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五】人口和城市【考情分析】人口问题,特别是贫苦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人口问题的考查多以人口为切入点,结合历史、政治等知识多角度的进行综合考查。人口与城市的关系问题也是考试的切入点。注意分析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等问题和人口迁移知识,关于人口迁移,结合有关史实,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表现及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的影响。城市的合理规划是高考热点,重点是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对城市的总体方案设计。有关人口方面今后的高考从命题内容上看,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再生产的类型以及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考核的形式也会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曲线折线等方式呈现信息。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涉及人口迁移、人口合理容量、人口问题等影响因素或现象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城市区位及功能分区一直是出题的热点和重点,重现率极高,高考复习中要要结合热点城市具体分析城市化进程、地区差异及其产生问题和解决途经,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原因、城市的合理规划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测或描述城市地域类型及分布特征,阐释影响因素。有关城市的考查从内容上看,考题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及特征、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及新老城区功能定位。从形式上看,考题贴近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实际,侧重综合题形式。从能力上看,侧重考查对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突出综合分析能力考查。【知识链接】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各异,处于不同的人口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也不同。类型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模式 当今的典型代表国家(地区)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人类社会时期 极高 极高 极低 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传统型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社会时期 高 较高 较低 尼日利亚过渡型 产业革命时期 高 低 高 巴西现代型 新技术革命时期 低 低 低 德国2.人口迁移与人口合理容量⑴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经济、环境变迁、国家政策、战争、宗教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原因,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例如,海湾战争导致大量战争难民迁移;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导致环境难民迁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等。但就全球范围看,影响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原因。国际、国内的人口迁移原因是此内容的重点,要结合图示迁移方向和历史背景分析,不可死记硬背。⑵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①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文化状况等);政治文化因素(包括战争、宗教信仰、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历史因素等)。②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所以,环境人口容量既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又具有可变性。③对于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两个概念,主要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长远目标。评价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不必要追根求源。能应用概念分析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和合理的人口容量,理解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因素即可。3.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城市的区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这两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在经济因素中资源、交通运输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重要的影响,军事、宗教等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经明显减弱,一些新的因素如科技、旅游等成为影响一些城市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城市的兴衰,并影响着城市的地域形态。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与河流相比,地形和气候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的位置。河流与城市区位的关系归纳如下表:河流功能 城市区位 区位优势 举例供水 临河设城 生活和生产用水充足运输 沿河设城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水运障碍的地方,货物在此转运 赣州河流汇合处 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 武汉河口处 河海联运便利 广州过河点位置 水陆交通便利 伦敦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最大处、河心岛 可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巴黎4.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区位及成因功能分区 占用城市面积 形态 区位特征 位置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商业区 小部分 呈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⑴历史因素⑵经济因素:主要从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个方面考虑。⑶社会因素⑷行政因素工业区 较大部分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 最大 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5.