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总复习地理一轮复习(同步教学教案)第1部分 基础和自然第4章 地球上的水(中图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年高考总复习地理一轮复习(同步教学教案)第1部分 基础和自然第4章 地球上的水(中图版)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讲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
②学会运用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堂小实验,让学生从实际感受中去理解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21世纪教育网
②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形成学生的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地球风带、世界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奠定了基础,但掌握程度差距较大。可以借用冷暖气团的成因,来理解寒暖流。
【教学重点】
1.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课时安排】
1学时—1.5学时
【教学策略】
1. 教学设计理念:21世纪教育网
构建主义理论与诱思探究理论都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最终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思考的乐园,教师至始致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知识的梳理者凝问的解惑。
2. 教学思路:以此为依据,设计思路如下:
通过:A. 课前预习,B. 小组竞赛,C. 当堂练习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后,教师总结指导学生归纳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3. 教法的运用与学法指导
运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学法指导。
4.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这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的。
【教法分析】
1. 依据新课标的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内涵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故而本课将采用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
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
②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 课前准备
①教师:制作好《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多媒体课件并准备好实验小器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②学生:每人分发一张参考资料(内含图1《全球风带模式图和洋流分布空白模式图》、图2《世界地理空白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及教学实施】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小实验。下面请大家认真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取出盛着水的玻璃器皿,水面放一块塑料泡沫,代表表层一定区域内的水体。要求学生探讨: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这一区域内的水体运动呢?
学生1:吹气使塑料泡沫运动
学生2:用勺子把水槽一端的水轻轻舀掉
……
[教师调控]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根据第一位同学所说的,泡沫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那么,根据第二位同学所说的情况导致泡沫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做实验证明学生的这两种猜想]
<教师归纳提升>在海洋当中也存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我们把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又称海流。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在海洋中会同样出现不同成因的表层海水的运动,即不同的原因形成的洋流。对应这个实验的探究结果,分别命名为:风海流、补偿流21世纪教育网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法。
预期目标:创设实验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理解风海流、补偿流形成的原因,并为自己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的成因做好铺垫。
承转过渡:在实际当中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六个风带,那么,在这六个风带的作用下形成的洋流流动方向你能画出来吗?
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1. 洋流的形成
[动手、讨论、探究]:通过做图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成因,为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做好铺垫。
[学生活动]:读 “全球风带模式图”,认真下列各题的要求。
①在全球风带模式图中,填写六个风带的名称。
②在右图上画出在六个风带的作用下形成的风海流的流向。
[学生上讲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在海水的运动当中除了受风力作用以外还受什么力?(地转偏向力)在海水的运动中如果受到大陆阻挡,海水运动会发生什么现象?(转向)在世界洋流的模式图中,圈内代表海洋,圈外代表陆地,那么你能不能根据对补偿流的理解和洋流流动时在陆地的阻挡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把世界洋流模式图补充完整?
[学生上讲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说明原因]
[本部分内容总结] 结合课件让学生说出世界洋流模式形成的原因。
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传统教学法
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重点突破:首先让学生结合实验,自学洋流的形成,并对比“全球风带模式图”自行画出洋流模式图。当学生完成这项工作后(插图1),学生就已经能够深刻的理解并会分析洋流的成因了。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21世纪教育网
预期目标: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下一个层次“洋流的分布规律”。
承转过渡:刚才大家所画的世界洋流模式图是在理想的状态下考虑的,那么如果给你一幅真实的世界地图你会画吗?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该海域的洋流研究,探究实际当中的洋流分布规律。
2.洋流的分布规律21世纪教育网
[动手、讨论、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参照下图,完成下列步骤:
活动步骤 实施方法及预期目标
标出该大洋洋流运行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其流动方向规律
给不同性质的洋流上色(阅读课本弄清洋流按不同性质的分类方法,即暖流和寒流的定义 以太平洋为例,引导学生给该大洋东西岸的洋流上色,寒流上“蓝色调”,暖流上“红色调”,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类比其他几个大洋,观察得出其寒暖流分布规律
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反馈讨论结果,并综合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教师作为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
教学手段: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对比教学法
难点突破:结合课本第57页读图思考,分组活动讨论完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设计意图:洋流的分布规律非常抽象,结合活动及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逐渐从感性认识过渡到对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点评总结】 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作适当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结合课件引领学生回顾总结本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承转过渡: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洋流呢?这主要是因为洋流对地理环境有深远的影响。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实施过程:通过四个案例,完成本部分的教学内容。
案例一:给出学生一幅亚洲地图,让学生理解俄罗斯境内有两个世界著名的港口:一是北冰洋流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虽然位于北极圈以内(约68°N)却终年不冻,并且空气比较湿润;而在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虽然位于43°N附近 ,却有长达半年的结冰期,并且空气比较干燥。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让学生对“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案例二:让学生读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图,通过分析四大渔场的分布规律,让学生对“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案例三:南极大陆被认为是一块洁净的大陆,但是在南极大陆附近的海域中,科学家对死亡的企鹅进行解剖,发现了DDT农药成分。通过对这则案例的阅读和引导,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案例四:通过分析哥伦布两次横跨大西洋时间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洋流对航海也有影响。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美洲西印度群岛,共花37天的时间;1493年,他第二次到美洲西印度群岛,却只花了20天时间。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图表导学法、思维引导法
预期目标: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洋流是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形成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讲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标解读】
1. 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 课标分解:①什么是水资源?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什么?②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④水资源数量、质量如何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⑤如何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该节教材以水资源作为案例来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教材首先介绍了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介绍的重点着重在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接着,教材阐述了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紧扣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并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的不同。在活动中安排了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作为案例探究让学生现代科技的进步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发生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并以咸海面积的缩小的原因分析及其产生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作为案例。最后提出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②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③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④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③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②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点】
认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难点】
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21世纪教育网
多媒体
【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有液态水的存在。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水资源呢?请同学阅读书本上的第一部分内容,然后谈谈你对水资源的理解。[21世纪教育网
学生回答: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问:这些淡水资源是不是全部能为人类所利用呢?
