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一轮精品学案:第1部分 第4单元 第3节 陆地资源与地质灾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地理一轮精品学案:第1部分 第4单元 第3节 陆地资源与地质灾害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当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摆脱这一困境。 回答1~2题。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B.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
D.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2.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
A.埃及、新加坡     B.巴西、阿根廷
C.英国、以色列 D.美国、墨西哥
【解析】 第1题,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水资源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平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人们比较容易利用的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第2题,埃及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虽然降水丰富,但由于是岛国,面积狭小,可供储水的面积小,且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不足。
【答案】 1.B 2.A
(2010年重庆模拟)国际上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达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黄河流域为55%,内陆河流域为52.5%。据此回答3~4题。
3.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灌溉农业发达 D.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高
4.下列现象与西北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不相关的是(  )
A.河流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
B.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
C.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出现断流预警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 本题组通过数据对比方式,考查了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利用状况。一般的,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严重缺乏,所以较少的水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的破坏,而植被的破坏与水资源开发不相关。
【答案】 3.B 4.D
5.(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沼气是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之一。就沼气开发利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比南方日照强,利用沼气时间长
B.北方冬季晴天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大
C.南方夏季降水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小
D.南方比北方气温高,开发利用条件好
【解析】 沼气的制取过程是使绿色植物枝叶或人畜等的粪便发酵,人为获取甲烷、集中利用的过程。开发利用规模与原料数量呈正相关;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与气温关系最为密切,气温越高开发利用条件越好。
【答案】 D
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已超过50%。不少专家认为,将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乙醇(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氢等,用作生产和生活能源,是中国未来能源的希望所在,并且发展生物能源还可以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好处有(  )
①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及促进农民增收 ②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③可以降低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
④可以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生物能源的使用主要带来的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汽车制造业的影响不大。
【答案】 A
7.有关试验表明,我国南方的荒山、荒坡,北方的盐碱地,西部的戈壁、沙漠,都可以用来种植淀粉质生物,选择这种类型的土地发展生物能源,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扩大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提高难以利用土地的质量
C.增加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
D.缓解生物能源与粮食生产相争的矛盾
【解析】 利用荒地来种植淀粉质生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生物能源与粮食生产相互争耕地的矛盾。
【答案】 D
目前,风电成本和电价与传统的火电相比,都明显偏高。世界风能理事会在2007年发表观点认为:“风电制造成本下降,60%依赖于规模化发展,40%依赖于技术进步。”读图回答8~9题。
8.与火电相比,风电开发(  )
A.不受地域限制 B.技术成熟,规模大
C.成本低,市场大 D.绿色能源,基本无污染
9.火电成本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①煤炭资源价格上涨 ②劳动力价格不断增加 ③设备价格不断上涨 ④环保成本不断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8题,风电是利用风能发电,风能是清洁、无污染的能源。第9题,近年来煤炭价格不断上升,同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也要求环境治理设备投入增加,这些都会加大火电成本。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8.D 9.C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11.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解析】 本题组从图示切入,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及分布知识。10题,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形式,滑坡不是;地震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滑坡是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整体下滑的现象,属于外力作用造成的;滑坡是在一定的气象灾害影响下形成的(如暴雨),地震不受气象灾害影响;地震能导致滑坡,所以二者有一定的关联性。11题,地震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形没有必然的联系,滑坡往往和地形坡度大关系密切;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是地震而不是滑坡;地震可以监测和预报,但不可以避免;滑坡可以通过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工程加固等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的频率。
【答案】 10.D 11.D
(2010年安徽联考)右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状况分别可能是(  )
A.沙尘暴、寒潮 B.干旱、台风