城市化⑴城市化的实质: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⑵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城市化特点 原因发达国家 起步早,逆城市化 工业化早,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发展较合理 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合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才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高考回放】【例1】(09年江苏省高考试题)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1~2题。1.图6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2.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解析】第1题中如果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的话,少年儿童的比例则会下降,则老年人的比重则会上升,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第2题中老龄化最严重的是④,②和③相比,②的老龄化程度更高,故答案D是正确的。【答案】1.B 2.D【例2】(08,江苏高考试题)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3—4题:3.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4.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 山西 B. 江苏 C. 新疆 D. 黑龙江【解析】由图可知,西南各省中,除了云南人口净迁入外,其他各省市均为净迁出,迁出量远大于迁入量,因而,西南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净迁出区。看图可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区,C答案正确。读图易知,黑龙江为人口净迁出地区,江苏人口净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吸引了人口迁入。山西因为煤炭的开采,新疆因油气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净迁入地区【答案】3.AC 4.AC【例3】(2004年江苏高考题)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5.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A、16.7% B、14.3% C、0.9% D、1.2%6.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 C、大量人口迁入 D、原有人口基数小7.该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突出 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社会劳动力不足 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解析】第5题人口增长率等于新增人口数除以总人口数。解答第6题时应特别注意题干中的东部沿海某新兴城市示意图,人口的快速增长,能使城市的用地压力增大。【答案】5.A 6.C 7.D【例4】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主要原因是 。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 ,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琚是【解析】第(1)题中中心商务区应该大体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因此A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原因是A地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且服务范围较大。第(2)题中C地在内城,因此是低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一般靠近工业区;第(3)题中汽车销售店一般占地较广,且位于城市的外缘;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在F处是因为该地区靠近高等院校,且环境质量较好。【答案】(1)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思想方法】(一)人口的增长模式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世界总人口的增长趋势;②各阶段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特征;③原始低增长阶段与现代低增长阶段的共同点与区别;④分析各阶段出现不同人口增长特点的原因。要求在图上能够区分两条曲线哪一条代表出生率、哪一条代表死亡率,并能够绘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由图可见,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高位静止”的均衡,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出生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零增长。【例1】读下表,完成1-2题。某年四城市人口变化资料(单位:万人)城市 年初人口 年净迁入人口 年末人口① 25 1.95 26.90② 21 4.21 25.21③ 25 0.85 25.90④ 18 —2.21 15.971.该年四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2.如果四城市所在区域的总人口均为100万,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第1题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年末人口数减去年初人口数除以年初人口数,第2题中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答案】1.A 2.B【例2】读台湾省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a、b、c、d曲线所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人口死亡率 B.人口总数 C.人口出生率 D.人口机械增长率4.图中d曲线高峰值的形成因素:( )A.自然灾害 B.人口迁移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的死亡率低【解析】第1题中a、b、c、d依次是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第2题中要特别注意时间为49年前后,正是国民党溃败到台湾之时。【答案】3.D 4.B(二)人口年龄金字塔的阅读规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和相隔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以两条纵轴为原点,左、右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各自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年龄结构实际上就是各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因此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能够直观地反映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根据图形特点或经过计算,还可以读出老年人口(65岁以上)、青壮年人口(15~64岁)和少年儿童人口(0一14岁)的比重。同时从图中还能够读出各年龄段男、女人口所占比例,因此该图同时能够反映人口的性别构成。【例3】 读 “某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1-2题。1、关于该国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青少年人口比重过大B.青壮年人口比重过低C.老年人口比重过大D.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低2、目前,人口年龄构成与该国相类似的是A.欧洲 B.北美C.亚洲南部 D.澳大利亚【解析】第1题主要是考查年龄金字塔的读法,从图中可以看出塔底即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较大。