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0年重庆模拟)读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模式图,图中甲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是( )A.石油和天然气 B.潮汐能C.海洋生物资源 D.锰结核【解析】 从图中等温线弯曲方向可以看出,甲地处于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底层海水能够上泛,给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饵料,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所以丰富的海洋资源应该是海洋生物资源。【答案】 C2.海洋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其中( )①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海盆中 ②大陆架埋藏有丰富的煤、硫、磷等资源 ③近岸带为石油、天然气最主要的分布区 ④石灰岩在海岭分布最为广泛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其中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海盆中;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资源;石灰岩是近海海岸地区的沉积岩。【答案】 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3~4题。材料一 大洋中部的表层磷酸盐等营养盐类物质是随冷水上升而从海区深处带来,盐类越多,浮游生物越发育。材料二 下图是太平洋中部南北纬40°大洋表面(0~100 m)生物生产率的纬度分布图,横向为纬度,纵向为每立方米表层海水中的生物生产量。3.据图可判断( )A.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很不均匀B.寒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C.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均匀D.信风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很不均匀,温带地区海洋生物更加丰富。【答案】 A4.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鱼类最少的原因是 ( )A.寒流影响 B.海水温度变化小C.上升流发育 D.海水盐度太高【解析】 首先明确海洋生物资源在以下几类地区较为丰富:大陆架海域、温带地区、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流的海域。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据此可推理,副热带海域海水温度变化小是鱼类少的原因。【答案】 B继煤、石油、天然气后,能源“家庭”又出现了“可燃冰”,它是天然气在100多个大气压,-10 ℃的条件下与水形成的水合物,其储量极为丰富,且目前开发技术已日益成熟。据此回答5~6题。5.“可燃冰”生成在( )A.南北两极 B.海底C.地壳内部 D.地幔内部6.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A.取代一些核电站,改善大气质量B.无CO2排放,减轻“温室效应”C.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D.部分代替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解析】 “可燃冰”是天然气在高压下形成的水合物,位于海底;其燃烧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可部分取代煤和石油,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答案】 5.B 6.D海洋能是海洋水体所蕴藏的各种能量的总称。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潮流能、海流能和盐差能等。据预测,在21世纪海洋能将形成一个全新的高科技新能源产业。据此回答7~9题。7.与陆地上的常规能源相比,海洋能的优点是( )A.总蕴藏量大,能量密度大B.属可再生能源,可综合利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C.时空变化小D.开发环境优越,技术要求低,一次性投资小8.下列有关波浪能发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波浪能的空间分布非常均匀B.波浪能只分布在河口海区C.目前已突破了波浪能利用的技术难关,可以进行大规模、大功率的开发D.为海上航标和孤岛供电的波浪发电设备市场潜力非常巨大9.盐差能是指海水和淡水之间或两种含盐浓度不同的海水之间的化学电位差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我国长江口海区盐差能量丰富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海洋能的掌握情况。第7题,海洋能与陆地常规能源相比,总蕴藏量大、能量密度小、时空变化大,但有规律可循,属可再生能源,可综合利用,开发环境差,技术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第8题,波浪能总蕴藏量较大,但在辽阔的海面上,波浪时大时小,目前难以大功率开发,只有一些小型波浪能发电装置在发电,主要用于海上航标和孤岛供电。第9题,盐差能是指海水和淡水之间或两种含盐浓度不同的海水之间的化学电位差能,主要存在于河海交汇处,陆上淡水量越大,盐差能越丰富。长江夏季水量最丰富,所以此时盐差能最丰富。21世纪教育网【答案】 7.B 8.D 9.B读海洋酸化示意图(△pH代表pH值的变化),回答10~11题。10.海洋表层海水的pH值到2100年将下降____个单位( )A.0.1 B.0.2C.0.5 D.0.711.海洋水酸化,主要是海水中融入哪种气体所致(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C.氧气 D.氮气【解析】 第10题,海洋表层,即深度0千米所对应的横坐标,再找出2100年所对应的数值即可。第11题,pH值下降,就意味着海水酸化加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海水中融入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硫气体所致。【答案】 10.C 11.A21世纪教育网(2010年湖北联考)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型藻、原生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的,现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据此并根据下图回答12~14题。12.赤潮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主要原因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A.因海水温度太高而死亡B.因过度缺氧而死亡21世纪教育网C.因缺乏围栏保护而中毒死亡D.因船舶漏油污染而死亡13.赤潮频发, 即使鱼类不被毒死,也会聚集超量的有害物质,最后转嫁给人类,这种转稼过程直接参与了( )A.水循环 B.生物循环C.地壳物质循环 D.大气循环14.在我国近海中,发生赤潮的次数最多,危害最重的海域是( )A.渤海 B.黄海C.东海 D.南海【解析】 12题,产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海水富营养化。海水的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很多营养盐类,而阳光强烈、水温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又有利于海洋生物集结。赤潮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一方面,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等缺氧窒息而死。同时在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的生物毒素,引起鱼类等病变。A、C、D选项与赤潮无关。13题,赤潮的发生引起海洋环境的恶化,可能使食用被赤潮毒素污染的海产品的人群中毒,这种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过程属于生物循环。14题,读图可知,浙江省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面积最大,浙江濒临东海。东海地处亚热带,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沿岸港口众多,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陆地上大量河流带来含氮、磷的废水,赤潮发生的频率高。同时该海域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是重要的渔业基地,赤潮造成的危害最严重。【答案】 12.B 13.B 14.C15.正确表述下图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的是(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解析】 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捕鱼量、鱼密度和出海渔船数量的变化。影响鱼密度的因素是捕鱼量,影响捕鱼量的因素是鱼密度和出海渔船数量。前四年中鱼密度较大,而捕鱼量较小,决定捕鱼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出海渔船数量,故B项错误。第五年后出海渔船数量呈递增趋势,但八年后出海渔船数量稳定,而捕鱼量却逐年下降,可见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不是出海渔船数量的多少,而是和鱼密度逐年下降有关,所以C项错误。D项没有体现。【答案】 A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1)A和B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两种不同的海底地形。(4分)(2)H一般不超过________米。(2分)(3)C表示________,含有________物质,能为鱼类提供饵料。它主要通过________注入海洋。(6分)(4)D箭头表示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分)(5)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和主要渔场集中分布在近海海区的原因有哪些?(4分)(6)列举我国和日本著名的海洋渔场:________、________。(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成因及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属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答案】 (1)大陆架 大陆坡 (2)200(3)泥沙 营养 河流(4)海水上泛 将海底营养盐带至表层(5)近海海水浅,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近海一般有寒暖流流经。(6)舟山 北海道17.(探究创新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1)图(一)中,甲处海底地形名称为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处地形名称为________,该区域常见的矿产资源是______________。(5分)(2)图(二)中,丁海区著名的能源是________,主要的生产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一)中丙海区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渔场是____________。(4分)(3)试比较丙、丁两海区的海水盐度,并分析原因。(5分)(4)分析丙海区海洋能特别丰富的原因。(4分)【答案】 (1)海沟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大陆架 石油、天然气(2)石油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伊朗等 舟山渔场(3)丁海区盐度高于丙海区。丁海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地处热带沙漠,径流注入量小;海区较封闭,海水交换少。(4)海湾呈喇叭口状,外宽内窄;基岩海岸,海水深,潮水量大;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加剧潮势,潮水量大,潮差高。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