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回顾整理 教材培训纲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小学数学:回顾整理 教材培训纲要

资源简介

青岛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纲要
回 顾 整 理
——总 复 习
一、关于总复习的编写说明
1、与一二年级的总复习相比三年级的总复习具有以下的明显变化:
编写思路的变化。考虑到与一、二年级相比,三年级的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有趣、好玩不再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兴奋点,学习开始变得理性,我们的总复习自然也应该适应学生的这一学习需求。编写思路上发生了变化:即以解决问题为框架,体现学生的整理结果,增加数学味便成为我们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材结构的变化。总复习由原来的“综合情境图——回顾整理——综合练习——评价与反思”四个板块,调整为“回顾整理——综合练习——评价与反思”三个板块,取消综合情景图。
整理方式的变化。回顾整理由原来的指点、引导和点播式,转变为孩子根据不同的现实问题,自己动手整理,教材所呈现的大多是学生整理的结果,并体现和渗透了一些整理的方法。
2、与一、二年级的总复习相比本册总复习继承和发扬的内容有:
继续保留板块式结构
仍旧按数学的知识领域进行分类整理。
二、回顾整理的解读
整个回顾整理共分为6个板块。看懂意图,领会要领是用好总复习的前提和关键。
1、中心板块: 是对全册内容总的简要回顾,4个同学的对话功能各异。
我们学习了…….——这是开了个头,引子;
平移旋转真有趣及真想到风筝厂里去看看——单元的整体回顾
这么多内容我们整理一下吧——将注意力转移到具体单元中去
2、左上角板块:复习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的乘除法及相关计算的问题。
以解决600元买3个198元的照相机够吗?为切入点。
呈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估算、用除法算、用乘法算。
对于计算法则的复习含而不露。课标教材不提倡再出示成段的计算法则,不出示不等于不要,那就看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新授中如果以孩子的发现和对话出现,那当然是可以的,本板块中的注意事项其实就是向教师点明要进行计算法则的复习。
3、左下角板块:复习克、千克、吨。
以解决7吨合多少千克?为问题转入本单元的复习。
呈现学生的整理成果。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4、右上角板块:复习位置与变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相关内容。
情景图的设计较好地反映了知识结构。如:升降的水桶是平移的,辘轳是旋转的,四个角上分别有4个形状不同的家禽圈舍。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了相关内容。如:发现平移和旋转,给羊圈为篱笆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等。
跳出情景向外拓展。仅解决书中的一个问题是不够的,关于平移和旋转我还知道……..,关于周长我还知道……..,意图就是进一步引深对相关内容的回顾和复习。
5、右边板块:复习分数的相关内容。
以小明一家分火腿为素材。
分数意义的复习直观具体。一根火腿等分成6片,给爸爸分了3片,占火腿的,妈妈分了2片,占火腿的,小明分了1片,占火腿的。
大小比较和计算的复习只是开了个头。这里只展示了同分母的比较和分数的加法,可在此基础上向同分子的比较和分数的减法扩展。
6、右下角板块:复习可能性。
关于转盘的设计。为避免偶然性,份数不宜太少,通常不少于6等份,颜色应间隔涂,不能过于集中。本复习符合这些要求。
左侧的两个孩子的对话功能各异。上面的孩子的话告诉同学们指针落入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下面孩子的话意图时说指针指着红色的可能性大一些,这里只知道大就行,不要求说出可能性占几分之几。
关于等可能性的复习。右边孩子的话“关于可能性我还知道………”意图是引出等可能性,教学时可问学生:关于可能性你还知道什么?要想使指针落在红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应如何设计转盘?
三、教学建议
先行回顾。无论是全册内容,还是某一知识板块的内容,都应让学生首先回顾所学的内容,可以用脑子进行回忆,也可以看书进行回忆。这里的回忆时粗线条的,通过回忆知道学习了哪些内容。
教师要进行引领性复习。大多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复习整理知识的能力,如果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效果也不会很好,所以,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
让学生先自行解决问题。在对某一知识板块进行复习时,让他先面对情景去生发问题去解决。如分数部分出示书中情景,教师提要求:把这6片火腿分给爸爸、妈妈和小明,你打算怎样分,各占几分之几,根据分的结果你还能解决分数的哪些问题?