第2题中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说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答案】1. A 2. C(三)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的比较:1、环境承载力:环境最大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类的文化水平(人类活动如工农业、城市化水平等),一般用土地、粮食、淡水等资源来计算。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环境承载力大。2、合理人口容量:考虑了人类合理文化和健康水平的人口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与环境承载力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考虑了健康水平需求、文化生活需求等。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某段时间内,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数量,人口总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之和。【例4】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D.P为环境承载力2.图中反映了: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解析】 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表示,包含有人口最大值的意味。最佳人口规模是指人口的合理容量。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人口规模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没有正或负相关关系。【答案】1.AC 2.CD(四)人口迁移1、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很大的差别,产生迁移的吸引力(拉力)和排斥力(推力)。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淡水、资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目前为主导因素。动力是追求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收入高等。②政治因素:战争、政治难民。③社会文化因素:外出求学、宗教与种族等。④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引起沿海淹没。【例5】读图,判断1~2题。1.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流向是A.从中部地区迁向沿海地区 B.从中部地区迁向西部地区C.从西北内陆迁向沿海地区 D.从东北内陆迁向沿海地区2.促使人口迁入M地区的最主要拉力是A.自然条件优越 B.西部大开发政策C.社会经济发达 D.环境污染小【解析】第1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图例中人物的大小代表着人口迁移的数量得多少,由图可以看出中部地区迁出的人口数最多,主要是迁往东部沿海地区。第2题M地区属于我国的青海省,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使得大量的人口迁向青海省。【答案】1.A 2.B【例6】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3—4题:3.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4.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解析】本组题以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为信息,考查考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迁入人口对城市的影响:缓和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回答问题时要认真读表,从表中得出迁入该市的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其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差异。人口迁入对城市的影响要从正反面方面分析。【答案】3. BC 4. CD(五)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及城市地域结构影响城市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和政治、军事、宗教等几个方面的区位因素彼此有包含或交叉的关系。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要这样就能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在影响城市形成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 ,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下面以武汉市为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士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②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武汉,带动了武汉的发展。③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④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拟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例7】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⑴~⑶题。⑴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A.a-d-b-c B.a-c-d-b C.d-b-c-a D.c-d-b-a⑵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⑶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解析】本题组考查逆城市化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相关知识。第⑴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密度的变化规律,图中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由20KM处人口密度的变化可看出,a图人口密度最小,b图人口密度最大,c、d图人口密度位于中间,可判断B项正确。只有在⑴题正确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判断第⑵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市中心人口又密到稀,不断外迁,正是逆城市化的体现。第⑶题,距离市中心8km处,人口密度最大,应为住宅区。【答案】⑴B ⑵B ⑶D(六)城市地租理论【例8】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镇信息,回答1~2题1.左图中字母代表以城市为中心的土地功能分区,包括有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小麦种植区、花卉与乳牛区,其中表示商业以及花卉与乳牛区的是A.a和e B.a和d C.b和d D.b和c2.根据地租水平的高低,综合考虑交通、环保等因素,在右图中,印染厂、水果批发市场、豪华宾馆应依次选择在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⑤④ D.①②⑤【解析】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地租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着空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急剧;工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不明显;住宅则位于两者之间。