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第一节 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一、农业生产活动1.概念: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______或饲养______,获得所需的产品。2.特点植物动物地域性季节周期3.投入和产出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产出:农产品。4.分类分类依据 类型 举例生产对象 种植业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畜牲业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密集农业 乳畜业产品用途 自给农业 水稻种植业商品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二、农业的区位选择1. 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市场2.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技术3.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市场交通运输保鲜、冷藏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使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大大减少,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尤其是现代农业区位选择,更需注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富有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影响 举例自然条件 气候 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农业产量主要受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世界农业发达地区位于光热与降水配合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水田、旱田、灌溉农业的分布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影响 举例自然条件 地形 平原——耕作业,地平土厚,有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平原地区农业发达,如成都平原、三江平原;山地的立体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影响 举例自然条件 土壤 土壤的肥沃程度和类型 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平原农业发达;江南丘陵的茶树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灌溉农业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影响 举例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城市郊区的蔬菜、乳畜产品基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产品类型和规模;“订单农业”交通运输 使产品及时运往市场,使市场的影响地域范围扩大 园艺业、乳畜业的布局;荷兰成为世界著名的花卉生产基地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影响 举例社会经济条件 政策 国家的政策及政府干预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等劳动力 数量多少、素质高低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及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影响 举例社会经济条件 科技 通过培养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 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 000米高度,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 北美单产高非洲单产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 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 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基本思路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下面是部分地区农业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热量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水源 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地形 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市场 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技术 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3~4题。对农业生产的区位进行选择时,要抓住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和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此时更多地考虑自然因素的共性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分析(1)就典型农作物来说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水稻——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2)就农业类型来说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判断地域空间越小,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明显。考虑因素 具体影响、表现地价的高低和单位面积产值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越适宜发展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棉粮等考虑因素 具体影响、表现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产品运输的迫切性 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花卉、乳牛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5~6题。(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下图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某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评价(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解析】 (1)地理位置应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大洲位置等来阐述;地形的特征应从地形的类型和地势特征等来描述;从该地区经纬度和图例判断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和图例是地形特征判读依据。(2)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需要气候温和,水量适宜等,该地区位于赤道地区,且地势海拔高,气候温暖,年温差小,蒸发较小,雨量较充沛,光照相对充足,适宜花卉生长。(3)花卉生长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和广阔市场,该地自身市场较小 ,只能利用航空运输;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广阔;该地劳动力廉价,成本较低;政府政策的扶持,有力地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答案】 (1)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赤道从北部穿过(位于低纬度区或热带地区),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高峰。(2)(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3)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决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自然条件首先要从当地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 、土壤、水源等方面去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其次考虑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否有可行性,并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投入与产出比,对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的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及其发展变化去分析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因素而且起决定作用的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不利因素则为限制性因素。如珠江三角洲的甘蔗生产的主导因素为高温多雨的气候,大城市的“菜篮子”工程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的发展和分布。