C.暴雨、高温 D.暴雨、低温
【解析】 图中地质灾害多发区为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在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导致地质灾害出现机会较大;同时夏季气温高,导致家庭制冷等用电增加,从而出现有些地方限制用电现象。
【答案】 12.B 13.C
阅读材料,回答14~15题。
材料 2008年初亚洲发生的地震统计资料。
地震21世纪教育网代号 日期 地点 纬度 经度 震源深度 震级
① 2008—03—06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 26.4 °N 118.7°E 10 km 4.2
② 2008—03—05 台湾省台南、高21世纪教育网雄县间 23.2°N 120.7°E 10 km 5.1
③ 2008—02—26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地区 2.2 °S 99.8°E 33 km 7.0
④ 2008—02—26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地区 2.4°S 99.9°E 33 km 6.7
14.关于人类活动与地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B.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多为破坏性地震
C.发生在海底的地震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D.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解析】 地震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原因引起的,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一般震级较小,多为3级以下的无感地震;人类可以通过多种预防措施来减轻地震灾害。
【答案】 D
15.关于材料中几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发生地点位于亚欧板块,②发生地点位于太平洋板块
B.③释放的能量约为②的60倍
C.破坏程度最大的是震源较浅的②
D.②和④发生地点位于同一类型的板块边界附近
【解析】 板块边界类型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②和④发生地点都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海沟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分界线,①②发生地点都位于大陆板块上,即亚欧板块上;震级差一级,能量约相差30倍;地震的破坏程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等有关。
【答案】 D21世纪教育网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下图及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 积极促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已把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发电的重点,并制定了长期的发展计划,在十几个省区规划建设风电场。其中河北省、上海市、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是重点开发地区。
(1)图中A河流域内的常规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但不同河段内能源差异较大。试举例说明其上、中、下游沿线地区突出的能源资源。(4分)
(2)图中甲地区丰富的新能源主要有        、        等,乙地区的        (能源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试分析这两个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原因。(6分)
(3)图中丙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试从地形、气压变化、地面植被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多大风的原因。(6分)
(4)我国风能发电近期重点开发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上海市、福建省等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地区,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主要电站有刘家峡、李家峡等;中游煤炭资源丰富,如神府煤田、西山煤田等;下游石油资源丰富,如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等。
(2)太阳能 地热能(或风能) 天然气
甲地区是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因而太阳能丰富;乙地区为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因而太阳能贫乏。
(3)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冬春季节天山南北温差大,气压变化剧烈,故大风频繁;该地地处天山断层陷落带的山口位置,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加快,风力强劲;多戈壁,地形平坦,植被稀少,缺乏风力屏障,故风速较快。
(4)华北、华东、东南等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开发利用风能,可缓解能源紧张的压力;改善环境质量;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资金充足。
17.(探究创新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 据巴基斯坦媒体2008年10月31日报道,巴基斯坦南部俾路支省29日凌晨发生的6.5级地震已造成300多人死亡,3.56万人受伤,另有约4万人无家可归,在受灾最严重的济亚拉特和比欣两地,约有4 610多户家庭受到影响。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31°N,103.4°E)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材料三 汶川地震的震中、震源示意图信息。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世界上的地震大多集中在岩石圈________,呈带状分布;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是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地震带。(6分)
(2)巴基斯坦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是因为它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2分)
(3)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汶川及周边地区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_,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容易引发______、________等次生灾害,这一方面会引起更多的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会造成道路受阻,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6分)
(4)中国、巴基斯坦和日本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同级别的地震中往往是中、巴造成人员伤亡大于日本,试分析原因。(3分)
(5)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特征,使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灾害。因此,震前的避震知识,临震时几秒钟内的反应都非常重要。假如你正好身处地震发生区,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当你处在教室内时,你该怎么做?(3分)
【答案】 (1)板块交界处 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2)亚欧 印度洋
(3)多山地 滑坡 泥石流
(4)中国、巴基斯坦的地震预防水平和防震意识较差。
(5)突发性 迅速躲避到课桌椅下,或用书包护住头部,迅速逃往墙角或靠近承重墙,避开吊灯及风扇等。(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