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1~3题。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①滑坡、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3.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自然原因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21世纪教育网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D.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解析】 第1题,有些地区的土壤中,缺乏人体需要的某些元素,或者某些元素过多,都可能产生地方病,这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公害病是由于环境受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引起的。第2题,人为破坏植被可以诱发水土流失;过度开采地下水或煤矿,容易造成地面塌陷;森林火灾可能由自然原因引起,也可能由人为活动造成。第3题,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有的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21世纪教育网【答案】 1.A 2.B 3.D历史上,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下图是世界某地区环境问题的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4.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5.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C.汽车排放废气 D.建筑工地扬尘【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①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和内陆地区,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漠区,只能是沙漠化问题;②分布在西欧发达国家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山区,只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应是水土流失问题;⑤分布在沿岸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西欧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答案】 4.B 5.D如下图中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读图回答6~8题。6.图a表明( )A.世界主要污染源有美国、日本、西欧B.美国污染物主要向太平洋、大西洋扩散C.发达国家污染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D.污染工业自北向南、自东向西转移21世纪教育网【解析】 图a揭示了发达国家污染工业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转移。【答案】 C7.图b中污染工业( )A.由河流下游向上游转移B.由地势低的地方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C.由南向北转移D.由城市向乡镇转移【解析】 图b中,污染工业原来集中于城市,后向乡镇转移。【答案】 D8.图c说明( )A.排污量越大,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越低B.排污量越大,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越高C.发展中国家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比发达国家高D.发达国家污染工业经济效益低下【解析】 图c揭示了两个问题,排污量越大,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越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比发展中国家农村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高。【答案】 B(2010年上海普陀调研)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并造成大量废物,污染环境。据此回答9~10题。9.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A.沙尘暴加剧 B.农药污染C.臭氧层“空洞” D.破坏性地震10.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行为的是( )A.黄河出现凌汛B.围湖造田,增产粮食C.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水荒D.黄土高原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解析】 第9题,破坏性地震属地质灾害,其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第10题,围湖造田是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答案】 9.D 10.B下图中曲线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据此分析回答11~12题。11.能正确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12.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说明( )A.只有经济高度发达,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B.发展经济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C.必须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D.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严重【解析】 第11题,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已经更多地关注环境质量的提高,环境质量已经得到有效改善。第12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也必须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答案】 11.D 12.C(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13~15题。1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 )A.原料产地 B.销售市场C.能源基地 D.研发基地【解析】 购物袋利用了玉米叶片加工,制成品重量、体积大大减少,因此生产厂应接近原料产地。【答案】 A14.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解析】 目前购物袋使用的原料是化工产品,易造成“白色污染”。因此广泛使用这种易分解的生物购物袋,可减轻“白色污染”。【答案】 B15.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A.河南省 B.山东省C.四川省 D.吉林省【解析】 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玉米生产基地。【答案】 D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印度洋及周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在我国南方、北方、青藏和西北地区中,酸雨现象较严重的是________地区。(2分)(2)印度洋中许多低平岛屿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3)非洲北部沙漠化土地扩大的最主要趋势是向________(方向)发展。(2分)(4)澳大利亚墨累河下游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使得土壤退化。该现象最为严重的季节及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答案】 (1)南方(2)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3)南(4)夏季;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强。17.(2009年海淀模拟)根据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6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表1 各国每万元GDP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量(单位:千克)比较日本 美国 印度 中国9.9 12.4 25.2 70.5表2 我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与各国的比值中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日本1 4.3 7.7 7.7 11.5 表3 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变化时期 “七五”期间 “八五”期间 “九五”期间 “十五”期间环保投入占当年GDP的比例 0.7% 0.8% 1.0% 1.2%能源密度是衡量能源消耗效率的指标,用能源消耗量与产生的GDP的比例表示。下图为我国的能源密度变化曲线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来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1)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消费特点表现为________;从发展变化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其表现为________。(9分)(2)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污染时代所代表的时间段是________,我国工业目前正处在________(OA、AC、CB、BE)发展阶段。(9分)(3)我国环保资金的投入呈________趋势。(4分)(4)要避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免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下列各项能源政策方案建议中,可行的是(多选)(4分)( )A.提高电力脱硫技术,削减燃煤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B.建设西电东送绿色工程,优化东部的能源消费结构C.倡导私人交通工具,削减公共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污染物[来源:21世纪教育网]D.人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解析】 表2的理解难度较大,“我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与各国的比值”理解为“我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别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如表中的日本的数据是11.5,其代表的含义就是“中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日本经济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11.5”,即中国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反过来说即日本的能源利用率很高。我国的能源密度变化曲线图中,从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不仅是问题设计中的考查点,同时也是伏笔,暗示着我国已进入了重化工业时代,也就是在后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表现为我国工业处于AC段。