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1 第五章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版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1 第五章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章 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目标定位】
最新考纲 目标在线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4. 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5.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布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纲知识梳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变化 海陆分布 中纬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要点名师讲解】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注意: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另一重要表现。其表现如下:
【例题】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I、Ⅱ、Ⅲ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2.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答案】: D A
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反应时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例题】
图4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回答3~5
3.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 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 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1月份M地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
4.M一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另一侧高,原因最有可能是
A. M侧是阳坡,热量条件好 B. M侧是阴坡,热量相对较低
C. M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 D. M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
5.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海陆分布 D.降水
【答案】C D A
三、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 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 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 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 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如下:
A、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雪线与降水
【例题】右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A.5 B.25 C.45 D.55
7.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答案】: B C
【感悟高考真题】
(2010·江苏高考)
图11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l9~20题。
19.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
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20.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解析】第19题,该题首先要根据垂直带谱确定区域,在中国垂直带谱如此繁多,且基带为常绿阔叶林的只能是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只要确定了这一点,问题迎刃而解。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是:纬度、坡度、坡向和降水量,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是阳坡但是迎风坡,所以南坡雪线反而低。垂直自然带的个数取决于纬度和相对高度。基带决定了该山脉的大致地理位置。
第20题:从上题可知该区域位于西南地区,但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是东南季风,而不是西南季风。
【答案】19.AC 20.AD
(2009·北京高考)图3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3,回答第4、5。
4.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5.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读图、析图、迁移判断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关联考点:差异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山地降水量的垂直变化影响因素有:气温、海拔、坡向等。图中四山的变化曲线各异:变率最大的是4山脉
(5)提取关键信息:“我国”“山麓景观”“图中各山脉的平均降水量”。山脉的平均降水量在200左右,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故基带可能为温带荒漠带。
【答案】C B
(2009·重庆高考)
读图2,回答
 4.乙气候类型区的地带性土壤是
A.棕壤  B.黑土  C.黄壤  D.红壤
【解析】通过读图提取有效信息,可以判断,乙地气候为北半球温带草原性气候,其典型代表性土壤为棕壤。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运用,对主要气候类型特点的掌握,以及相应气候类型下所对应的各地理要素的掌握。
【答案】A
(2009·江苏高考)
图1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解析】本题提供了“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考查学生对地理现象认知、地理原理探究的能力。照片上树叶叶大(据水滴与叶片比例估测),有水滴滴落,反映了树木生长环境潮湿,应为热带雨林。故1选D。
【答案】D
【考点精题精练】
一、选择题
(2010·浙江文综调研一)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读图完成1~2题。
1.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分别是
A.温带,35°N ~ 45°N
B.热带,5°N ~ 15°N
C.寒带,35°N ~ 55°N
D.亚热带,25°N ~ 35°N
2.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
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
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
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
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
读“阿尔卑斯山垂直自然带及其某日气温垂直变化图”,回答3—4题。
3.山麓耕地牧场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则甲地自然带名称为: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4.图中箭头方向代表气流运动方向,e地的气温明显高于a地,主要原因是:
A e地受气旋影响 B e地受反气旋影响
C e地处于迎风坡 D e地处于背风坡
读下图,完成5--6题。
5 . N处数值最可能是:
A.4 500米 B.5 000米 C 500米 D.6 000米
6.同一纬线上雪线高低的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的高低 B.降水的多少 C.山脚下气温的高低 D.山脉的走向
二、综合题
7.图13示意甲、乙两河流域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乙两河下游水文系特征的差异。(5分)
(2)分析乙河下游地区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橡胶加工业的原因。(5分)
(3)阐述N水库建设给其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C 4.D 5.D 6.B
二、综合题