小麦种植区和花卉与乳牛区都位于城市的郊区,一般来说,距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也越高,从单位面积产值看,花卉与乳牛的产值高于小麦,故花卉与乳牛区距城镇较近。根据城市地租理论,豪华宾馆应位于城市中心,水果批发市场要接近交通便利的地方,印染厂污染水源,应布置在河流下游。【答案】1.B 2.A(七)城市的合理规划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一些典型企业的布局应遵循的布局原则:具体要求与主要污染 一般布局原则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垃圾污染、大气污染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向地带,尽可能地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水污染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噪声污染 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的地方自来水厂 要求水源清洁 布局在河流上游高新技术开发区 需要高科技人才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商贸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仓库 要求用地多,交通方便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奶牛场、养鸡场 要求靠近市场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的地区【例9】读我国南方某城市道路和居住小区分布图.回答1~2题。1.20世纪9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比较,该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A.建设发展均不受河流分布的影响 B.联系市外的新道路有所增加C.未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 D.道路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2.20世纪90年代末,该城市新建居住小区( )A.大多沿河流分布 B.多在商业中心附近选址C.位置远离交通线 D.由商业区向北、东、南扩展【解析】第1题,比较两图可知,80年代初城市道路、商业区和居住区基本位于河流以北地区,在两河之间及南部河流以南地区很少分布。在90年代以后城市道路、商业区和居住区则大量出现在两河中间及南部河流以南地区,地铁、航空、地面交通全面发展,道路格局向四周拓展,尤其是向河流以南发展的趋势明显,联系市外的道路也明显增加。第2题读图可知,在商业中心附近地租较高,居住小区较少,沿河流分布也较少,大多沿交通线由商业区向北、东、南扩展。【答案】1.B 2.D【专题演练】下面是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据此回答1~4题。1.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是A.A国 B.B国 C.C国D.D国2.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国家是A.A国 B.B国 C.C国D.D国3.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A.A国 B B国 C.C国D.D国4.最近可能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有A.A国 B.B国 C.C国 D.D国读我国历年人口中心分布统计表,回答5—6题。5.我国人口重心迁移的最大转折点是A.1953年B.1964年C.1102年D.1393年6.8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重心主要分布在A.黄河流域 B.海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长江流域读“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示意图”。回答7—8题。7.2007年,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A.2倍 B.4倍 C.6倍 D.8倍8.该市近三十年人口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A.气候暖湿,环境优美 B.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C.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 D.优越政策促进了工业迅速发展读下图,回答9-10题9、影响四座城市兴起的最主要区位因素分别是A.城市①——航运 B.城市②——交通C.城市③——军事防御D.城市④——资源10、甲、乙、丙、丁分别是通过四个城市的铁路线。下列关于四条铁路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西南地区通向海洋的便捷通道B.乙——自东向西穿越了我国三大自然区C.丙——跨越雪域高原,沿途钾盐、地热、森林资源丰富D.丁——缓解了我国南北运输压力,活跃了交通网络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城市新规划方案确定天津城市性质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总体规划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把滨海新区作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读图及材料,回答11~13题。11.根据总体规划,至2020年,天津市人均公共绿地要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的作用是①净化空气 ②防风固沙 ③降低噪声 ④涵养水源 ⑤保持水土 ⑥美化环境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③④⑥12.天津中心城区的主要功能应该是A.科技教育区、高新技术产业区 B.普通住宅区、传统工业区C.金融贸易区、高级别墅区 D.行政文化区、商贸服务区13.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优势区位条件是①地理位置优势 ②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大 ③土地价格较高 ④国家政策支持 ⑤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好下图为“印度某城市东西剖面图”,显示了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读图回答14—16题。14.甲地区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原因是A.位于城市中心,往往为市政中心广场 B.距离城市中心近,不适应城市建设C.位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 D.位于郊县,只使用发展种植业15.乙地区高土地价格,低人口密度,应属于A.中心商务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16.丙地区是城市中A.最普遍的类型 B.生态环境最佳 C.交通条件最佳 D.工业点最密集下图为“某城区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17.该城区由Ⅰ到Ⅱ的发展过程中A.交通运输方式增多B.经济发展水平提升C.区域开放程度提高D.区域环境质量改善18.该城区工业A.产品联系紧密B.技术协作密切C.规模效应增强D.企业竞争激烈下图是某城市的等值线分布图,图中a>b>c 。据图分析回答19—20题。19.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等值线为气温分布图B.等值线弯曲主要是因为交通因素C.等值线为噪声分布图D.该城市分布在山区20.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乙处形成了高级住宅区。最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外缘,地价低B.位于城市外缘,环境质量好C.交通比较便利,市场需求旺D.地势较高,日照时间较21.根据下列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此时图示区域是星期三,则地球上的另一天是星期 ;该日,图示区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2)A、B都是 气候;该季节C地的气候特征是 ;A、B、C、D四地自然带中属于非地带性分布的有 。