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杠杆的科学执教者年级六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学习准备给每组学生准备: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给全班学生准备: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给教师准备:课件。课时1导 学 过 程环节二度预习检测思考:“我可以用一根撬棍翘起一个地球。”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导入感知(一)、设疑引入1.如果遇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做法。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认识杠杆1.引出概念:(从学生的描述中引出)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让学生认识撬棍和杠杆。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1)出示撬棍(课件展示撬棍的使用过程)。(2)师生归纳: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学生观察,寻找,汇报。3.认识变形杠杆: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思考: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杠杆的三个点。展示交流、解疑4.辨别: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它们是杠杆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辨别。5.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工具也属于杠杆?学生交流,设计意图:从撬棍形式的杠杆到生活中变形、组合后的杠杆,有助于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应用。课堂测试(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认识杠杆尺:出示杠杆尺,问:它是杠杆吗?找一找支点,观察一下,它还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描述。2.调试杠杆尺: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码。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试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学生尝试。分组讨论交流。3.分组实验。学生实验,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用力的一端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下来。4.统计数据,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5.分析数据,得出规律。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数据,交流结果,得出规律。(1)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2)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3)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杠杆。6.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设计意图: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现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总结升华(四)、拓展延伸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课件,讨论:用短的这根能撬动吗?为什么?要求:使用今天得到的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为题。设计意图: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