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一轮精品学案+课件:第2部分 第4单元 第2节 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地理一轮精品学案+课件:第2部分 第4单元 第2节 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和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 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活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1.B 2.C
2008年10月24日~25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重申各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努力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需求。据此回答3~4题。
3.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
B.在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
C.发展中国家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应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主要责任21世纪教育网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科学的是(  )
A.在工业生产中,将污染物消除在整个过程中
B.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21世纪教育网
C.在交通中,鼓励个人乘用私人家庭轿车
D.在社会生活中,选购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
【解析】 第3题,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出现许多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张和政策。只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无论是从发展历史,还是从经济实力上看,发达国家都应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更大的责任。第4题,在交通中,应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私人家庭轿车过多会带来交通拥堵、城市污染等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答案】 3.D 4.C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多学科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了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5~6题。
5.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属性 B.社会属性
C.经济属性 D.环境属性
6.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
A.增加绿地面积
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
D.预防和治理污染
【解析】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系统,材料所给巴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经济属性。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所研究的范畴中,最终目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科技、消除文盲属于此列。增加绿地面积,预防和治理污染属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畴。而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答案】 5.C 6.C21世纪教育网
(2009年如皋模拟)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①F表示资源获取
②F表示产业消费
③H表示废物排放
④H表示产品消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该图表示了环境、资源和人口的关系,F为对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加工利用或再加工利用,因此为经济系统活动中的产业消费。H为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排放到环境中的生产与生活废弃物。E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的过程,其易产生的环境问题为资源枯竭和破坏,以及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
【答案】 7.B 8.D
(2009年北京崇文模拟)2009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你和我”。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完成9~10题。
9.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森林破坏 ③滥捕乱杀 ④兴修水库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10.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合理性原则
【解析】 本题组考查湿地破坏原因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围湖造田、上中游的森林破坏,以及环境污染都对湿地造成严重的破坏;可持续发展三原则中没有合理性原则。
【答案】 9.C 10.D
11.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与主要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应正确的是(  )
①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持续性原则 ②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共同性原则 ③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阶段性原则 ④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公平性原则 ⑤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高效性原则 ⑥2008年“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持续性原则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 ②—公平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⑤—共同性原则。
【答案】 D
12.在全球倡导环保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正转向以三个“R”(Reduce减少消耗、Reuse再利用、Recycle循环再生)为原则的新生活模式。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①使用再生纸 ②垃圾分类回收 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④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将旧衣物等捐赠给需要的人都是为了达到减少消耗资源的目的。
【答案】 D
(2010年淮安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13~15题。
13.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14.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
15.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解析】 第13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有大田农业,发展畜禽养殖,进而发展食用菌和蚯蚓养殖,而且用畜禽粪便制取沼气,其废料又能还田,因此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江南丘陵地区发展此模式,既可缓解因其能源短缺引起的水土流失,又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第14题,由箭头指向可以看出,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第15题,使用沼气作为能源,对环境污染小;可以减少农村砍伐薪柴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 13.C 14.B 15.A
二、综合题(共40分)
16.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多为良好和较好状态地区,新疆、青藏等地区多为较差状态地区,这反映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
【答案】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态从良好到较差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破坏
17.(探究创新题)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4分)
(1)下面三句话分别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方面的内涵:(6分)
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借鉴别国的经验是发展我国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某国的生态农业模式,根据模式分析是哪一国家的(3分)
A.俄罗斯 B.以色列
C.菲律宾 D.荷兰
(3)试分析上述生态农业有哪些好处?(9分)
(4)在我国某地正推广一种“五配套”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其主要内容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副)、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这种模式最适宜在我国________地区施行。该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6分)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材料叙述分析即可。第(2)题,俄罗斯、以色列和荷兰都不适宜种植水稻,因此只可能是在菲律宾,这是菲律宾玛雅农场的一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第(3)题,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等方面分析。第(4)题,这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能源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1)①经济持续发展 ②生态持续发展 ③社会持续发展 (2)C
(3)①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节约能源和资源;②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较少,有利于生态保护;③农工联合生产,延长生产链,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
(4)西北 有利:光照充足、日温差较大。
不利:水资源不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1张PPT)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中国的
