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一轮精品学案:第3部分 第1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世界地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地理一轮精品学案:第3部分 第1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世界地理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十一)
(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章 世界地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第1题,①②分别是东亚、南亚,它们人口稠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早,历史上养育了众多人口,但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第2题,⑤是北非,气候干旱;⑥是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⑦是南极洲,酷寒;⑧是青藏高原,高寒。
【答案】 1.C 2.D
(2010年泰州调研)读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地球上某种资源的分布,箭头表示洋流。根据图中提供信息,回答3~5题。
3.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资源是(  )
A.石油、天然气 B.煤矿
C.森林资源 D.草场资源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答案】 C
4.若人类不合理利用这种资源,将可能会出现(  )
A.能源供应紧张 B.酸雨现象更加严重
C.喜马拉雅山的雪线上升 D.臭氧层空洞
【解析】 热带雨林具有调节全球碳氧平衡的功能,过度砍伐热带雨林,必然造成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高山雪线上升。
【答案】 C
5.下列关于图中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风漂流,向西流,暖流
B.西风漂流,向东流,寒流
C.秘鲁寒流,向东流,寒流
D.西风漂流,向东流,暖流
【解析】 根据洋流的分布,可判断图中洋流为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答案】 B
(2010年河南联考)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6~8题。
6.与P河相比,M河(  )
A.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B.有结冰期,且结冰期较大
C.水能蕴藏量更大
D.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7.以下关于甲、乙两区域人口状况的正确说法是(  )
A.人口增长模式都属于现代型
B.甲区域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乙区域
C.甲区域城市化水平高于乙区域
D.甲区域人口密度远高于乙区域
8.甲、乙两区域所在国家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都不包括(  )
A.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
【解析】 M 河位于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都较大;P位于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径流量变化较小。甲区域为人口增长较快的东南亚,而西欧人口增长较慢。甲区域主要发展水稻种植业和热带种植园农业,乙区域为法国(世界主要的商品粮出口国之一),有商品谷物农业,两地都没有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 6.A 7.B 8.C
(2009年太原模拟)读某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回答9~11题。
9.导致年日照时数自乙地向甲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白昼长短
10.导致乙地年日照时数比丙地少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11.图中四地与其对应的农业限制性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地—水源 B.乙地—热量
C.丙地—盐碱 D.丁地—光照
【解析】 本题组考查非洲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同时考查了影响年日照时数的因素。图中显示年日照时数由乙到甲地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不同造成的,甲乙分别是热带沙漠和热带雨林气候,而气候的差异又是由大气环流不同造成的;乙丙同一纬度,但由于丙地地势高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少而年日照时数多;甲地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因此水源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 9.C 10.B 11.A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009年保定模拟)读某国灌溉用水量示意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图中的蔬菜水果和灌溉农业区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13.丁地区灌溉用水量较少的原因是(  )
①气候较湿润 ②河流湖泊众多 ③以耐旱作物为主 ④以乳畜业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组考查美国区域气候特征与农业发展关系,图形很有新意,试题难度不大。美国西南部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气候干旱,缺水严重,但光照、热量条件好,接近大城市,是重要的蔬菜水果和灌溉农业区。丁位于五大湖沿岸地区,因气候和以乳畜业为主而灌溉用水量少。
【答案】 12.A 13.D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两个区域(  )
A.同属一个大洲 B.同临一个大洋
C.同处一个半球 D.同为发展中国家
15.甲、乙两城市的气候(  )
A.高温期与多雨期均相同
B.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
C.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
D.高温期与多雨期均不同
【解析】 第14题,据图中经纬网判断,甲所在国是美国;乙所在国是澳大利亚,两国均临太平洋。第15题,甲城市气候是北半球地中海气候,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乙城市是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1月高温多雨,7月温和干燥,所以两地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
【答案】 14.B 15.C
读图,回答16~18题。
16.图中③城市为(  )
A.上海 B.东京
C.旧金山 D.名古屋
17.图中地形特点(  )
A.海岸线平直 B.以平原为主
C.地壳稳定 D.以山地、丘陵为主
18.1月份时图中(  )
A.①比③降水多 B.②比①降水多
C.③比①降水多 D.①地多见热带气旋
【解析】 根据图示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为日本本州岛南部地区,③是名古屋;结合图例中海拔的分布,判断图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于冬季①处位于迎风坡,北方气流在经过日本海时,获得一定的水汽,则本州岛西部降水比东部要多。
【答案】 16.D 17.D 18.A
(2010年上海普陀调研)下表是中国、英国、印度、俄罗斯四个国家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完成19~21题。
甲21世纪教育网 乙 丙 丁
耕地 24 15.3 55.9 10.4
林地 19.5 45.6 9.3 13.9
草地 40.2 15.7 10.7 33.8
其他 16.3 31.4 24.1 41.9
19.表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分别是(  )
A.中国、印度、英国、俄罗斯
B.俄罗斯、英国、中国、印度
C.英国、俄罗斯、印度、中国
D.印度、中国、俄罗斯、英国
20.表中甲国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
A.水田农业21世纪教育网
B.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
D.牧场畜牧业
21.丁国耕地比重远低于丙国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国土面积小于丙国 ②山区面积广大 ③干旱半干旱面积较广 ④人口密度大于丙国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 第19题,甲国以草地为主应为英国,乙国以林地为主应为俄罗斯,丙国耕地比重大应为印度。第20题,英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第21题,中国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干旱半干旱面积较广,耕地比重远低于印度。
【答案】 19.C 20.B 21.D
(2010年湖北联考)在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一般不能发展灌溉农业。下图中的甲、乙、丙、丁所示的地区都是灌溉农业区。读图,回答22~25题。
22.图中所示河流中,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是(  )
A.ab B.cd
C.ad D.bc
【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河流、湖泊轮廓可判读出a为阿姆河,b为尼罗河,c为幼发拉底河,d为印度河。a、d流经地区降水稀少,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答案】 C
23.图中所示地区为世界著名产棉区的是(  )
A.甲与丙 B.甲与乙
C.丙与丁 D.乙与丁
