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和影》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2、过程与方法: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重点: 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四、教学准备:手电筒、白板(屏)、木块、长方体(长方形和正方形侧面)、实验记录表。五、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1、出示一张影子图片,思考:你看到了什么? 生:预设(太阳、影子、树......影子是如何产生的?)想一想: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引导:观察图片,生总结) 生:(光......)板书:光源、遮挡物、屏认识光源下列哪些物体是光源?说明理由。 生:预设(太阳、亮着的灯.....) 重点解疑:星星(恒星、卫星、行星)、月亮、镜子(反射光)引导学生自己定义“光源”: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板书:光源)除了刚介绍的这些光源,你还知道有哪些光源呢?(生:发光电灯、点燃的火柴......)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有了光源,有了遮挡物,有了屏,影子就产生了。(现场制造不同物体的影子和同一物体的影子),引导再次质疑:影子会有变化吗?你如何设计“影子变化”实验研究计划?请小组讨论,写好实验计划。 提示:利用对比实验,观察影子变化;明确其中不变条件和改变的条件。学生汇报实验计划,其他小组补充评价,师适时点拨。生:改变光源位置、物体和光源的距离可以改变影子的变化...... 光源位置 影子方向 影子长短 左边(低) 上边(高) 右边(低) 我们的发现小组实验,并依此填写表1、表2。 表2 物体离光源的距离 影子大小 近 远 我们的发现5、选取两小组组员进行实验汇报,其余组补充,说出自己的发现。6、总结影子变化的规律: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认识投影先观察长方体实物各侧面形状(含正方形和长方形侧面),师拿出手电筒分别照射在长方体实物的各个侧面,观察影子的变化。 质疑:同学们,这样得来的影子有什么不同?是通过什么方法使影子有这样的变化呢?生:预设(大小、形状......照射角度、照射侧面......)小结:影子的形状变化与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引出“投影”概念。师: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影子叫投影。说说生活中投影的应用。介绍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说说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影子?播放影子舞《中国符号》,谈谈自己对影子的新认识。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教学反思: 1、对于认识光源这样含糊的概念要多举例强调,可以通过教师先列举的某些光源,触类旁通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也是光源。 2、对于光源认识存在难点,就是星星是否是光源,对于此类问题,要分类情况判断:星星包括恒星(太阳)、卫星、行星。 3、懂得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相机给予指导和评价,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