可持续发展道路
1.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和原则。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定义:既满足_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
损害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
式。
2.内涵:______持续发展、______持续发
展、社会持续发展。
3.原则
当代人
后代人
生态
经济
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三层内涵实际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1.思想观念的转变:如__________的世界观。
2.生产方式的改变:如实行________。
3.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选购带__________ 的产品。
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
环境标志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
走可持
续发展
道路的
必然性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资源短缺
3.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 业
(1)代表:北京大兴区________村。
(2)措施
留民营
产业结构
新能源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内涵 地位 目标
生态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内涵 地位 目标
经济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三个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和子孙后代共享
资源和环境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1~3题。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共同性原则 环境问题不受国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制约,有可能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国情主要表现为: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具体如下图所示: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其中,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这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压力大大超过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庞大物质需求和废弃物排放超出了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4
题。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1)~(3)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指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持续发展
b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c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
d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a、b      B.a、c
C.b、d D.a、d
(2)图中①、②、③、④号码的含义分别是
(  )
A.①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3)图中①对②的影响是(  )
A.提供环境资源
B.产生生活废弃物
C.产生生产废弃物
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
【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2)题,①是经济系统,②是生态系统,③是社会系统,④是人的管理调控。第(3)题,经济系统中的生产活动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要排放到生态系统中,让环境来容纳、清除。
【答案】 (1)D (2)A (3)C
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强调各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的发展。
(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
(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3)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出,废水经过a供给区内水体和供水系统,说明a表示污水处理;供水系统的水经过利用后通过b指向废水,说明b表示污水收集。第(2)题,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其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要增大供水量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第(3)题,针对水体富营养化,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题目所给选项,主要是从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方面考虑的,故A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 (1)A (2)C (3)A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资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清洁生产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即在污染前采取防止对策,而不是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使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类与环境的风险。
它主要包括:(1)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材料和能源,减少和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2)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3)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到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去。
海南酝酿建立国际坡鹿狩猎基地,让仅产于海南岛、和大熊猫一起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珍贵濒危动物——海南坡鹿作为可以猎杀的对象。据此回答1~3题。
1.将海南坡鹿作为可以猎杀的对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多样性原则 B.同一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2.人类社会早期有过采猎文明时期,当时的狩猎目的是(  )
A.获取食物 B.消遣娱乐
C.崇拜自然 D.征服自然
3.如果海南国际坡鹿狩猎基地建成,可能引起(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面积扩大
C.坡鹿种群生存危机
D.全球气候的变化
【解析】 第1题,将海南坡鹿作为可以猎杀的对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第2题,人类社会早期有过采猎文明时期,当时的狩猎目的是获取食物。第3题,如果海南国际坡鹿狩猎基地建成,可能导致坡鹿种群生存危机。
【答案】 1.D 2.A 3.C
4.2008年两会期间,“生态文明”成为人大代表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传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不利的外部环境
【解析】 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消耗的资源量和排放的污染物多,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答案】 C
(2010年烟台模拟)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示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生产模式可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B.采用该生产模式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C.该生产模式能彻底解决我国农村的能源需求
D.该生产模式下的农产品是真正的“绿色产品”
6.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
A.青海省 B.四川省
C.广东省 D.河南省
【解析】 第5题,该生态农业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副产品的充分利用问题。能提高生产率增加农业收入,但并不是我国所有地区都适宜发展,是否是真正的“绿色产品”还要看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使用情况。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需要具备玉米产量大、纬度不能太高等条件,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是河南省。
【答案】 5.B 6.D
7.读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属于________。
(2)通过对以上模式分析,将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填入下图中。
(3)用虚线在上面发展模式图中描出其中一个恶性循环,并针对其设计一个调控方案,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把调控方案的措施填入右图中。
【解析】 本题以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为背景,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生产属粗放式经营,且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属于传统发展模式。
第(2)题,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系统,从图中对应找出所属的内容。第(3)题,描出的恶性循环即为生态环境恶化而反馈到社会、经济系统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当地社会经济问题,阻碍地区发展,措施应具有解决各系统问题的针对性。
【答案】 (1)传统发展模式
(2)(上: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率低
左:燃料匮乏,粮食减产,毁林开荒
右: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水土流失,淤积加重)
(3)(上: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法规,进行科学规划
左: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提高单产
右:恢复改善生态系统)
课时活页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