【解析】 埃及是世界重要的长绒棉产区,中亚也是重要的“白金”(棉花)产区。
【答案】 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4.图中所示地区不属于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是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中亚地区不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
【答案】 A
25.图中所示地区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土地盐碱化
C.气候变暖 D.酸雨危害
【解析】 图中四个地区都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是共同面临的问题。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009年苏北联考)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13分)
(1)简要概括苏门答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填入下表中。(4分)
地形地势
气候特征
植被类型
(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主要原因。(5分)
(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在施工上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3分)
(4)2007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厘岛发布了“巴厘岛路线图草案”,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了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草案”所指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1分)
【答案】 (1)
地形地势 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
(2)特点:西部沿海分布,(中)东部沿河流分布。主要原因: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3)有利条件:地势平坦。不利条件: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
(4)全球变暖
27.(2010年扬州模拟)读南美洲局部图,回答下列各题。(11分)
材料 南美洲局部地理概况图,图中城市为百万人口城市。
(1)B处附近海岸的旗型树冠的朝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A处河中心有一个沙洲,则沙洲最有可能首先同________(北或南)岸相连。(2分)
(2)从地形与气候两方面说明河流A水量丰富的原因。(3分)
(3)B处沿海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分析该气候在B处的分布特点及成因。(5分)
(4)巴西百万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1分)
【解析】 (1)旗形树冠的朝向与风向相反,B处盛行东南信风;A处沙洲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最先与右侧相连,即南岸相连。(2)结合亚马孙河流域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回答。(3)气候类型为记忆知识,分布特征和原因可结合图中信息(狭长山脉)、以及沿海位置(洋流的影响)分析回答。(4)观察图中城市位置即可回答。
【答案】 (1)西北 南岸
(2)地形:西、北、南三面高,利于雨水汇集;湿润水汽由东面进入,利于形成地形雨。气候:流域内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多雨。
(3)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特点:①分布纬度低,②分布在沿海狭长地带。原因:①西部沿海的东侧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无法向东扩展),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4)沿海(沿河)地区
28.(2009年马鞍山模拟)甲、乙两国历史渊源悠久,阅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1)简析甲国 A 地区沙漠广布成因。(2分)
(2)①、②两城市分别为甲、乙两国的首都,对比分析其不同的区位条件。(4分)
(3)乙国 B 平原水灾频繁。从地形、气候、水文等多方面分析当地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3分)
(4)甲、乙两国都属本地区重要的人口大国。分析其共同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3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南亚沙漠成因、水灾成因、人口问题,以及首都的区位条件等知识;难度中等,知识考查全面。(1)该地是塔尔沙漠,可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分析,以及从人为植被破坏的角度分析;(2)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再结合区域特征回答即可;(3)该地地处河口三角洲平原而地势低平,热带季风气候而降水量大且集中,导致洪灾频繁;(4)甲乙分别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人口多且增长快;受教育程度低;应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答案】 (1)位于南亚内陆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故干燥少雨;另外,历史上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也加重干燥程度,沙漠广布。
(2)①城市位于高原地区,气候凉爽,交通便利;②城市位于河口三角洲,靠近河流,交通便利,地势平坦,雨热同期。
(3)位于西南季风的上风的地带,降水较多;地势低平;多条大河交汇下游的地带,河流汛期集中夏季,径流量大等。
(4)人口数量大,增长快,人口压力大;人口文化素质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
29.(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图1和图2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2中饼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4分)
表 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单位:℃)
城市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A -3.5 -1.3 4.9 13.1 18.8 23.5 25.9 25.9 21.4 14.8 5.5 -0.1
B 7.2 9.5 11.3 14.2 18.2 22.7 26.7 26.7 23.6 18.5 11.2 7.3
(1)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2分)
(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6分)
(3)甲区域是玉米和________(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是以生产________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2分)
(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2分)
(5)根据图2分析C城市最大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条件。(2分)
【解析】 上图是中国的南水北调图,下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图。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推出B地的平均温比A地要高、年较差要小。第(2)题,应注意是回答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何异同,即以A、B两城市为代表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的相同点:降水少,季节分配不均;不同点:A城市为代表的地区属温带季风气侯,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强,降水变率大,而B城市为代表的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且地处背风坡。第3题,甲区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乙区是美国水果、蔬菜、灌溉农业区,以水果和蔬菜为主。第(4)题,是回答经济、劳动力作为商品基地的有利条件。甲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对商品粮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乙区位于美国,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第(5)题,根据右图中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可知,C城市最大的工业部门是航空航天工业,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有: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靠近能源、原材料基地、工业协作条件好等。
【答案】 (1)年均温高,年较差小。
(2)共同点: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不同点;图1调入区春季升温快,蒸发强烈;春季降水少;降水年际变化大。
图2调入区夏季降水少;地处背风坡,加剧干旱。
(3)小麦;水果。
(4)
甲区域 乙区域
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更大 工业高度发达
劳动力条件 劳动力丰富 劳动力素质高
(5)①靠近能源、原材料基地;
②工业协作条件好;
③科技力量雄厚;
④海运发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