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综合资料(学案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综合资料(学案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梳理】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1、殷周时期
(1)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2)作用: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
(1)文化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2)作用: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的统一
(1)文化思想:统一的民族文化
(2)作用: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汉代
(1)文化思想: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2)作用: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5、隋唐时期
(1)文化思想: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2)作用:中华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
6、宋元明
(1)文化思想: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
(2)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具有重大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7、明清时期
(1)文化思想:延续明清文化的辉煌。
(2)作用: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例题1 海峡两岸汉字节,旨在通过甄选两岸共同认可的代表性汉字,举办两岸书法艺术论坛,笔会等交流活动,两岸小学开设汉字书法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民众友谊,材料说明( )
①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节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和人的教化培育上起着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例题2 我国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000多部第2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0多家第2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国家重视古籍保护,这是因为( )
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③古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例题3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是( )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题4 经过曲折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说明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必须( )
A 在党的领导下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B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 大力发展文学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D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判断题:
1.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只有汉字和史书典籍才能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西方各国强势文化的冲击,正日益走向衰落。
【巩固练习】
1. 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延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是因为( )
A.国家的存亡对文明持续至关重要
B.中国在历史上没有遭到过外族的入侵
C.外族的入侵只是经济上的掠夺不会导致一国文明的异化
D.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2000多年前,左传中就提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观点,这表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薪火相传 C.博大精深 D.独领风骚
3.中国历来就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之后,后继的新王朝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朝代编撰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决。这有利于中华文化( )
A 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B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D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4.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路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这说明( )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特有的 ④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汉字的中华民族特有的造型方式,使中国人千年抒怀不已。借助方块字,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陶成精品,治成箴言,筑起了巍巍的中华魂魄。这说明汉字( )
①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记载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发展成果 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上中华诗词寻文化精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之趣。节目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背诵古诗词的热潮,其原因在于( )
①优秀文化,生生不息 源远流长 ②中华韵味,民族认同,雅俗共赏 ③声像合一,新型创新,引人入胜 ④吟诗赏词,全民动员,古诗新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旨在提高中小学生乃至全民的汉字书写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节目一经推出就引发了全民对汉字书写的关注热潮,更是创造了超高的收视率,同时比赛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生僻字,引发网友热议。对待生僻字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生僻字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也有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文字用于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简洁和效率,而生劈字影响了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对于使用生僻字的争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有关知识阐明道理。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知识梳理】
(一)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2.文学艺术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3.科学技术
(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特点: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例题1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创作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大型演出,如云南的《云南印象》,广西的《刘三姐印象》,陕西的《长恨歌》,浙江的《宋城千古情》,四川的《藏谜》,山西的《又见平遥》,黑龙江的《冰秀》,内蒙古的《千古马颂》等。这些演出( )
①反映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程度 ②能反映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例题2 中国古典诗歌,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的特点( )
A源远流长 B多样性 C 民族性 D博大精深
(二)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1.成因: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注意】区分民族性和区域性
民族性是指中华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各自的民族特性。区域性是指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各有特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例题3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五洲文化和徽州文化,4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环境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中华各民族文化
(1)作用: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特点: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5)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重点解读】全面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性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的文化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2.归属: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和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构成: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例题4 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琵琶、胡琴等,都是由各边疆民族地区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
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 中华文化独具特色
C.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D. 不同区域的文化其特色是相同的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例题5 中国戏曲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明清时期达到繁荣。传统戏曲把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体,用节奏统驭在戏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中国戏曲( )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在各自地域内独立形成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包含着永不过时的教育价值 ③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易混易误辨析】
1.不能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内涵。
提示: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他们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点。地域性指向不同地区的文化有自身的特点,民族性指向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特点,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认为中华文化与各地区的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提示: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中华文化与各地区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例题6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汇演表演节目异彩纷呈,极具民族韵味,又抒发了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各民族文化是民族特性和中华文化共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C.各民族文化相互促进,逐步走向趋同
D.各民族文化都是先进文化
【判断题】
1.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4.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完全不同。
【巩固练习】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句至今仍受很多人喜爱。从诗经、离骚到元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
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②绝对的稳定性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④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白局是南京的传统说唱曲艺,历史久远。白剧融合了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用南京方言演唱用胡琴、酒盅、碟盘等伴奏,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很有地方特色,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从一个层面体现了( )
A. 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B. 艺术形式越复杂就越能代表一个地方的艺术成就
C.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混合而成
4.中国传统的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理论,把天、地、人三者看成是彼此联结的有机整体,提出农业耕种要顺天时、量地力、致人和,做到了这些就可以用力少而成功多。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主张人体与外界环境、天文气候密切相连、协调统一,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 )
A.我国传统科学技术注重科学理论的系统性
B.我国传统科学技术重视综合性和广泛联系
C.我国传统科学技术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
D.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5.东北三省农民体育节上汇演了相声小品,二人转,东北大鼓,快板书,单弦,京东大鼓等10余个曲艺门类的27个节目,从参赛的曲艺门类可以看出( )
A.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B. 丰富厚重,多姿多彩,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C.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D.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6.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资源条件②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这是因为( )
①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②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④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多年兴盛史,300多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越剧,粤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有各自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材料二 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舞剧的营养后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