(2008年高考海南地理卷)兰州为克服自然条件对种植白兰瓜的不利影响,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使白兰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说明砂砾层对白兰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农业生产中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解析】 瓜果质量好坏要看其质量和产量,特别是含糖量的高低,兰州气候较干旱,需要灌溉;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则具备了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既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又增加了土壤日温差,还能减少风沙的影响。【答案】 砂砾层减少了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可以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农业区位因素的改造与实例(1)农业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对气候的改造和合理利用。例如,温室农业、大棚育秧、杂交品种的推广使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扩大。(2)对低洼地、丘陵山地、黄土高原等地形的改造与立体农业的发展。主要形式有基塘农业,鱼塘——台田农业,丘陵山区的林地—梯田—鱼塘,黄土高原的打坝淤地与梯田等,都是对不利地形条件加以改良,再进行立体农业的综合开发的典例。(3)改良土壤,使之适宜农业发展,提高产量。如东北的沼泽土改良,黄淮海盐碱地的治理,南方山区红壤的改良等。(4)开发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节约用水,引水灌溉。如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南疆绿洲农业。我国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据此回答1~2题。1.上述原则的科学依据主要是( )A.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 B.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C.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征D.国家政策和市场的需要2.下列地区农业发展符合上述原则的是( )A.山东丘陵发展茶叶生产B.珠江三角洲发展天然橡胶生产C.南疆发展商品棉基地D.黄土高原建成全国性商品粮基地【解析】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为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答案】 1.A 2.C下图是我国某县2009年农产品产值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该县农业的主要类型是( )A.自给农业 B.商品农业C.混合农业 D.粗放农业4.该县发展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解析】 从三角坐标图中能看出该县农产品产值构成中,粮食占20%,花卉占30%,蔬菜占50%,蔬菜和花卉种植比重大,不可能自己用,只能是作为商品出售,故属于商品农业,三种农产品生产都属于种植业范畴,也就不是混合农业了,如此大规模的蔬菜和花卉要能成为商品,必然需要外部优良的交通条件,以及较大的市场需求。【答案】 3.B 4.C(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的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下图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甲、乙、丙分别为(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解析】 蔬菜的单位面积产值高,要求靠近市场以保持新鲜,所以其空间布局最适宜靠近居民点;而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低,可以距离居民点稍远。【答案】 A6.该村最可能位于( )A.成都平原 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析】 本地种植春小麦,所以中温带的气候特征明显,故该村居民点位于东北平原。【答案】 B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近年来,地处关中地区的陕西咸阳市积极实施蔬菜增收工程,做好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并先后引进番茄、金皮西葫芦、西芹等蔬菜品种。该市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连续4年名列全省首位,蔬菜运往全国各地。(1)陕西咸阳市的番茄、西葫芦、西芹的种植按产品用途分类属于________,若按照投入的多少分类应属于________。(2)请分析这些年陕西的蔬菜能够销往全国各地的原因。(3)试分析有利于陕西咸阳市生产蔬菜的主要自然因素。【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陕西咸阳市的蔬菜应属于商品农业和密集农业。第(2)、(3)题,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方面分析咸阳市的蔬菜发展,分析时要结合该地区的区域特征。【答案】 (1)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冷藏和保鲜技术的提高。(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有灌溉水源。课时活页作业点击进入链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反映出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A.地域性 B.季节性C.周期性 D.个体性2.读下面模式图,若图示阴影部分为大牧场放牧业,a表示密集农业,b表示商品农业,则c可能表示( )A.水稻种植业 B.畜牧业C.自给农业 D.粗放农业【解析】 第1题,“早、迟、当时”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分类。大牧场放牧业属于密集农业、商品农业,又属于畜牧业。【答案】 1.B 2.B3.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喜”字梨,“福”字苹果等,这主要是因为( )A.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B.销往欧美等西方国家,适应外国人的心理C.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即市场的需求决定生产类型D.使用农药的结果【解析】 市场上出现的“喜”字梨,“福”字苹果是迎合人们的消费心理,也就是市场需求。【答案】 C4.(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1980年以来,黑龙江省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1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肥力 B.热量条件C.河流汛期 D.降水总量【解析】 高温多雨是水稻生长需要的主要条件之一,黑龙江省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说明该地热量条件得以改善。【答案】 B(2009年高考海南地理卷)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表1、表2,完成5~6题。表1 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年份 种植面积(万hm2) 总产量(万t)1979 18.0 896.01980[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60.6 16 335.21999 1 335.0 40 513.52000 1 523.7 42 399.7表2 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区域 1980年 1999年大城市郊区 70% 20%其他农区 30% 80%5.1979~2000年我国蔬菜( )[21世纪教育网A.种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解析】 通过表1和表2的分析可以看出1980年比1979年种植面积增加了342.6万hm2,大于2000年比1999年种植面积(188.7)。单位面积产量(即总产量/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1979年为49.8,1980年为45.3,1999年为30.3,2000年为27.8)。【答案】 C6.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解析】 商品蔬菜产量迅速增加,宜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区(蔬菜易腐烂)。【答案】 A(2010年沈阳检测)近年来,青海省某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技术,使马铃薯种植成为农业增收的主要来源。完成7~8题。7.该地的马铃薯种植业属于( )A.河谷农业 B.灌溉农业C.绿洲农业 D.立体农业8.青海的马铃薯淀粉含量达30%以上,且碱含量低,不麻不辣,色味纯正,香甜爽口,其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是( )①光照充足 ②昼夜温差大 ③湖泊多,灌溉水源充足④病虫害较少 ⑤热量条件好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⑤【解析】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湟水谷地。虽然热量不足,但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利于淀粉的积累,且温度低,农作物的病虫害较少。【答案】 7.A 8.B(2009年温州模拟)一浙商,早期是从乙地贩运蔬菜销往甲地;第二阶段是自己到乙地承包土地种菜销往甲地。完成9~10题。9.第二阶段浙商收益增多,主要得益于( )A.技术优势 B.运输优势C.成本优势 D.劳动力优势10.如果每年7月该浙商经营的是反季节蔬菜(与正常季节的蔬菜生产比较,其栽培和上市期比正常生长期及供应期提前或延后),则甲、乙两地可能分别位于( )A.上海、东北平原 B.上海、云南C.上海、江苏 D.上海、海南【解析】 第二阶段,浙商直接承包土地种菜,可以减少购买别人菜的交易费用,占有了种菜到销售的全部利润,也可以通过规模生产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受益增多。