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1世纪教育网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后完成1~2题。1.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甲地纬度较乙地低,且该大气环流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所以,图中从甲地向乙地的空气运动,应是从低纬向高纬流,故应为西风带。因此,该环流应为中纬环流,近地面风向应为西北风,故选C项。【答案】 C2.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甲地受高压带控制,并且位于大陆的西岸,若该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那么,甲地气候有可能是极地气候,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则甲地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或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其气候类型有可能是地中海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故选D项。【答案】 D(2010年泰州调研)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4.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来源:21世纪教育网]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气压带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1、风带2分别为东南信风带和西风带。【答案】 3.D 4.C5.(2008年高考广东地理卷) 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A.南北纬80°附近 B.南北纬60°附近C.南北纬4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解析】 南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属于无风带。40°~60°为中纬西风带,80°附近为极地东风带。【答案】 D6.右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判断:b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B.赤道低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解析】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中心点为北极点,由于b气压带靠近赤道但又不在赤道,结合全球气压带的分布特点即可推断出:该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答案】 A7.在“十一”假日期间,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压带和风带正在向北移B.气压带和风带正在向南移C.亚洲高压的势力正在减弱D.亚洲低压的势力正在增强【解析】 气压带和风带总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十一”假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南移,所以气压带和风带正在向南移动;此时亚洲高压的势力正在增强,亚洲低压的势力正在减弱。【答案】 B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8~9题。8.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9.当P天气系统强盛时,下列关于印度半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是德干高原一年中凉爽的时候B.此时印度半岛农田干枯,土地龟裂C.此时是乞拉朋齐降水量最多的时候D.此时印度半岛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解析】 第8题,由图中看出,此时亚欧大陆形成一高压中心(亚洲高压),说明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此高压影响,低温干燥。第9题,此时印度半岛为旱季,但农田干枯,土地龟裂出现在3~5月,由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温相对较低,因此德干高原气候凉爽。【答案】 8.D 9.A下图为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10~12题。10.该图表示的时间可能是( )A.1月 B.4月C.7月 D.10月11.此时,图中P点盛行( )A.西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东北风12.下列关于此时P点盛行风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岸洋流的影响B.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城市人口集中产生的“热岛效应”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可判断出该地为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由陆地形成低压中心,可知表示的季节应为夏季南半球,即最可能是1月,根据等压线分布可判断出P点的风向,该地的盛行风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答案】 10.A 11.C 12.B(2010年湖南联考)读图,完成13~15题。13.图示时期可能是( )A.1月 B.4月C.7月 D.10月14.a、b、c、d数值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A.a>b>c>d B.b>a>c>dC.a<b<c<d D.c>a>b>d21世纪教育网15.R河流域最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A.甘蔗 B.棉花C.玉米 D.水稻【解析】 第13题,图示海域盛行西南风,应是北半球的夏,故应选7月,第14题,图中西南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离岸季风加剧了气候的干旱;索马里南部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偏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故降水量排序为a<b<c<d。第15题,由于该地区气候较干旱,不适宜种植水稻。【答案】 13.C 14.C 15.D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21世纪教育网(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5)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解析】 本题考查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由题干可知:①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②风带中风的方向与垂直气流。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三圈环流的过程,掌握近地面的风带、气压带分布及其变化影响。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在平均位置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根据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的规律,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另外,从A、B两地的气流状况来看,A从低纬流向高纬,是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低处,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所以,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丰富。C气流来自暖热的30°上空,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至60°附近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轻而爬升。从图示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两者上升的原因不同,赤道因气温高,气流对流旺盛;南北纬60°因不同性质的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被迫抬升。气流上升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两地多阴雨天气。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的原因不同。极地因气温低,空气冷重而下沉;南北纬30°则因空气在高空聚集,密度增大而下沉。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答案】 (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2)丰富 A处(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4)南北纬60° 赤道地区 低 多阴雨天气 南北纬30° 极地地区 高 多晴朗天气(5)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炎热干燥17.(探究创新题)某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通过网络搜索,查阅到下列相关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兴趣小组展开了研究。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20分)材料一 “当你在上海、杭州等地享受着温和湿润的海洋季风时,可曾想到,大约在3 000万年前,长江中下游曾是一片炎热干旱的地区,就像现今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一样。”材料二 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 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面示意青藏高原隆起后环流状况(1)请你帮该小组拟定一个研究课题:________(写出课题名称)。(4分)(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藏高原隆起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4分)(3)“3 000万年前,长江中下游曾是一片炎热干旱的地区,就像现今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一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4)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高原季风。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请你判断材料二中高原季风环流出现的季节:A图表示________,B图表示____________。(4分)(5)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气候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__________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环流势力加强;二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迫使________东移南下,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降低。(4分)【解析】 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隆起形成的。由材料二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前,长江中下游地区(32°N附近)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第(4)题,A图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冬季,B图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夏季。【答案】 (1)扣准青藏高原对气候(大气环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即可(2)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3)不同意 3 000万年来,海陆分布大势没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直存在,仍具备形成季风的条件。(4)冬季 夏季(5)海陆热力性质 冬季风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