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6.4《城市化》教案(旧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6.4《城市化》教案(旧人教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6·4城市化
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2.了解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3.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特点和原因。
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特点和原因。
难点: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法:列表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
板书:
一.含义
1.概念:(1)农村   城市(2)农村 城市
2.意义: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2)城市化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3.标志:(1)城市人口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进程
阶段 水平 速度 表现
18世纪中期(1750年)前 很低(1—2%) 缓慢
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 居中(1900:13.3%) 加速 小城镇发展迅速,大城市发展缓慢。
20世纪后(尤其是二战后) 很高(1990:41%) 迅猛 大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缓慢。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小城镇;②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③开始出现特大城市;④开始出现城市群和城市带;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三.差异
内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18世纪中期)①—⑤ 晚(二战后)
速度 慢 快①②③
水平 高(70%)①② 低(33%)①②
阶段 后期(逆城市化)①②③ 前期(城市化)
评价 较合理①② 不合理(畸形城市化)①②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以煤矿、石油、铁矿为基础建立了哪些矿业城市?各举两例说明。
(2)城市的三沿线分布是指城市分布的哪三种类型?
(3)作为政治中心而新建的外国首都主要有哪几个?
(4)靠军事原因建立起来的军事城市主要有哪一个?
(5)靠宗教原因建立起来的宗教城市主要有哪几个?
2.导入新课:
前两堂我们主要学习了城市区位因素知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城市化知识。城市化知识包括6·4和6·5两节课文,这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6·4节(城市化)。
二.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含义:(1)概念(2)意义(3)标志
2.进程:(1)水平(2)速度(3)表现
3.差异:(1)发达国家(2)发展中国家
四.教师精讲
1.含义
(1)概念:
城市化的概念体现了城市的两个发展过程。①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体现了城市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②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体现了城市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两种城市化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
(2)意义:
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城市化水平既可以体现社会发展水平又可以体现经济发展水平。①原因: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经济发展水平是因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即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某区域的经济发展又可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社会发展水平是因为城市化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居民之间在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逐渐趋向同化。②表现:城市化水平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高;城市化水平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就低。
(3)标志:
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有主要三方面,即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前两个标志与城市人口有关,第三个标志与城市用地有关。而且,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用地规模则可以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2.进程
(1)18世纪中期(1750年)前:由于世界经济水平非常落后,因此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化速度非常缓慢,这主要表现在从城市起源到1750年之前,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中,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发展到1—2%,几乎等于没有发展。
(2)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由于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世界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城市化速度开始加速,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这个事实。①数据: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数量增加了70%,而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了340%,即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左右;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第一阶段的1—2%增加到13.3%。②表现:小城镇发展迅速,大城市发展缓慢,开始出现少数大城市,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印度加尔格达、我国上海等。
(3)20世纪后(尤其是二战后):世界城市化的水平、速度、规模、范围均达到空前程度,因此城市化水平很高,城市化速度非常迅猛,我们也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这个事实。①数据:读图6·17,对城市人口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量都在增加,这说明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在迅速增加;对农村人口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在增加,发达国家的数量却在减少,这说明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比发展中国家高。从总体上而言,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到1990年上升到了41%。②表现:大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缓慢。大城市发展远远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开始出现特大城市,包括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和10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美国纽约、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日本东京、我国上海等);开始出现城市群和城市带,如美国三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德国鲁尔区、我国长江沿岸等;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读图6·18,通过对比三幅小图可以看出,上海市的用地规模在迅速扩大。
3.差异
(1)起步
发达国家早。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于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相对较早,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以英国为例,课文中列举了三个世界之最和两个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即:①工业化最早;②城市化最早;③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最早(1851年);④1800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20%;⑤19世纪末期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5%。
发展中国家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于二战后,比发达国家要晚得多。二战前,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经济水平非常落后,因此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化速度很慢;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独立,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因此城市化也相应开始起步。
(2)速度
①比较: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借鉴了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化经验。
②表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高达4.68%(1950—1960年),这种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的最高速度;197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发达国家;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有60%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3)水平
发达国家高。①原因:工业革命尤其是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大量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②表现:读图6·19,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六个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在1990年均超过了75%,有的甚至达到90%;看课文,发达国家在1925年前后城市化达到高潮,到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平均达到70%左右。
发展中国家低。①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虽然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因此城市化水平还很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②表现: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平均只有33%;我国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更低,仅30%左右,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
(4)阶段
发达国家后期阶段(逆城市化)。①出现: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时间长、水平高,目前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发展的典型特点是出现逆城市化,如英国、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北欧各国先后发生了逆城市化现象。②表现:大量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农村人口数量增加。③原因:长期的城市化使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出现一系列城市化问题,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人们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便向环境较优越的小城镇和农村迁移。
发展中国家前期阶段(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水平低,目前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前期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仍然表现为正常的城市化,即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大量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这与发达国家后期阶段的逆城市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评价
发达国家好。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合理,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②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程度相协调。
发展中国家差。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并不合理,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畸形城市化,畸形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有两方面。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并不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而相应产生的,而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不良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说其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②少数发展中国家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程度不相协调。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发展过快,中小城市发展十分缓慢,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城市,如: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集中了全国16.8%的人口,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集中了全国30%的人口。综合两方面原因,因此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畸形的、不合理的。
五.巩固训练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城市化的含义、进程和地区差异,从而懂得了城市化的三方面知识,即: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世界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均在不断而迅速地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21世纪教育网
www.
地区转变
人口迁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