7月能发展反季节蔬菜,说明该产地在7月气温不会太高,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夏季由于地势高而气温不高,符合条件【答案】 9.C 10.B(2010年苏州调研)图中A地区为“汇源果汁番茄汁”的主要原料产地,甲、乙两图分别是该区域不同年份的地理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该原料产地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 )①大气降水 ②高山冰雪融水 ③附近湖泊的水 ④河流水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12.与华北平原相比,图示区域发展番茄种植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光照丰富C.土壤肥沃 D.水源广布【解析】 第11题,该地是我国干旱的沙漠地区,大气降水少,下游的湖泊水量少,在乙图基本消失,因此灌溉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河流。第12题,该地与华北平原相比,纬度高,热量差,华北平原是黄河、淮河和海河的冲积平原,土壤条件好,属半湿润地区,水分条件好,而该地降水少,光照充足,是其优势。【答案】 11.C 12.B读图,回答13~15题。13.在第Ⅰ、Ⅱ阶段,有关单位面积耕地收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耕地收益越大 ②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耕地利润越大 ③耕地收益越大,利润越高 ④经济作物的收益超过粮食作物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14.下列因素中,与单位面积耕地产量的提高有关的是①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大 ②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④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善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15.第Ⅱ阶段中期以后,耕地实际产量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有①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②自然灾害频繁③农业劳动力减少 ④单位面积耕地利润逐渐下降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解析】 第13题,由图可以看出耕地收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故①正确。图中明显看出经济作物的收益一直高于粮食作物,故④正确。第14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品种的改良,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②正确。自然条件的改善,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④正确。第15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用地的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耕地实际产量不断下降,故①说法正确。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面积耕地利润降低,也会使耕地实际产量降低,故④说法正确。【答案】 13.D 14.D 15.C二、综合题(共40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16.(2010年深圳模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分)材料一 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东北大豆价格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千克降到1.6元/千克降幅近30%。材料二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含油量 运输费用(元/千克) 生产成本(元/千克) 生产方式国产大豆 17% 0.18 1.60 粗放型进口大豆 19% 0.16 1.28 集约型材料三 东北三省、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部分省市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公倾/人)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千克/公顷) 4 916 5 872 5 870 7 044 6 207 6 175 4 885(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东北作为我国传统的大豆主产区,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3分)( )A.靠近市场 B.光热充足C.土地肥沃 D.水源丰富(3)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相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试分析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因________(3分)(4)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要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重振雄风,应________(双选)。(3分)A.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B.加大劳动力的投入,提高产量C.提高集约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5)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黑龙江省的人均谷物产量比江苏省的人均谷物产量________。这种现象也同时存在于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省份,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答案】 (1)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2)C(3)价格低,含油量高(4)AC(5)高 东北地区人少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高17.(探究创新题)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 2008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前往河南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时强调,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材料二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粮食产区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占有量(千克)21世纪教育网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北方产区总计其中:松辽河产区 53.911.5 67.319.7 85.131.9 328.4366.5 400.7495.2 421.5569.5南方产区总计其中:长江产区 46.129.7 32.724.3 14.911.3 334.9352.6 355.1396.3 328.0379.9(1)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特点叙述正确的是(3分)( )A.搞好粮食生产,既要发挥自然条件的优势,又要依靠社会经济因素B.我国粮食生产在秦岭—淮河一线有很大差异,以南全部是水稻,以北全部种植小麦C.高度机械化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特点D.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生产,我国在地广人稀的西北地区建立了商品粮基地(2)下列不同地区在粮食生产中采取的措施不体现科技因素影响的是(3分)( )A.成都平原建立商品粮基地B.华北平原培育和推广新品种C.黄土高原发展喷灌和滴灌D.青藏高原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4 000米高度(3)河南省是我国粮食大省,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10分)(4)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特点是________。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解析】 第(1)题,粮食生产属于种植业,既要有有利的自然条件,又要有可作保障的社会经济条件。秦岭—淮河以南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以北主要是小麦,但不是全部。我国在东北地区建有商品粮基地。我国在粮食生产中尚达不到高度机械化。第(2)题,建立商品粮基地应属于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他三项均体现科技因素的影响。第(3)题,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政策、市场等。第(4)题,要结合表中的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变化特点。【答案】 (1)A (2)A(3)自然条件: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广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国家政策支持;省内有重要粮食消费企业。(4)持续下降 不断增长 北粮南运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部分 第1单元 第1节 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区位选择.doc 第2部分 第1单元 第1节 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区位选择.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