注意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东西。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很多知识在教材中只是引了个头,并没完全暴露,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注意深化。如“做乘法时应注意……”注意什么教材没说,其实就是计算的顺序、积的书写位置、满十进位问题等。
5、课时分配建议:
第一课时: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二课时: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
第三课时: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综合复习;
第四课时:复习克、千克、吨;
第五课时:复习位置与变换;
第六课时: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相关内容;
第七课时:复习分数的相关内容;
第八课时:复习统计与可能性。
6、课时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模式:呈现问题——自主探究——梳理概括——类化练习。
●呈现问题——指呈现下列类型的现实问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一次进位的笔算、连续进位的笔算、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
呈现方式:文字、图画、对话、图表等。类似于88页“照相机”题目。
●自主探究——指在教师引领下逐个地解决问题。
●梳理概括——指教师引导学生对乘法计算的算理进行抽象,既引导学生提炼“计算法则”。
●类化练习——一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进行算理的概括,如200×4,“两个百乘4是8个百,8个百是800”,这个想的过程简单地进行提炼就是“二(个百)四得八(个百)”。
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连乘、乘加及有括号的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引导学生进行运算顺序的抽象与概括。
第二课时: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教学模式同上。
第三课时: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综合复习,教学模式同上。
●呈现问题——既呈现88页“照相机”题目。
●自主探究——既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
●梳理概括——指在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以后进行解决问题的抽象与概括:利用乘、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算理的抽象。
●类化练习——一是乘、除法口算练习,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进行抽象与提炼,如300×5——三(个百)五十五(个百);240÷6——四(个十)六二十四(个十)。这样的练习,有效地把学生学到的乘、除法知识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把新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之中”,也即“建构(建立结构)”。
以上三节课的教学思路:以解决问题为基础,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为目标,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手段(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
第四课时:复习克、千克、吨,教学模式同上。
●呈现问题——既呈现类似于88页“鲨鱼”情景的几个题目。
●自主探究——以“鲨鱼”情景为例,一是对7吨进行是多少千克的数学解释;二是对7吨进行生活解释,如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1吨,7辆卡车才能拉得动这条鲨鱼。这是用数学的需要,同时也是建立重量单位表象的需要。
●梳理概括——既帮助学生建立重量单位之间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述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可能困难不大,但如何构画出三个单位之间的结构,使之成为一个牢固的系统,学生就有可能遇到困难,所以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梳理与概括:从大到小排列——在这个排列基础上抽象进率(既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合并到一个式子上)——发现规律(既发现“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当然这样的引导可以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发现。
●类化练习——一是技能的训练,包括单位之间的化聚、单位的填写等等;二是解决问题,类似于课本第7页中的6题。
●要注意的问题:当发现学生重量单位的表象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时(标志:学生总是错题,填写不对单位名称等),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称量、提供实物等给予帮助,实现复习课“查缺补漏”的功能。
第五课时:复习位置与变换。
位置:建议教师开展“我家的位置(在哪里)”的师生活动。
基本思路:以学校为中心,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然后进行动作描述,既在图中找到自己家的位置,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活动,以此为基础进行分类,既描述全班同学与学校位置的关系,随后进行教学活动扩展,如小组同学之间进行家的位置描述。这个活动其实就把上述的一个大画图变成了若干个小图画,其实也渗透了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上述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抽象出八个方位图,并找到描述方位的简单方法,如“在介于东、南方位之间位置就是东南方向”。
变换:建议教师开展“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师生活动。
基本思路:让学生把知道的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进行语言描述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现象进行分类,既把这些现象分类写下来,以此为基础,再引导学生进行动作刻画,既用动作描述部分现象,最后进行概括:物体整体朝着一定的方向移动.像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转动的时候.位置没有移动,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像这样的运动称为旋转。
第六课时: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相关内容。
●呈现问题——自主探究——首先呈现89页问题,进行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活动,然后再补充类似的几个问题,作为练习题。
●梳理概括——当学生完成了以上几个问题的解答以后,此时有必要进行计算方法的梳理与概括,引导学生进行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梳理:加法与乘法。由于个别学生还有可能没有真正建立起计算的模型,允许这部分学生学得慢一些,但在总结时不强化加法的运用。
●拓展引申——补充题目进行练习。
第七课时:复习分数的相关内容。
新课程提倡既重结果,又要重过程。过程——表象的建立;结果——计算模型的建立,二者都要重视。
●创设情景——呈现89页的“分火腿”情景(呈现情景时只保留图画及盘子),引导学生读懂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图来表示题意,既把一家三人各分得多少用图表示出来。学生可以用小棒、纸条、线段图等来表示题意。以线段图为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三人各分得多少在图上的表示活动。
依皮亚杰、布鲁纳的观点:小学阶段,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与直观想象拴在一起的,儿童常常先通过行为来认识他的客观世界,然后渐渐地用图的方法,相对地不再依赖于行为了.最后进入符号语言阶段,不仅离开了动作,而且离开了对图的依赖。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数与图形等概念及理解其性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搭建适当的脚手架)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教师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既在情景与结果之间存在着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教师过早地引出结论,而在得到结论前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这个过程如果省略了,学生学得就不扎实,知识掌握的就不透彻。
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数大小比较、加减法计算等问题。对每一个问题的理解与解答,要帮助学生结合线段图从算理上弄清楚。
●类化练习——补充题目进行练习。
第八课时:复习统计与可能性。建议开展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从装有3个白球,3个黄球的袋子里每次摸1个球,摸出以后把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
活动二:学生把两个面上写“l”,两个面上写“2”,两个面上写“3”的小正方体抛30次。
活动三:放小棒(红、白颜色的小棒各4根):在袋子里放4根小棒,怎样放才可能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
1、任意摸一根,不可能是红小棒。
2、任意摸一根,可能是红小棒。
3、每次任意摸一根,摸50次,摸到红小棒和白小棒的次数差不多。
学生依次按要求先在小组内讨论,再验证小组内的说法。
活动四:玩转盘(课本8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