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设计模板课 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课 时1课时年 级四年级单 位授课教师授课时间40分钟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都已经有了许多直观的感受,获得了许多关于声音的知识和经验。小学生虽然声音现象很熟悉,但是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也不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了解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材分析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教 法教法上采用“探究——研讨”法,教给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学 法学生采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集体研讨”等方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具学具钢尺、橡皮筋、鼓,实验记录表一、温故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听听声音,怎样才能知道大家掌握的好不好?谁来试一试?师:通过复习检查,可知我们上节课学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不想继续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既检查了前一课的知识,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导新示标?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2、探究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探索新知?1、使物体发出声音?(1)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三种物体:直尺、橡皮筋。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2)学生分组活动,要求轻轻用力分别使三种物品发出声音,并观察它们发声时有什么现象。?(3)交流:你们是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使物体不发出声音?(1)教师:刚才,我们轻轻用力,直尺、橡皮筋就发出了声音,那么,你们能不能做到在直尺、橡皮筋上用力,可是它们就是不发出声音??(2)学生小组活动?(3)交流:哪个小组做到了在直尺、橡皮筋上用力,可是它们就是不发出声音??我们用力了,可是物体并没有发出声音,这会为什么呢??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发声使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4)小结,并相机揭示“振动”这一科学概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引发探究欲望,并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思考,发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3、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1)学生自主体验发声物体是否都在振动。?(2)用小鼓来体验。?A、教师出示小鼓,击打小鼓,提问:小鼓发出了声音,它现在是不是在振动呢?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小鼓是不是在振动??B、分组实验,并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C、交流:小鼓发声时在振动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3)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4、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体验和用击打过的小鼓轻轻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物体发声时是振动的,停止振动,就不能发出声音。从而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科组长进行小结。五、拓展应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我们感觉振动非常明显的地方,猜猜它在哪儿??六、结束语:?平时我们听到过很多美妙动人的声音,有关声音,你还想了解什么?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探究声音的变化。板书设计板书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产生声音物体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检验学生旧识,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本课的教学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探究兴趣比较浓厚,在观察、比较、和思考中建构、振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科学概念。?不足之处:?1、学生的实验活动还需进行有机整合,避免重复活动。?2、教学语言还需再精炼。?3、个别教学环节还需在细密的思考。?4、教师的教学机智需加强,要逐步做到在学生的各种情况下做出相应的评价与引导。??5、教师在学生实验活动中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之中,了解每一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