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一轮精品学案:第3部分 第2单元 第3节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自然资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地理一轮精品学案:第3部分 第2单元 第3节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自然资源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0年天津模拟)径流系数是某时段内径流深度与降水量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分析“中国主要大河流域水量平衡值”,回答1~3题。
流域 松花江 黄河 长江 珠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雅鲁藏布江
降水量(毫米) 525 492 1055 1438 699
径流深度(毫米) 145 76 542 772 474
蒸发量(毫米) 380 416 513 666 225
1.以上河流中,径流系数最高的是(  )
A.长江 B.黄河
C.松花江 D.雅鲁藏布江
【解析】 据题意可知径流系数是径流深度和降水量之比,通过计算可得出雅鲁藏布江的径流系数最高。
【答案】 D
2.与其他四条河流比较,雅鲁藏布江蒸发量最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
B.地势高,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C.地势高,大气的反射作用强,气温低
D.降水量大,云层的反射作用强,气温低
【解析】 与其他四条河流相比,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的保温作用差,蒸发作用弱。
【答案】 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与珠江比较,雅鲁藏布江的水能资源更加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径流量大 B.落差大
C.地势高 D.地壳稳定
【解析】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区,落差大。
【答案】 B
(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信息表明(  )
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
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
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
【解析】 由b圈可以读出冬春季水库月均水位逐渐下降,推出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
【答案】 C
5.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  )
A.降水量少 B.入库水量少
C.蒸发量大 D.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
【解析】 各水库一般在雨季来临之前放水腾空一部分库容为汛期的防洪作准备。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D
6.该水库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地 B.秦岭山地
C.江苏省北部 D.云南省中部
【解析】 直接由b图读出水库水位大约为20米左右,故判断为平原地区。
【答案】 C
(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卷)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7~9题。
7.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解析】 湖滩是候鸟栖息的重要地区,鄱阳湖冬季为枯水期,水量小,湖滩面积大。
【答案】 A
8.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解析】 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湖水水面季节变化大;亚热带地区冬季湖泊不结冰。
【答案】 C
9.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鄱阳湖地区人口迅猛增长,人地矛盾突出,靠围湖造田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以供养更多人口,再加上片面强调粮食生产。
【答案】 B
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毫米)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毫米)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变成径流补给河流,有多少被蒸发或下渗。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0~11题。
地区 径流系数 地区 径流系数
南岭地区 >60% 天山地区 20%~60%
华北地区 <30%21世纪教育网 江淮地区 30%~40%
三江源 <40% 成都平原 <40%
浙江丘陵 >60% 藏北高原 <30%
云贵高原 <40% 西北地区(除天山地区) <5%
10.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得出(  )
A.华北地区和浙江丘陵径流系数差距较大,是因为华北地区蒸发量小
B.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系数就一定大
C.云贵高原的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是因为地形平坦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地区
【解析】  径流系数与地形坡度、降水强度成正比,与植被覆盖率、空气干燥度成反比;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山区坡度大,平原地区坡度相对较小,径流系数山区大于平原地区;云贵高原径流系数小于南岭地区,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地区裂隙多,地表水易下渗成为地下水;华北地区径流系数小,是因为空气干燥,蒸发量大。
【答案】 D
11.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南岭地区近些年来,森林植被被破坏,对水源涵养有减弱趋势,不稳定径流增大
B.降水量增大,地表的侵蚀作用加强
C.径流系数增大,对河流补给变得不够稳定,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径流系数增大,对当地的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解析】 径流系数增大,地表水下渗成为地下水减少,不稳定径流增加,对河流的补给也就不够稳定,河流水位变化会增大,对当地的气候(尤其是干湿状况)有影响。
【答案】 B
12.根据下图判断,四地中按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资源和海盐资源最丰富来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②④① B.①③②④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
【解析】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它们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南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比较这四地可知,水资源最丰富的是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最丰富的是东北平原,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南疆,华北平原的渤海沿岸海盐资源最丰富。