【答案】 (1)日本 消耗量大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总体上不断下降,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AC和CB AC (3)上升 (4)ABD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0张PPT)第一节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人类与环境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 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B: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排 放到环境中。C:人类作用于______。D: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E: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F: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_________________。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环境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环境的自净能力1.表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布特点(1)区域性二、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特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方面本国承受发展 和人口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环境 保护的能力低;另一方面受发达国家污染工 业转移的影响,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主要原因人口压力不合理利用经济的增长2.本质:_______问题,在______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______过程中解决。发展发展发展“经济发展”的内涵远比“经济增长”广泛得多。“经济增长”一般仅仅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也可以看作人均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系列社会综合目标得以实现和提高,“发展”是一种社会进步。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具体又分为多种类型,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主要环境问题的对比分析环境问题类型 原 因 我国典型案例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工业“三废”、农药未加处理或任意排放 太湖、滇池、淮河等重要河湖水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堆放 大同矿区的煤矸石环境问题类型 原 因 我国典型案例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 来自交通、工厂、建筑、娱乐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赤潮环境问题类型 原 因 我国典型案例生态破坏 森林对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东北林区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江南丘陵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的次生盐碱化环境问题类型 原 因 我国典型案例生态破坏 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减少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3~4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三大人为原因的分析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5~6题。(2008年高考广东地理卷)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试解】 ________。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解析】 我国典型的荒漠化(草原退化)地区主要在西北(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我国典型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我国典型的土壤盐碱化地区主要有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我国土壤酸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在南方的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等地。【答案】 B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1)东北地区: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 化、森林面积减少、湿地减少、部分地区的土 地荒漠化严重等。(2)华北平原: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 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 尘暴、土壤次生盐渍化等。(3)黄土高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等。(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5)柴达木盆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风沙灾害等。(6)东南丘陵:酸雨、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7)西南地区: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问题等。(2010年湖南联考)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图中的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人口密度分布的关系是( )A.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都在50~400人/km2之间B.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400人/km2C.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小于100人/km2D.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100人/km2(2)图乙中①地(提示:林区)和②地(提示:草原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解析】 第(1)题,对照图甲和图乙,不难发现生态极危急区的人口密度多数大于100人/km2。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第(2)题,①地是大兴安岭林区,由于超采、采育失调、滥砍乱伐以及森林火灾等原因,造成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森林面积减少;②地是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的。【答案】 (1)D(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林木超采,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环境问题是伴随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 )A.滑坡、泥石流B.地震、海啸C.台风、寒潮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2.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C.如果箭头a、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第1题,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台风、寒潮都是自然灾害。第2题,当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答案】 1.D 2.C(2010年东北联考)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读雅丹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3.我国雅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湖泊干涸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水资源利用不当 B.围湖造田C.过度樵采 D.过度农垦4.下列环境问题,与湖泊干涸原因相同的是( )A.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B.森林锐减、臭氧层破坏、过度捕猎C.海洋污染、噪声污染、物种灭绝D.土壤盐碱化、全球变暖、放射性污染【解析】 第3题,从材料中可判断,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西部干旱区,该区域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是来自冰山的河流;从人为原因分析,若河流沿线过度使用水资源,就会使河流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严重时会导致湖泊干涸。第4题,湖泊干涸和B项中所列三个问题均属生态破坏。【答案】 3.A 4.B(2010年江门模拟)读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消耗的历史与现状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①农地面积(107平方千米) ②人口数量(亿人) ③能源消耗(亿吨) ④淡水消耗量(×1 000立方千米) ⑤氟利昂排出量(万吨) ⑥二氧化碳排出量(ppm)5.二战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能源消耗量、淡水消耗量、氟利昂排出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都大幅度上升,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是( )A.能源消耗量 B.淡水消耗量C.氟利昂排出量 D.二氧化碳排出量6.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关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基本建设用地的增多②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引起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 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引起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面积增加A.②③ B.①②C.①③ D.①②③【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战后⑤的增加速度最快。第6题,①②③都是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答案】 5.C 6.D7.(2009年上海九校联考)结合所学结识,读下面地理关联图,将下列地理事物前的代号填入图中方框内(每个代号限填一次)。①酸雨 ②围海造田 ③不合理灌溉 ④排放氟氯烃 ⑤过度开采地下水 ⑥水土流失 ⑦大量燃烧矿物燃烧 ⑧破坏植被⑨排放大量二氧化硫 ⑩全球气候变暖 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解析】 找好各地理事物前后的逻辑关系是做好地理关联图题的关键。【答案】 左边自上而下:⑤③⑧⑦④② 中间自上而下:⑥ ⑨ 右边自上而下:⑩①课时活页作业点击进入链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部分 第4单元 第1节 环境问题.doc 第2部分 第4单元 第1节 环境问题.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