答:目前人类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教师总结:可见,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比较有限,加上这些淡水资源并不能全部为人类所开发利用,所以,“水的星球”实际上严重缺水。那么这些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如何判断一个地方水资源的丰歉程度?请同学接着看第一部分的内容,稍后进行抢答。
判断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和蒸发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二、读《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抢答:
(1)从大洲看,哪个大洲最多?哪个大洲次之?最少的是哪个大洲?
答: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2)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是怎样排序的?
答: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问:为什么非洲的降水量比南美洲多,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却比南美洲少呢?
答:虽然非洲的降水量多,但非洲的蒸发量却比南美洲要大的多。
导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的公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一 多年平均蒸发量。
三、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抢答
(1)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
答: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2)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
答: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3)导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答:受季风、地形条件的影响。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发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 多年平均降水量 ― 多年平均蒸发量
(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 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
B. 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 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承转:由于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因此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它的数量跟质量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由此可见,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
问: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表现哪些方面呢?
答: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问: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答:1. 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同时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2. 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同时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
在不同的时代,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请同学阅读教材图“水资源利用的进步”回答:
(1)2000多年前,罗马人用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靠近哪里发展?
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沿河湖地区分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870年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体发展农业生产,生产规模有什么变化?农业生产分布向哪里发展?
答:采用地表水,生产规模变大;农业生产开始向有丰富地下水的地区分布。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水淡化技术发展使人类生产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哪里?
答:水资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区。
(4)从这个变化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教师总结: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水污染”事件。课前曾布置同学去搜索相关的资料,接下来我们请部分小组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分析水资源问题及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
(学生上台进行资料交流)
教师总结:可见科技进步、工业发展的同时,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收获,但是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过度利用和污染等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承转: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
第三部分 合理利用水资源
探究一、解析以色列水资源利用的成功之处
1. 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应发展农业吗?
答:不适合,只有小部分是地中海气候,其余多数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干旱少雨,不适合于发展农业。
2. 以色列如何将水资源由少变多?
答:1. 开源:海水淡化;2. 节流:采用喷灌与滴灌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等。
3. 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对中国西北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采用喷灌与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探究二、解析咸海的忧虑
咸海忧虑什么?
答:咸海的面积不断减少。
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
答: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主要是人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类无节制的地灌溉,特别是从咸海的两大入湖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中提水,导致咸海水量大减,湖面面积不断缩小。
产生怎样的后果?
答:使该地区大量动物灭绝,位于咸海湖滨的城镇出现饮水短缺问题,传统渔业衰落等问题。
探究三、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原因:
1.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2. 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3. 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4. 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解决措施:
1. 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2.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
3.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
探究四、调查身边水资源状况(题目由各小组讨论自行确定)
本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类容易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只是水资源的一部分,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缺水,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科技进步又能对水资源的利用上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修建水库、海水淡化等,然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因此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途径主要是开源、节流。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来采取开源节流等相应措施,才能令水资源“以少变多”,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 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狭义:主要是指陆地淡水资源。
2. 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标志:多年平均径流量
3. 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1)大洲:最多亚洲,其次南美洲;最少大洋洲
(2)国家:最多巴西,其次俄罗斯,我国居第六21世纪教育网
(3)我国水资源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空间)
夏秋多,冬春少;(时间)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 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3. 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1)在科学技术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发展。
(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展不一定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 开源;
2. 节流。
【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方式的转变。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又以“抢答、分析、讨论等”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激活”地理教学,切实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在分析水资源案例的过程中分析方法的掌握,作业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份身边水资源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21世纪教育网
(1)参考教材“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用它说明水循环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运用自己绘制的水循环示意简图说明水循环促进了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2. 过程与方法:
(1)形象思维:观察教材提供的“水循环示意图”,探索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归纳创造: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以知识框图的形式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
(3)原理应用:用绘制的水循环示意简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1世纪教育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2)形成“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
1. 关于水圈的知识。
2. 关于太阳辐射是水循环的动力。
3. 关于大气运动的知识。
4. 关于部分水体的生活体验。
【教学重点】
1.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因为水循环是全章教材的基本理论,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因而是重点学习的内容。
“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目的是为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21世纪教育网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紧紧围绕一幅“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进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而对生态、气候、地貌等全球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 “水圈的构成”图,了解水体的构成: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21世纪教育网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这就是河流与湖泊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湖泊对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库会起削减洪峰的作用(案例:洞庭湖对长江水的调蓄作用)。
[学生讨论](略)
[教师补充]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来源,所以,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出现的季节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为不同的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并非都在夏季(如地中海式气候,雨季在冬季)。在内陆地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所以,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直接的相关性,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但是应该注意: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因此,在冬季,我国大多数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
[问题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是为什么没有用完呢?(因为地球上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是自然环境中主要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之一。
1. 阅读教材图《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3)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环节?21世纪教育网
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归纳主要环节: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水——地表、地下径流汇入大海。
2. 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附:练习巩固
3. 活动探究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
活动参考答案
(1)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原因主要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政府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 水循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但要明确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 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等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
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问题探究】
1. 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21世纪教育网
2. 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 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 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板书设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 水体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 水体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 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 水循环的意义
3.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