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一课时)一、基本说明1模块:初中地理2年级:八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上册第二章第二节5学时数: 45分钟(多媒体教室授课)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②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③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己冬、夏外出旅游的生活体验,结合上学期所学影响气温的因素知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②充分利用乡村学生的生活经历贯穿教学整个过程,运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培养学生懂得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及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生产、生活不同的重要意义;③通过老师的指导与示范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掌握判读分析1(7)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和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懂得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2、内容分析:教材地位:本节气候知识是第二章关键性的地理知识,是学习后面各章节,特别是下学期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之一。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区域特征,不仅要掌握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还应该理解气候在形成地理环境及区域特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而气温是气候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它是“气候”一节中的关键性知识。教学重点:①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地区差异;②我国不同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教学难点:①1(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分析判读;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③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之原因;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3、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是一群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孩子,他们直接接触大自然,了解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些实际情况,并通过老师一年的培养教育,他们对地理学科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地理问题与读懂并据图分析的能力,但他们的劣势就是与城市学生比,知识面较窄。地理理论基础较差,而且他们之间水平差异也明显,对地理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设计思路: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很多。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多媒体和收集到的各种气温资料及教学用挂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诱思探究法,老师诱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由学生得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结论和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气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明了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最后,通过检测,检查、巩固教学成果。本节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诱导,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营造新课导入氛围3’ 激情:1.同学们,你们想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吗?你们外出旅游过吗?我们伟大祖国的旅游区在同一季节自然景观一样吗?为什么呀?2.多媒体显示四副图片和四个地点并连线:A、图片:①滑雪运动;②春耕生产;③冰糖葫芦;④雪山图 B、地点:①北京;②哈尔滨;③拉萨;④海口。设疑:同学们回答老师的提问与连线题是否正确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就知道了。 a、激情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b、自由讨论,然后完成老师的激情提问1;c、凭生活阅历完成激情2.连线题;(自由发表意见,判断同学连线是否正确。在此,老师暂不宣布正确答案) 依据学生心理设计激情与设疑环节,营造新课导入氛围1是为了了解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2是为了考查学生依据生活经历判断地理现象的能力;3是为了在这一节课里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学习状态。即为讲授新课知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温度带的划分及气温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埋下伏笔。讲授新课: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6’ 1. 出示挂图:《中国政区图》,教师边指图边带领学生从北到南旅游(漠河---广州),然后提问:①.在冬季,旅游过程中同学们看到的景观有什么变化?②游客穿的衣服有何变化?2. 在诱导学生讨论与辩论的基础上,老师肯定、纠正、补充。3. 同学们,从旅游的生活经历可知: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有差异,那到底有多大呢?请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多媒体显示),看图思考:①.南北大约相差多少度?②图中的0℃等温线大致与哪列山脉和哪条河相一致?(在学生回答此问题时,老师诱导学生明了淮河是我国冬季最北的一条不结冰的河流)4. 学生归纳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后,老师肯定、表扬,纠正用词等,然后通过多媒体显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5. 教师投影: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越往南气温越高,反之,越低。6. 老师带领学生齐声朗读一遍,加深学生印象。 a.学生依旅游经历开展探究活动(自由讨论与分组辩论)并结合老师的意见初步归纳冬季分布特点。b.学生依1月平均气温图,在老师的诱导下,围绕老师的提问开展探究活动,然后结合旅游经历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越往南气温越高,反之,越低。 1.通过旅游活动来总结冬季气温分布特点,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灵感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地理事物的变化,有利于消化地理理论知识。2.培养学生开展独立探究活动和集体探究活动的意识,突出学生思考问题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3.老师带领学生朗读,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新授:2.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7’ 过渡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那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呢?多媒体投影: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漠河53°29′N 13°4′ 7时30分北京39°54′N 26°40′9时12分广州23°8′N 43°25′10时43分提问:①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②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③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探究、老师点拔后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多媒体投影)老师补充:冬季风对南北气温影响也大。 