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0年扬州调研)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有关升温3 ℃对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2.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 ℃,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 B.西亚C.北非 D.中亚【解析】 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区是增产,如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故B项对。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就目前来看,三地的降水量相当,但全球温度升高3 ℃后,前两者出现粮食减产,而中亚属于温带沙漠气候区,在全球温度升高3 ℃后,其增加幅度没有西亚地区大,故正确答案是B项。【答案】 1.B 2.B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回答3~4题。3.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4.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解析】 第3题,全球变暖会使天山博格达峰雪线升高而不是降低,会使东海的水温升高而出现南海的鱼种,使华北地区的温度升高而导致树木的生长期提前,还会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增加。第4题,积雪面积减小,使岩体裸露,而岩体的比热容远小于积雪,因而导致地表夏季温度升高,冬季温度降低,致使年温差增大,年温差的增大又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崩现象加剧。【答案】 3.A 4.D(2009年诸城模拟)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2008年9月,根据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达到自卫星时代以来历史第二低水平,表明全球变暖的速度超乎我们的想像。由于北极海冰大量融化,西北通道有望未来实现通航。结合下图,回答5~6题。5.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 )A.丹麦 B.日本C.巴拿马 D.加拿大6.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面临荒漠化的危险B.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C.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D.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解析】 第5题,如果西北通道通航,往来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船只就不必再通过航程较远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经济收入减少。第6题,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减少,温带的范围向阿拉斯加高纬扩散,会导致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答案】 5.C 6.B(2009年湖北联考)下图是欧洲某年降水PH值等值线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 )A.西班牙、瑞典 B.瑞典、德国C.德国、冰岛 D.冰岛、意大利8.西欧的酸雨类型为硝酸型,而我国的酸雨为硫酸型,以下解释最合理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消耗石油最多的国家B.我国南方酸性土壤中多含硫酸C.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60%以上是煤炭D.我国是森林破坏非常严重的国家【解析】 第7题,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而把PH值小于4.5的雨水称为重酸雨。从图上看,西班牙的PH值为5.3,冰岛的PH值为5.4,意大利的PH值为5.1,瑞典和德国的PH值均为4.3,因此酸雨最为严重的两个国家为瑞典和德国。第8题,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自煤的燃烧,所以我国的酸雨为硫酸型。【答案】 7.B 8.C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读下图,并回答9~12题。9.能造成伍拉斯顿群岛这些现象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C.酸雨腐蚀 D.大气能见度下降10.该大气环境问题发生在( )A.对流层顶部 B.对流层与平流层的交界处C.平流层中 D.高层大气中11.引起伍拉斯顿群岛上生物的眼睛和皮肤受损的是(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12.针对该大气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C.各国共同行动,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解析】 从图中所给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看出,该地区地处南美洲南端,造成当地这些现象出现的大气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在22~27千米高度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氟氯烃化合物。为保护臭氧层,需要各国共同行动,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答案】 9.B 10.C 11.A 12.C下表为某年北京空气质量日报表,据此回答13~15题。观测日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北京市各项污染物污染指数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臭氧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2月16日 111 77 20 99 1383月2日 61 32 19 39 1053月16日 32 19 31 22 5004月2日 56 32 49 79 2604月15日 18 21 32 40 3245月2日 37 25 51 44 7613.上述与酸雨形成有关的污染物是( )A.臭氧 B.二氧化硫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解析】 结合化学知识分析酸性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答案】 B14.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首要污染物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是( )①冬季燃煤取暖 ②汽车尾气排放 ③北京春季干旱 ④冷锋活动频繁、风大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解析】 这一时期主要是春季,最主要的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形成这种污染物多的主要原因是北京春季干旱,冷锋活动多,造成北京地区的多风沙天气。【答案】 B15.为降低以上首要污染物,北京市采取的措施有( )A.限制使用私人汽车 B.控制城市发展速度C.减少城市人口数量 D.大力开展绿化工程【解析】 据上题分析,北京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天气干旱和冷锋影响。要降低北京的沙尘,应大力开展绿化工程。【答案】 D二、综合题(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材料一 2009年9月16日是第15个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其主题是:“全球参与,携手保护臭氧层”。材料二 臭氧层位于海拔22~27千米高的大气层中,可以阻挡太阳紫外线,使人类免受过多、过强紫外线的伤害。由于极度低温以及化学物质的污染,臭氧层会出现空洞现象。一般在每年8月形成,12月消失,这一现象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目前监测到的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积出现在2006年,2007年有所减少,2008年其面积和严重程度已“趋于正常”。材料三 1987年南极哈利湾上空臭氧总量变化图。(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________DU,当臭氧含量在____________时称臭氧洞。南极臭氧洞在____________(季节)最大。(6分)(2)由材料二可知,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___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3)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种物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2分)( )A.水循环 B.大气环流C.生物作用 D.地质循环(4)近十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这种状况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2分)( )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升高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C.野生动物分布区发生明显改变D.山地雪线下降,河流水位猛涨(5)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________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生物界的影响有哪些?(4分)【答案】 (1)150 200 DU以下 春季(2)平流 升高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3)B (4)A(5)紫外线 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大,抑制人体免疫力;使农作物受害减产,森林等植被受损,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导致生态平衡破坏。17.(探究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共有超过100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本次首脑峰会。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发达国家作出表率,加快“减排”的步伐。材料二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材料三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国家 美国 巴西 俄罗斯 日本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人口 2.83 1.69 1.45 1.27 13.0 10.0 2.03 1.3 1.24(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字母所代表的内容。(4分)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由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6分)(3)图中所示国家中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____________,该国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上述材料可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解析】 第(1)题,联系教材知识及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即可完成。第(2)题,由图中曲线可知城市化水平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多,二者呈正相关。城市化水平高,说明该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多。第(3)题,由材料三表中人口数据对应材料二图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可知,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结合中国能源利用状况回答措施。第(4)题,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原料为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实际增加较少,可知植被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有重要作用。【答案】 (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地冰川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2)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呈正相关。原因: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交通发达,生活水平高,人均能耗多,需要燃烧大量煤、石油等矿物燃料。(3)中国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掉大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