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名山、溶洞、园林、石窟所在位置。2.运用资料,描述我国著名旅游景区(名山、溶洞、园林、石窟)的景观特点。3.针对某个具体的景观特点,从地理角度说明景观特点的形成原因。4.结合实例,简述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不同方法、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中国的名山、溶洞、园林、石窟信息,整理分析、总结归纳这些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培养学生收集材料、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例了解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溶洞、园林、石窟以及世界遗产的景观特点,感受中国的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2.通过中国名景的欣赏,培养学生感知发现美、鉴赏理解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从热爱大自然升华到探究自然美的境界。3.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的学习,增加学生爱护旅游设施,保护旅游环境的意识。二、教学提纲(一)中国的名山五岳:东岳泰山(地质成因、景观特色)佛教名山:峨眉山(地质成因、景观特色)道教名山:武当山:道教第一名山其他名山:庐山(地质成因、景观特色)(二)中国的溶洞概念形态特征分布地区典型代表:广西桂林:芦笛岩、七星岩、冠岩(三)中国的园林北方园林:艺术风格 典型代表南方园林:艺术风格 典型代表(四)中国的石窟艺术特征:一种佛教寺院建筑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景设置导入新课。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收集一些中国著名旅游胜地的图片,如旅游景点门票,旅游景区的地图与照片,或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与介绍等。引入:请同学们展示所收集到的景观图片,说说你知道这些景观图片所示地区的一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承转:大家想知道的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名景欣赏。“中国的名山”这一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教材所讲的旅游名山的位置,结合实例能说出某一名山的形成原因、景观特征。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学生看教材P30面正文,并阅读中国部分旅游名山分布图。让学生明白我国是个山区面积广大、山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名山因其本身的自然美、生态美和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往往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教法指导: 1.鉴于学生已经在第二章学习了旅游资源的概念,对旅游资源分类有所认识,在讲中国的名山时,教师应该向学生指出,教材将我国的名山分为三山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和其他名山等几类,是依据地理学的分类标准并作了简单化处理后的分类。2.东岳泰山、峨眉山、武当山、庐山等内容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文字插图,选择有关这些景区的景观照片、影像资料,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看书、读图,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归纳,将这些名山的地质成因、景观特征一一弄清。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边分析讨论边完成下表:名 称 类 别 地质成因 景观特色泰 山 五 岳峨眉山 佛教名山武当山 道教名山庐 山 其他名山3.教材中关于泰山主要名胜、乐山大佛、五台山、青城山、神农架、鼎湖山的阅读材料,是对教材正文的解释、延伸及案例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者的思想,这些内容只是起解释和丰富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的理解作用,不属考核学生的内容要求。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自学,不必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面面俱到地对这些内容深入进行细致的讲解说明。4.对中国名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应结合教材P36中的活动来完成。活动第1题要求在图上标注出教材中讲述的名山的位置和主峰的海拔。名山 泰山 峨眉山 五台山 青城山 庐山 神农架 鼎湖山 武当山位置主峰活动第2、3题是对中国名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调查不同游客群体对我国名山的看法,根据名山特色和旅客认同情况,写出进一步开发设想,可作为两个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展开: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总结――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调查目的:了解不同游客对我国名山的看法。调查对象:学校附近外出旅游的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调查步骤:(1)组织调查小组,一般以3-5人为宜,同时进行明确分工,比如谁为询问人,谁担任记录等。(2)设计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的数量、结构(年龄段、性别、职业、国别等),设计调查问卷时,对某一名山的开发条件可制定问卷表格。(3)被调查对象的类型,分析不同游客群体对我国名山的看法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4)分小组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5)组织全班同学汇报交流。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