(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第33题(洛杉矶“空心化”现象突出,分析其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江苏卷第7~8题(考查地和拍摄的照片判断),第27题(研究性学习课题:山区农业资源利用和堰塞湖的形成、监测);海南卷第21题(围海造地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山东卷第26题(是否赞同某省今后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并说明理由);宁夏、辽宁卷第37题(某区域进行生态建设的三种措施,你倾向哪一种?说明理由);天津卷第13题(探究某河流下游地区过去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安徽卷第27~28题(某地坡向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第33题(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浙江卷第9题(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有益启示)
2008年
广东卷第35题(雾的类型和区别);江苏卷第28题(对某地所在国家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海南卷第22题(说明砂砾层对白兰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第23题(高速公路两种选线方案优缺点的比较);山东卷第26题(沿江高速公路建设的原因),第29题(西部地带是否应优先发展大城市?说明理由);宁夏卷第37题(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经济和环境效益评价)
2007年
广东卷第32题(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及其对策);海南卷第21题(有利于某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选择,并说明理由);山东卷第26题(土地不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选址建水库的资料收集);宁夏卷第37题(某地木材加工厂建厂后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机场选址的条件评价)
二十 地理热点问题解读
年份
考 察 情 况
2009年
广东卷第31题(粮食安全问题),第34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江苏卷第5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17~18题(2009年上海国际车展和新能源利用);宁夏、辽宁卷第3~5题(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天津卷第12题(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福建卷第37题(我国的对外关系和“南南合作”),第40题(“5·12”汶川地震);浙江卷第2~3题(全球变暖)
2008年
广东卷第1题(“植物界诺亚方舟”落成),第26题(奥运圣火在珠峰点燃),第31题(世界能源问题),第32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江苏卷第1题(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山东卷第7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宁夏卷第37题(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
2007年
广东卷第33题(“金砖四国”的经济发展),第34题(耕地保护和生物能源乙醇产业发展);海南卷第19~20题(多哈亚运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