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第二节 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1.城市化的标志;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及进程。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一、城市化1.含义乡村社会进步上升2.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差异(1)城市化进程(2)城市化进程差异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起步早 起步晚,______水平高 水平____出现________现象 _________不合理发展快低逆城市化城市发展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基础上的。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成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较大差异,产业革命前缓慢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尤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在发展速度、城市人口比重、与经济发展关系、产生原因及后果方面均有不同,图表分析如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所处阶段 后期(饱和期) 中期(发展期)发展速度 慢 快城市人口比重 大 小与经济发展关系 相适应 不相适应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形成原因 ①产业革命开始早;②新技术革命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③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①产业革命比发达国家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②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③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后果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大城市过度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3~4题。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即城市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整治措施如下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问题 原因(主要污染源) 危害 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问题 原因(主要污染源) 危害 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问题 原因(主要污染源) 危害 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等产生的噪声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问题 原因(主要污染源) 危害 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和城镇建设垃圾、居民消费垃圾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问题 原因(主要污染源) 危害 整治措施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问题 原因(主要污染源) 危害 整治措施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人口过度膨胀 失业问题加重,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5~6题。城市化及其重要标志(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注: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0年约为50%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解析】 (1)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由图可知,乡村人口比例持续稳定下降,但并非都转移到了郊区。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数约占20%,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百分比与2000年基本相等,但人口基数不一样,所以人口数不会相等。(2)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读图可知,2010年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约为50%(40%+10%=50%),2030年不到80%,且2000~2050年一直持续上升。【答案】 (1)B (2)A城市化标志及实质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010年泰安模拟)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C.热岛效应 D.“臭氧洞”(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解析】 本题结合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答案】 (1)C (2)A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或减少。(2)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的大量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到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4)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下图为某城市20年来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的年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A.工业化过程 B.城市化过程C.逆城市化现象 D.区域化现象2.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B.城市人口数量增加C.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增大D.城市中心区的面积扩大【解析】 第1题,图示反映出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都不断增加,这是城市化过程的具体体现。第2题,城市化过程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答案】 1.B 2.A(2010年天津模拟)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3~4题。3.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4.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A.D时段 B.B时段C.E时段 D.F时段【解析】 第3题,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4题,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5%和24%,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答案】 3.C 4.B(2009年常熟模拟)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山东省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07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6.75%,接近47%的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据此回答5~6题。5.下列与山东省城市化速度加快无关的是( )A.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B.城市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C.第一产业比重上升,二、三产业比重下降D.出现城市密集区和城市群6.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引起的问题可能有( )A.人口大规模由城市向郊区迁移B.城市降水增多,导致洪涝灾害频发C.城市规模缩小,城市化进程停滞D.造成资源短缺和利用效率低下,引起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解析】 城市化过程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城市数量增加,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过程,伴随城市化的发展,可能引起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答案】 5.C 6.D7.(2010年福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国各地区城市数量变化表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总计城市数城市数(个) 占全国城市比重(%) 城市数(个) 占全国城市比重(%) 城市数(个) 占全国城市比重(%)1949 69 52.67 50 38.17 12 9.16 1311965 67 39.88 69 41.07 32 19.05 1681978 68 35.42 84 43.75 40 20.83 1921980 78 34.98 100 44.84 45 20.18 2231985 113 34.66 133 40.80 80 24.54 3261990 181 38.76 193 41.33 93 19.91 4671996 298 44.74 255 38.29 113 16.97 666材料二 中国有四个主要的城市密集地带。据1990年统计,这四个地区的土地总面积占全国的1.56%,却有大中城市33个,城市人口达3 532万,占全国467个城市人口总数的23%。(1)据材料一分析,1949~1978年我国城市化进程较________,1978年以后,城市化速度较________。(2)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二中的我国四个城市密集地带分别是________地区、________地区、________地区、________地区;这里成为城市密集地带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与地区差异。第(1)题,对比两时间阶段的城市数量变化可得出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特点。第(2)题,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渐由低水平快速提高,目前仍属于快速发展阶段。第(3)题,我国城市密集地区是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的东部地带的主要工业地带。【答案】 (1)慢 快(2)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快(3)京津唐 沪宁杭 辽中南 珠江三角洲 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农业基础好;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课时活页作业点击进入链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根据下表资料,回答1~2题。城市数目(个) 工业总产值(千万元)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比重(%)1950年 1 120 12 2.71980年 3 1 900 65 38.62008年 8 350 000 83 67.81.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A.城市数目 B.工业总产值C.城市人口 D.城市人口比重2.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21世纪教育网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解析】 第1题,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都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第2题,由于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境质量较好,加之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吸引了大量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人口减少,即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答案】 1.B 2.C下图是某地区第n年到第n+3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3~4题。3.从第n年到第n+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 000万人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4.第n年和第n+30年相比,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C.没有变化 D.略有下降【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城市化特点及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第3题,从图中可知,30年间乡村人口增长了1 000万,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增长到两倍,而不是增长了两倍。