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课时)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课时 河流地貌的发育
题组一:地貌与河流发育
(2010·广东汕头统考)下图为“30°N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米。据图完成1~2题。
1.M地貌的成因可能是(双选) ( AC )
A.海浪侵蚀 B.珊瑚淀积
C.岩层断裂 D.泥沙堆积
解析 M处为陡崖,既可能为断层发育处,也可由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
2.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表示河流,其中正确的是(双选) ( B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河流发育于山谷之中,①、④两处为山脊,不能形成河流。
题组二:河流地貌的形成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3~4题。
3.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双选) ( AD )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
C.溶蚀作用 D.堆积作用
解析 河流对河岸的作用主要是侵蚀和堆积作用。对凹岸是侵蚀作用,对凸岸是堆积作
用。选项A、D正确。
4.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双选) ( A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乙图中T岸侵蚀,P岸堆积。对应甲图中的剖面线①、③。
题组三:河流发育及其影响
5.(2010·江苏南通质检)右图为我国东部某地,该地区最大海拔高度
为268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在图中标出该地区的最高点。
(2)判断图示地区地形分布特点。
(3)简述图示地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4)根据图示相关信息,说明图中西部地区发展农业应采取的
主要措施。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及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第(1)题,结合河流的源头位
置可确定图中最高点。第(2)题,由河流流程分布及居民点、灌渠分布知东部为平原,西
部为丘陵。第(3)题,村落沿河分布与该区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第(4)题,自然环境条件
的差异决定了农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注意问题。
答案 (1)画图略。
(2)东部是平原,西部是丘陵。
(3)特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与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用
水方便。
(4)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立体农业;加强优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发展小水电,解决农
村生活能源问题;注意防治水土流失;治理酸性土壤。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10·淄博模拟)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区域,应是 (  )
A.冲积平原 B.河谷平原 C.流域 D.低地
2.形成该区域的作用,主要是 (  )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流水作用
3.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是 (  )
A.分水岭 B.山脊 C.刃脊 D.等高线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景观图的判读。该区域主要表示河流的河水范围,为河流流域;该
区域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流域的分界线为分水岭。
答案 1.C 2.D 3.A
(2010·南京调研一)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4~6题。
4.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层明显呈层状分布,它们最可能属于 (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5.有关该地河谷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 (  )
A.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C.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D.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6.图中城镇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 (  )
A.条带状,受地形的影响
B.团块状,受交通线延伸方向影响
C.条带状,受气候条件影响
D.团块状,受地质构造特点影响
解析 第4题,选项中四种岩石只有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第5题,通过图示可
以看出河谷两侧岩层一致,而河谷沉积物下的岩层与两侧岩块顶部岩层一致,说明河谷
所在地区早期因断裂下陷,后来由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第6题,受山地地形及河流
走向的影响,确定其城镇形态特点是条带状。
答案 4.B 5.C 6.A
7.(2008·广东地理)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 从图上看河流是曲流,河水对河岸的侵蚀不仅受河湾处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还会
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受上述两种力叠加影响的河岸,侵蚀较重。
答案 A
(2009·湖南师大附中联考)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瀑布。瀑布地带河流中断。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此外,冰川对岩石的刨蚀也可造成瀑布。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材料中说:“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造成这
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全球气候变暖
9.有利于图中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是 (  )
①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 ②断层构造带 ③河流径流季节变化 ④褶皱
起伏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瀑布是由于流水流经地区下游岩性较弱易受侵蚀造成,但随着流水下蚀及溯源侵
蚀瀑布最终会消失,瀑布易发生在落差大且易受侵蚀河段。
答案 8.C 9.A
(2010·南宁市高三期中考试)下图表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据此回答10~12题。
10.该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 (  )
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11.该河流的丰水期一般在 (  )
A.夏秋两季 B.春夏两季
C.秋冬两季 D.冬春两季
12.在b处向下钻探,发现由黏土、淤泥等物质组成的岩层,并含有大量芦苇化石,该地层
中的岩石最可能是 (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页岩 D.变质岩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河流位于中国的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在
夏秋季节,所以丰水期也主要为夏秋季节,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水在北半
球右偏,且该河段为曲流,因此,b处堆积作用强,而对岸侵蚀作用强。沉积岩中的页
岩组成颗粒较细,往往在河边形成,且含有古生物化石。
答案 10.B 11.A 12.C
(2009·枣庄质检)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②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该区域在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
D.从③至④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流域特点分析和读图能力。①处为断层处,不易建水电站,故A项
是错误的。②处为冲积扇,是河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B项是错误的。由于该区域基带
为落叶阔叶林,且有针叶林,应在中高纬度地区,而梅雨是在中纬度的长江流域,故C
项是错误的。D项,山上为针叶林,山下为阔叶林,是由于热量变化引起的垂直地域分
异,故选D。
答案 D
14.在图中⑤河段,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的图形是 (  )
解析 ⑤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河面广阔,河床呈槽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右岸)
侵蚀较北岸强烈,河床较深。C项为“U”型谷,属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 D
(2009·厦门质检)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5~16题。
15.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干流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解析 第15题,图中四个居民点均位于沿河地带,都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河
谷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易受水患影响,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
较小。第16题,图中最易发展成城镇的点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地;M点与⑤地之
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故B选项不正确;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的干流从西南向东北
流,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
答案 15.A 16.D
二、综合题(共36分)
17.(2010·浙江五校联考一)模拟实验法是探究地理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关于“内力
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探究学习过程,请你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相关实验项目。
(18分)
实验过程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
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 cm×30 cm的竹片2片(也可以用木片、三合板替代)。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
“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相似。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出对应的地质构造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地震都属于      作用。
②背斜容易形成山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球是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规律探究性实验题。在解答问题时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第一,内
力作用是促进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的主要能量;第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类型及
形成机制;第三,明确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5)
(6)内力 顶部因张力作用,岩石比较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山谷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的断层处)
18.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简图”,图中的比例尺是1∶2 000 00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图中可能会形成冲积扇平原的地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请根据图中等高线与等潜水位线的特征,分别说明甲、乙两处的河流特征。
(3)判断图中A区地形,并说明其在防洪方面的作用。
解析 河流堆积地貌一般是在河流的出山口和河流的入海口,图中四点中,②地位于河
流的出山口,易形成冲积扇平原,③④位于河流的凹岸,河流的侵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
甲、乙两地由于所处地形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存在较大差异。A为湖泊,对河流径流
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答案 (1)B
(2)甲:位于平原上,水流平缓,是地上河,无支流汇入;乙:位于山谷中,水流急,支
流多,水量大。
(3)湖泊或洼地。作用:分洪、蓄洪。 
w.w.w.k.s.5.u.c.o.m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