【答案】 B
13.(2009年上海模拟)我国下列地区中,煤炭产量虽大,但煤炭消费量却远远超过生产量的是(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北地区
【解析】 我国的煤炭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北方,即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三地区中,目前东北地区因是重工业集中的地区,能耗量大,其煤炭消费量超了生产量。
【答案】 B
下面是某年我国四个省(区)煤、铁、石油、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表。据表回答14~15题。
① ② ③ ④
河北省 5.9 12.7 11.7 3.3
黑龙江省 5.9 0 0.65 31.6
四川省 2.8 8.1 5.1 0.14
M 3.7 0.7 4.3 0.05
14.表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矿产依次是(  )
A.石油、煤、盐、铁     B.盐、石油、铁、煤
C.煤、盐、铁、石油 D.铁、煤、石油、盐
【解析】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时要抓住每一项的最大、最小值。河北省因有迁安铁矿、长芦盐场,因而铁、盐所占比重较大;黑龙江省因有大庆油田,因而石油资源丰富,但该省几乎没有盐场;四川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主要的井盐产地因而盐矿丰富。
【答案】 C
15.表中的M省(区)可能是(  )
A.山西 B.安徽
C.广东 D.新疆
【解析】 由上题可知M省四种矿产中铁矿所占比重最大、煤资源次之、石油所占比重最少,则该省应是安徽;山西省煤产量所占比重最大;广东省位于我国南方沿海,油气资源、盐类物质应比煤、铁资源丰富;新疆的四种矿产中产量比重最大的应是石油。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40分)21世纪教育网
1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问:“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________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2分)
(2)黄河是北方河流,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有__________的特点,初春季时节在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河段易形成凌汛。(4分)
(3)黄河流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与上游地区相比较,下游地区尤甚,这是因为上游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河套”之说。上游的宁夏、河套平原由于__________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________河段,消除水害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5)沿河地区资源丰富,按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构想,在上游开发______________资源,为兰州发展化学、冶金等多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______________资源,在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发展高能耗工业。(2分)
【解析】 解答该题,抓住以下几点:①黄河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夏季河水暴涨。②黄河由南向北流的河段,初春和初冬易出现凌汛现象。③黄河水量、工农业用水、人口多少等影响到区域缺水情况。④黄河流域水能、煤炭等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 (1)雨水是黄河主要补给水源 季风
(2)暴涨 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
(3)流量大;水利枢纽多,起调节作用;人口少,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水量较少
(4)引黄灌溉 下游 中游加强水土保持,发挥水利枢纽的调节功能 下游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5)水能 煤炭
17.(2008年高考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湖南省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有37种,其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铅锌储量也很丰富。湖南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基础较好,株洲有全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铅锌冶炼厂。
材料二 下图为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条件示意图。
材料三 湘东和湘南地区主要有色金属矿储量情况表
地区 主要城市 储量占全省百分比(%)
锑 钨 锡 铅 锌 铜 汞 铋
湘东 长沙、株洲、湘潭 0.62 0.72 0.10 2.92 10.12 32.44
湘南 衡阳、郴州、永州 3.30 94.14 99.71 72.61 55.68 54.90 1.14 100.00
(1)湖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4分)
(2)湖南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2分)
(3)分析比较湘东和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5分)
(4)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湖南省酸雨最严重的城市有__________等。分析该地区多酸雨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11分)
【解析】 第(1)题,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湖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第(2)题,湖南省西部和南部为山区地形,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第(3)题,湘东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在工业基础、科技、交通等方面具有优势,而湘南地区的原料和动力充足。第(4)题,湖南省酸雨严重的城市主要为降水pH值小于5.0的地区。湖南省酸雨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所排放的酸性气体量大;为防治酸雨,今后应在能源结构、能耗、工厂尾气等方面采取措施,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答案】 (1)种类多,储量大 分布不均
(2)西部和南部的山区 地形
(3)湘东: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交通便利;湘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水能丰富。
(4)长沙(株洲、湘潭、娄底、益阳)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酸性气体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耗;达标排放;开展综合利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