a.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男、女两组开展探究竞赛活动,逐一完成老师的三个提问。b.在探究出三个问题后,在老师诱导下,由男生和女生分别归纳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由分组探究改为男女探究竞赛,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减轻学生学习疲劳,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观察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旧知的巩固程度。这样,即再一次复习了地球的运动知识,又解决了本节课的新知难点。 新授:3.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13’ 过渡导入:刚才,我们弄清楚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知道了气温的差异造就了大自然的景色五彩缤纷。于是,春季放假期间,吸引了很多的朋友北上哈尔滨,南下海南岛旅游。那么,夏季呢?情况会如何?多媒体投影:1.大家在假期看过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吗?在夏季,全国气温相差大不大啊?有什么特殊的地区吗?2.“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附两个问题)问题一:我国7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南北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相差大不大?问题二: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这说明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老师诱导学生得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投影)多媒体投影;同学们,为什么在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提示:按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方法来分析)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由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与地势有关。) a.学生依据老师提问谈夏季生活感受。初步归纳夏季气温分布特点。b.根据老师的提问读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①分组探究并结合生活感受归纳7月气温分布特点;②在老师的点拔下分析出夏季气温最低点:青藏高原;③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④分组进行课堂活动:A组(男生)结合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开展讨论,B组(女生)结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开展讨论。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c.阅读P32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了解基本地理知识。 1.在前面观察和考查学生探寻归纳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考查学生学习能力。2.突破本内容的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进一步开发学生潜能。3.讲完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后,根据课文要求,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堂活动。这样,进一步使学生吃透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使学生牢固掌握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4.指导学生运用分析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成因方法来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分析能力。4.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8’ 过渡导入;前面,我们知道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多媒体投影;“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老师指导观察图:1.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五个温度带?2.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老师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含哪些地方呢?(提示:看课文P33图2.15)师生共同小结;1.划分依据:活动积温的多少。2.温 度 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高原气候区。课堂活动:共同探讨P34活动2. a.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看课文P33图2.15,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活动积温的多少。b.看课文和投影的温度带图思考老师的提问。c.分8组(每组4-5人,共有学生33人)开展课堂探究活动:(课文P34页)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谈。 1.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及课文图与投影图,培养学生提炼文章内容精华与提高语言概括能力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谈温度带,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牢固掌握与消化地理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总结3’ 投影:在此重现板书设计:第二节气 候多样 季风显著(一)一、我国南北气温差异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⑴特点:南北差异很大(约50℃)⑵成因:①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 ②南北受冬季风影响大小不同。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⑴特点:南北温差不大(约12℃)⑵成因: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昼时间较长,接受光热不比南方少多少。3.温度带⑴划分依据:活动积温的多少。⑵温 度 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教师: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回顾本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点(以上板书内容) 学生随老师的多媒体投影一起回答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 通过板书重现,既回顾了本课堂知识,又学会了总结课文内容,同时,通过学生再回忆一遍,能加深学生印象。 检测与强调5′ 1. 课堂检测练习:见多媒体投影(激情环节的连线题及有关老师自命题)2. 回家检测练习:⑴基础训练内容⑵地理填充图内容3.强调:就检测情况来强调易出错的知识。 分男女两组进行比赛来完成检测练习。(基本分100分,每队答对一题计5分,分数多者为冠军)比赛完后,在总结的基础上予以鼓励。 1. 通过检测练习与强调环节来考查学习效果和巩固新知。2. 首尾呼应的练习,消除学生错误知识,理清学生思维。四、教学反思1、这节课可说是上得非常活跃。因为事先要求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和家长了解了一些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情况,并在老师的诱导下,很多的学生能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开展地理探究活动,能够独自归纳知识点。比如;在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上,同学们几乎都能联系实际得出结论。在检测环节,效果也比较好。但在冬夏气温分布的成因分析上,个别还有点困难。2、本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整体纪律很好,但在讨论环节开始有点松,不过,通过老师及时调整,学习秩序回到了正轨。3、本堂课表面看知识点少,但点点都很重要,每个知识点花去了很多时间,这样,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今后,在本节的教学上还要继续与同仁探讨,研究更适合农郊孩子学习的教学方法。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