(3)分析E国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4)结合图乙,分析南美洲城市化的特点。(5)图甲中F所示海域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22.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左图是各类城市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右图是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左图中,a、b、c所表示的不同功能活动依次是 。(2)右图中,地租等值线并不呈现同心圆状,而是有明显的凹凸。试分析等值线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3)若要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最好选在 。(4)该城市的地域形态属何种类型?23. 下图为某近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1)各组团之间安排有农田和绿地,其主要优点是什么?(2)规划在B组团安排物流中心(图例 处),其优点是什么?(3)C、E两个组团均为新区,若在其中规划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园区,请任选一个区域对比分析其有利和不利的条件。(4)水厂2和3(图例水2、水3处)、污水处理厂2(图例污2处)均为新规划项目,其中哪些是不合理的?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1.A 2.D 3.B 4.C A国少年儿童比重高,人口增长快,就业压 力较大;B国青壮年男性人口比重大,一般是由人口迁入造成的}C 国青壮年男性人口比重小,一方面可能大量人口迁出,另一方面也 可能受战争影响;D国老年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严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5. D 从公元 2 年至 1393 年,人口重心迁移方向总体是向东南,曲折小,速度快。在 1393 年以后,总体方向是向西北,但曲折多,速度慢。6. C 根据建国后人口重心的分布位置,可以判断出人口重心主要分布在 114°E西侧、约 32.5 ° N 的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7、C 流动人口数等于总人口减去户籍人口数,从左图中得出2007年的总人口数为1500万,从右图中读出户籍人口数为200万,则流动人口数约为1300,除以户籍人口数则大约为6倍左右。8、D 该地区是由于优惠的政策导致经济的发展吸引着大量人口迁入。9. B ①为攀枝花,②为宝鸡,③为拉萨,④为九江。宝鸡是因为宝成线和陇海线的交线而形成。10. D 京九线缓解了我国南北方的交通运输压力,活跃了交通网络。11.D 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净化空气,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12.D 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中心城区地价最高,由于经济与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心城区是行政文化区及商贸服务区。13.A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优势区位条件是临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平坦,面积广大,政策的支持。14.C 甲地区由于位于该城市中心较远的地区,因此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导致地价很低。15. A 城市功能区中地价最高的为中心商务区,由于交通比较便利,流动人口较多。16.A 丙地区由于人口密度最大,因此应该为住宅区,住宅区是分布范围最广的功能区。17.B C 18。C D本题以某城开发区的发展变化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开发区内各工厂的联系特征,在由I到III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发生的变化。因交通方式只有公路和水运,所以前后没有变化。因同类工厂数量增多,所以对地区而言,同类产业规模效应增强,但由于要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市场竞争趋于激烈。19.B 读图可知,中心市区,等值线值最大,可以判断为城市等地租线,等值线在交通线处弯曲,主要是因为交通因素的影响,地租比周围地区高。20.B 城市的高级住宅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环境质量好的地区,如果乙处形成了高级住宅区,最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好。21.【答案】(1) 四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2)热带雨林 炎热干燥 BD(3)人口分布特点: 多集中分布在(国土)东南沿海地区(或巴西高原东南部);原因: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适宜居住;海上航运便利(或地势平坦,水源丰富)(4)城市人口比重(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5)秘鲁附近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或受秘鲁上升补偿流的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22.【解析】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功能区,而城市都具备的基本功能区有三个,即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城市用地选择哪一种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而城市用地地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交通通达性和距市中心距离。一般情况下,交通便利,通达度高的地方地租水平高,反之就低;城市内部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反之越低。由市中心向城市外围功能区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同时每一功能区在不同时期不同城市都具有不同特点,在进行分析时仍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相关知识,分析同心圆状的地租理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能力。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除了不同功能区本身支付地租的能力外,还与城市中不同地段的交通位置等因素有关。同时应对影响不同功能区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如仓储式超市应布置在交通便利、面积较大的地区。为此,图中的③处最宜建设仓储式超市。【答案】(1).商业、住宅、工业 (2).地租由市中心向周围递减,等值线在主要交通干线(道路、河流)向郊区凸,地租较高,其原因是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位置,干道两旁相对较高。(3).③ (4).集中式23.(1)分割各组团,避免过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2)邻近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道,(交通便利);分布在郊区,有宽阔的空间可利用。(3)C区:有利---交通便利;处当地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污染少。不利---相对E区空间较小。E区:有利---空间相对C区较大,处远郊,环境污染少。不利---交通(干道少)不够便利。(4)水厂3不合理。其上游有工业区分布,会造成水源污染。(或:污水厂2不合理。其分布在流经工业区的河流的上游,污水收集量小。)www.F图甲 南美洲气候类型和人口分布示意图图乙 南美洲城市化图13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