第4题,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图中数据可得出,30年来虽然总人口数在上升,但第n年和第n+30年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是33.3%,即第n年:(500/1 500)×100%;第n+30年:(1 000/3 000)×100%。21世纪教育网【答案】 3.B 4.C(2010年常州质检)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5~6题。5.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M1 B.M2C.N1 D.N2【解析】 可调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这一知识作答,同时依据图中虚线表示城市人口占本区人口比,即表示城市化水平,由此可判断M2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答案】 B6.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 图中N1和N2表示两类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图中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条线相交,即所占比重持平。【答案】 D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至1986年以及1987年到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据图完成7~8题。7.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 )A.能源短缺,影响了城市化速度B.城市化水平高,增长的空间不大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D.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采取措施宏观控制8.在从第一时段(1973年~1986年)到第二时段(1987年~2000年)间城市化速度减慢的国家中,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A.英国 B.墨西哥C.巴西 D.日本【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英国在两个时段内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原因是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增长的空间不大。第8题,读图可知,选项中日本、巴西、墨西哥第二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是日本。【答案】 7.B 8.D(2009年杭州模拟)A城市介于45°12′N至46°N之间,126°42′E至127°39′E之间。A城市性质定位为以机电、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H市的卫星城市。读A城市区域图,完成9~10题。9.在城市化的过程中,A城市的作用可能是( )A.限制大城市郊区化的进程B.增加H市市区人口密度C.吸引市区相关产业向卫星城转移D.扩展H市市区的功能10.如图所示,H城市群的空间拓展最可能( )A.沿交通线延伸 B.沿河流延伸C.沿地形延伸 D.沿人口密集区延伸【解析】 第9题,建卫星城,主要是为了控制市区的发展规模,防止城市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困难等问题的产生,为此,将一部分工业和人口迁往卫星城。第10题,根据经纬度确定该城市在东北平原上,城市群的拓展最可能沿交通线延伸。读图可知,A作为H城的卫星城,也是沿公路线和铁路线延伸的。【答案】 9.C 10.A(2010年苏北联考)下图是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11.图中有关城市热岛强度的信息,正确的是( )A.晴天日平均值约1.7 ℃,最大值约3.7 ℃B.阴天日平均值约0.9 ℃,最大值约2.4 ℃21世纪教育网C.热岛强度与天气形势有关,云量少,风速小,热岛效应微弱D.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12.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依据是(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农村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①②【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阴天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值约1.6 ℃。晴天时比阴天时热岛强度大,热岛效应显著。云量少,风速小时,多为晴天,热岛效应显著。第12题,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排放的废热多,形成热岛效应。图中热岛强度峰值时刻为8∶00前后,正值上班高峰期。【答案】 11.A 12.B(2010年东北联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常造成重大影响。例如,城市化的进程便大幅度地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关系归纳如右下图。读图回答13~15题。13.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同的径流量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 ②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之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 ③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负相关 ④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14.依据该模式推论,某城市1970年时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2000年时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则2000年的径流量约为1970年时的多少倍( )A.1 B.2C.3 D.415.随着城市发展,城市洪灾在许多城市不断出现,下列措施可有效减轻城市洪灾的是( )①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②扩大城市水域面积 ③疏通城市排水管道 ④增加城市开敞河道数量 ⑤抬高楼房、道路地基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③④⑤【解析】 第13题,城市化之前和之后的流量约为定值,所以图中数字可表示径流量的大小。若径流量为2,读图可知,城市化程度与下水道的普及率呈负相关。若取城市化程度为40%,读图可得,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图中数字即径流量愈小,所以,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正相关。若取下水道普及率为40%,读图可得,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第14题,据图,1970年城市径流量约为2,2000年约为6,则2000年径流量约为1970年时的3倍。第15题,城市洪灾与城市建设导致城市雨季时的下渗、排水不畅有关,扩大绿地、疏通排水系统及增加泄洪河道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答案】 13.C 14.C 15.B二、综合题(共40分)16.阅读下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图。材料二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1)结合材料一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异同。(6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6分)21世纪教育网(3)材料二中能表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点是________。(2分)(4)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 )A.城市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B.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是城市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C.我国已完全实现了城市化D.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已超过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反过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城市人口比重在44%以上,低于50%。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并不是一直增加。目前城市化速度加快,与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人口由乡村涌向城市有关,并不是城市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答案】 (1)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不同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2)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3)④ (4)D17.(探究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4分)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 173个发展到19 369个,城镇人口达到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材料二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天津作为向国际化迈进的大城市,已制定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纲领,充分发挥天津山、河、湖、海、平原共生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创建良好的生态城市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材料三 下图是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1)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2分)(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2)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景观的主要原因是(2分)( )A.城市“雨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B.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少,水域泥沙含量大C.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横流D.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废气(尾气)及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污染(3)要实现天津市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你认为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8分)(4)材料三中道路网布局的优势是________。(6分)(5)材料三中中环区域布局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外环工业仓库的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解析】 第(1)题,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较快,其中城市人口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的机械增长造成的,城市增加人口中以中青年居多;东、西部城市化速度相比,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中国城市发展方针中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只能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卫星城市,故卫星城得以较快发展。第(2)题,大多数城市不能呈现碧水蓝天景观,说明城市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第(3)题,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第(4)、(5)题,生态园林城市一般采用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并注重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答案】 (1)C (2)D(3)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4)可以及时疏散人流、车流,避免造成中心区拥堵而影响人们出行。(5)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动植物园苗圃、绿化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2节 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doc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2节 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