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一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材培训纲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材培训纲要

资源简介

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纲要
第一单元 动 物 趣 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素材解读
素材的选取。突显两点:一是以收集信息的形式呈现情景。二是素材的选取富有童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七、八岁的儿童几乎天天与动物打交道,动物不仅是儿童的朋友,同时也是我们成人的朋友,但对于这些熟悉的朋友同时我们也是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天天能见到它们,说陌生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规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等,这些都是教学中能够使儿童产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的可利用因素。
二、单元知识分析
1、学生经验:学生虽然是初次学习克、千克、吨,但对于克、千克、吨也并非一无所知,生活中经常听到或见到用克、千克、吨作单位的重量,尽管可能对儿童来讲是熟视无睹的,这也是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教学因素。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克、千克、吨的认识的开始和完成阶段;
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如疏理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小数、分数和复名数的改写等等。
是今后解决问题的基础。不仅是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基础。
三、单元教材解读
1、信息窗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情景图中共有四条信息,从空间上来讲,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从熟悉程度上来讲,既有熟悉的如动物狗,也有陌生的如蜂鸟、袋鼠、蓝鲸;从情景中的主画面来看,图中的信息都是以收集材料的形式来呈现的,这更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与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
(2)情景图中的信息。图中的四条信息都是关于重量(或质量)的信息,小到1克,大到1吨(或150吨)。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情景图共设有四个例题,3个红点,1个绿点。
第一个红点:克的认识。
第二个红点:千克的认识。
第三个绿点:千克认识的延伸。
第四个红点:吨的认识。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课时分配:建议情景图例题教学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第一个红点,认识“克”;第二课时为第二个红点和第三个绿点,认识千克及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为第四个红点,认识“吨”。
●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情景图是为三个课时服务的,三个课时作为一个大循环。在第一个课时中,通过情景图使学生产生问题,例题学习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克、千克与吨的质量模型,当学生建立了这个质量模型之后再去回头解释情景图中问题。
●学具、教具的使用必不可少:天平、台秤、电子秤(医务室专用)等是必不可少的教具,硬币、花生米、小包装物品等是必不可少的学具。
●课前实践与调查是学习的重要保证:作为例题学习的重要准备活动,课前调查与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这一环节,例题学习是不扎实的,有时可能教学无法进行。如第二课时认识“千克”,必须让学生收集一下生活中小包装物品的重量,调查一下用“千克”作单位物品的包装,称一称并记住自己的体重是多少。
●克、千克、吨的重量表象的建立是教学的重点:传统教学仅仅注重重量单位间进率的识记,把时间用在单位间的化聚上,没有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克、千克、吨的重量表象,因而学生常常会出现用错重量单位的笑话。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追求单位之间进率的记忆,更为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建立克、千克、吨的表象上,在这个基础上,进率的获得及其之间的化聚成为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具有长久的可持续的作用。如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展,各种单位及其进率就会混淆在一起,有时学生就不能马上想起相关知识,此时学生在新课学习时的积累、对知识学习的深层次理解就会产生作用,比如说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还是1000呢,学生有时也会糊涂,此时学生可能想起学习时老师曾经引导学生做过的游戏:假如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1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250㎏,2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500㎏,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是教学所需要的,同时也是学生记忆与回想所需要的。当知识遗忘的时候,能够回想起当时学习的情景,从而再现知识,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能力。小学学习是这样,中学学习更是这样。参加过高考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考场上有时记不住公式,此时就得自己再去推导公式,再去推导公式的过程其实就是当时课上学习的情景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当时学习的深刻感悟与深层次理解,这样的公式推导过程将不可能顺利进行。
●克、千克、吨的重量表象建立的标志:比如知道了1克与一粒花生米、与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差不多,这是不是就算建立了克的重量表象了呢?其实不然。这只是建立了克的重量表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真正意义上的克的重量表象的建立,不仅仅是知道哪些物体的重量与1克差不多,而且还得会用克来表述应该用克作单位的物体的重量,如在一定的情景中来表述一袋食盐的重量、一小瓶药片的重量等等。
一是当听到或看到这些重量单位时,能够想起这些重量单位的重量模型,如1克与一枚2分硬币重量等同,1千克与一杯水(学生经常用到的1000毫升大水杯)的重量等同,一辆拖拉机的载重量是1吨等等。二是当听到或看到用这些重量单位来表述的重量时,马上就会想起这些重量的模型,如200克有多重呢,差不多与4个鸡蛋的重量相等。三是会用克、千克、吨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重量,如学生手中拎起一杯水,能够估计出它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四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程序设想:以第一课时为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探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后首先引导学生读懂图,可以通过文字部分来进行。然后引导学生产生问题:你能不能读懂图中的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
指导探究,建立模型——一是让学生说一说课前收集到的用克作单位的物体的重量分别是多少。二是教师利用天平称量准备的物品的重量,如方便面、鸡蛋等,这个过程就把上面学生汇报的各种重量给予了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应尽量多的提供各种物品,称量各种物品,并且按照从大重量向小重量发展的顺序来称量,如可以最后称量口香糖的重量,逐步地向“克”这个单位逼近。三是建立模型,既1克到底与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重量相等呢?可以借助于砝码,如在天平的一端放5克砝码,另一端要放5个2分硬币才能与它相平衡,从而说明1个2分硬币的重量是1克。然后出示教材中的文字部分。
解释应用,拓展延伸——所谓解释,就是解释情景中“最小的蜂鸟还不到1克”是什么意思,要让学生说明不到1克就是说还不如一粒花生米重。拓展延伸就是把知识引向生活,引向纵深。引向生活:让学生称量各种物品的重量;引向纵深:如称量课本的重量,砝码不够用应该怎么办,让学生想到可以借助于2分硬币来称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