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宣城市第十二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第十节 祖国宝岛 台湾省时间 2010年5月 18日 地点 集体备课室3 主备人 汪银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分组合作法 参加人员 靳琼策、吴永远、张小兵、汪银平、孙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教材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本节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本节教材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的神圣领土”,主要介绍台湾的位置、范围,从地理学科角度说明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第二部分讲述“美丽富饶的宝岛”,主要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第三部分讲述“经济的发展”。学情分析 了解一个地区首先应该明确其位置,而明确位置前必须先清楚其范围。现在,许多学生都知道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都认识台湾岛的形状,但容易错误的认为台湾岛的范围就是整个台湾省的范围,因此在导入新课后,需要首先明确台湾的范围,然后再分析台湾的位置,以及尝试评价其位置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了解台湾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物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台湾经济发展变化,进而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可行性。最后利用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可分割,并引用胡锦涛主席的话表明中国对台立场。课前准备 预习新课,初步了解台湾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总体教学构思 新课导人: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画面配以台湾的一些著名的景观。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学生齐答:台湾省。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板书: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讲授新课〕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学生自学、填图、计算,教师巡回指导。提问,学生回答。(略)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承转: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岛西部与大陆福建省隔海相望,距离很近。活动:1.请大家量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距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量算,写出过程)。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材料 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提问、学生回答。(略)归纳、补充、讲述:通过刚才的量算大家知道高雄距厦门306 km。基隆离福州仅276 km。若在此两地之间修建海底隧道,乘特快列车仅需3至4小时即可到达,足见两地距离之近。而且种种史实资料和证据证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首先,从地缘关系上,台湾原本就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大约1万年前,相连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这从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可以得到证明,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且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其次,从血缘关系上看,台湾省的居民中,汉族约占97%,主要来自祖国大陆的广东、福建。即使是台湾的“土著”居民高山族人,他们的根也在大陆。据专家考证,台湾高山族是我国古代於越族(简称越人)的一支,他们的根在中国大陆浙江、绍兴一带。约在4000年前,绍兴一带的部分越人因某种变故,乘船渡海,迁入台湾繁衍生息,成为台湾最早居民。今天台湾高山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原始的宗教崇拜,与古越人极其相似,如二者都有断发纹身的习俗,都崇拜岛神,以鸟为图腾。高山族与越人先民在遗物方面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80年,台湾台东卑南乡发现的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和玉器,与百越族遗物非常相似。更令人惊讶的是,台湾大坌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印纹陶器,与河姆渡的印纹陶器仿佛是同一模子里出来的……这一切都说明: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与我们血脉相通。最后,从行政区划、文化渊源上来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的“王土”。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东吴国君孙权派大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元统一后,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琉球,台湾正式为中央政权所控制。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正式收复台湾。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清政府更加珍惜这块宝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式设置台湾省,但隔十年之后爆发了甲午战争,被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综上所述,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殷切地盼望台湾回家,祖国统一,都希望看到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祖国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我们相信那一天为期不远了。承转:刚才我们提到从明朝开始,列强就多次进犯台湾,他们主要是看重了台湾之“宝”。活动:请大家阅读P35课文“美丽富饶的宝岛”及图6.24,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读图方法。提问: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归纳讲述: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00 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台湾西部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台湾岛四面环海,还有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因此台湾又有了“东南盐都”的美称。从图上我们还可得知,台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承转: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板书:二、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承转: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提问,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P38材料。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提问,学生回答。(略)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活动: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1小题要求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学生画图,分析。教师指导,检查。提问2,台湾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学生回答,略。讲述:从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间,台湾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是波动小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升幅较大,目前是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达63.1%。比1965年上涨了将近20个百分点。这再一次说明60年代以后,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知识要点与检测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反馈练习〕1.填空(1)台湾省位于我国 ,隔 与我国 省相望,由 及 、 等许多小岛组成。(2)台湾地形以 为主,其中最高峰是 。(3)北回归线穿过台湾 部,还穿过我国的 、 和 三个省区。(4)台湾森林资源丰富,有“ ”的美誉, 是最著名的树种。2.选择(1)从台湾东部海域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台湾岛濒临的海域是( )A.南海、太平洋、东海、台湾海峡B.太平洋、东海、台湾海峡、南海C.太平洋、南海、台湾海峡、东海D.台湾海峡、南海、太平洋、东海(2)台湾有“海上粮仓”之称,盛产稻米,主要产自( )A.台湾东部 B.台湾西部C.台湾中部 D.台湾北部(3)台湾产业构成中( )A.第一产业最高 B.第二产业最高C.第一、第二产业为主 D.第二、第三产业为主3.判断(1)台湾盛产各种水果。2)台湾树种丰富是因为台湾从南向北分布有多种不同的气候类型。(3)台湾的出口商品中农矿产品占很大比例。4.在填充图上填出:(1)台湾附近海域、隔海相望的大陆省区、邻国。(2)台湾主要城市。答案:1.(1)东南沿海 台湾海峡 福建 台湾岛 澎湖列岛 钓鱼岛(2)山地 玉山(3)中南 广东 广西 云南(4)亚洲天然植物园 樟树2.(1)B (2)B (3)D3.(1)× (2)× (3)×4.略※板书设计第十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台湾省概况 位置 范围 面积 人口 人口密度台湾 我国东南沿海 台湾岛及附近小岛 3.6万km2 2200多万 611人/km2二、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三、台湾之“宝”——丰富的资源森林、矿产、水产、农产品丰富四、台湾的经济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活动与探究 试分析比较香港与台湾经济发展特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明确台湾范围。 承上启下。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分析问题,明确台湾位置。 认识台湾位置的重要性。 借助地图分析台湾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提取、加工、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物产与环境的关系,加深对台湾丰富物产的印象。 简要介绍台湾经济发展特色,为后面分析两岸关系做铺垫。 通过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可行性,说明两岸统一的必要性。 承上启下。 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 指出祖国尚未和平统一,现存台湾问题 明确国家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 巩固所学知识。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