7.(1)①甲河下游支流少,水系不发达,乙河下游支流多,水系发达;②甲河自南向北流,乙河自北向南流;③甲河下游比乙河下游长;④甲河下游流域面积小于乙河;⑤甲河下游流量小于乙河下游。(每点1分,共5分)
(2)①技术、资金缺乏;②气候条件适合于天然橡胶的生长,原料(橡胶)丰富;③廉价劳动力丰富;④海运便利,便于出口;⑤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每点1分,共5分)
(3)①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②河口地区因缺乏饵料导致水产资源衰退:③甲河三角洲泥沙淤积减弱,海岸遭侵蚀后退;④三角洲盐碱化加重。(每点1分,共4分
单元复习(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知识网络】
【单元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2010·淄博模拟)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区域,应是 (  )
A.冲积平原 B.河谷平原 C.流域 D.低地
2.形成该区域的作用,主要是 (  )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流水作用
3.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是 (  )
A.分水岭 B.山脊 C.刃脊 D.等高线
图11是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
4.当地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它们最可能属于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5.该地区河谷地带比较开阔,主要成因是
A.背斜顶部受张力破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C.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D.岩层断裂上升,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读图6和图7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6~7题
6. 图6和7所示地貌名称分别为
A.三角洲 B.冲积扇
C.U形谷 D.沙丘
7.两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地理环境
的特征主要是:
A.图6所示地貌分布在山区河流出山口的位置,水土资源丰富
B.图7所示地貌分布在气候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C.图6所示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D.图7所示地貌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当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
(2010·盐城二调)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8~9题。
8.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
9.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读右图,完成10--11题。
10.全球雪线高度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蒸发 D.地形
11.雪线在南北纬60°附近地区分布差异悬殊,是因为:
A.降水量的差异 B.洋流影响的差异
C.植被分布的差异 D.海陆分布的差异
下面两图中,图甲为从雅加达经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12-14题。
12.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13.图乙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气候
14.在图乙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下图完成15题。
15.图中I、Ⅱ、Ⅲ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二、综合题
16.读下面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从地形判断a与c为____ ,b与d为____;从地质构造判断a为____ , c为____。
c、d处地形的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 。
(2)图中侵入岩体表示的岩浆侵入的地质时代在______________纪。
(3)图中白垩纪岩层中可形成的变质岩是______ _________。
(4)b、d两处相比,地表比较缺水的是______ __,原因是_____ ____。
(5)b、c两处开采地下水较为方便的是____ ___,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
17.我国的黄土高原,根据历史记载,那里过去不仅有肥沃的草原,而且有茂密的森林。大量的野生生物在那里繁衍、栖息。然而经过几年年的掠夺式开发,滥伐森林,超载放牧,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而造成了现在一片荒山秃岭,水土严重流失。据此变化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土地资源从性质分属于 资源,农业文明时期,土地的 和质量十分重要,工业文明时期,土地的价值主要由土地的 和 来决定。
(2)由于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在近几百年来不断恶化,说明自然资源具有 的特点,因此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 。
(3)图15表示发生在这地区某些地方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引起的相互关联现象,图中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 i 或j )土地生产力下降;生存条件恶化
(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 )人均资源减少;人均收入减少
( )当前的自下而上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18.下图为我国40 N附近的剖面图,读图回答。
(1)图中丙、丁所代表的地形区分别是 、 。
(2)图中所示地形区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请你根据图示信息在下图括号中填出各地区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3)简要说明图示区域自然景观的空间变化规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www.
1.C 2.D 3.A 4.B 5.C 6.BD 7.AD 8.C 9.A 10.A 11.D 12.D 13.D 14.C 15.D
二、综合题:
16.(1)山地 谷地 背斜 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容易被侵蚀而成山地。
(2)白垩纪。(3)大理岩 (4)D 此地为石灰岩地区,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
(5)b 隔水层较薄,地下水埋藏较浅。
17.(1)可再生 数量 用途和区位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因地制宜
(3)依次为:a或b ,e或f ,c或d, h或g
18. 【解析】图示为我国40 N附近的剖面图,自东向西丁为华北平原,丙为黄土高原,乙为阿拉善高原;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表现为景观上的差异为森林、草原、沙漠和戈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各地形区的外力作用自西向东为风力的侵蚀,风力的堆积和流水的侵蚀,流水的堆积。
【答案】(1)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2)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3)自东向西:森林→草原→沙漠→戈壁,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要素:大气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交换过程: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整体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地理要素间进行
着物质能量交换
地理要素间
相互作用产
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平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演变: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统一演变
意义:
保证了自然要素间的协调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修建水库


蒸腾加强
湖泊周围
降水增多

图4
N
S
基带
S
N
基带
迎风坡
迎风坡
图7
图6
修建水库


蒸腾加强
湖泊周围
降水增多

图15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