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2张PPT)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人口数量、素质与环境1.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2.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3.环境承载力;合理人口容量。4.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划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依据:人口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一、人口再生产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产率(2)人口再生产类型及特点类型 历史时期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代号 名称a 原始型 采猎文明 高 高 很低b _____型 农业文明 ____ 较高 较低c 过渡型 工业文明 高 ____ ____d ______型 现代文明 ____ 低 _____传统高低高很低低现代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1)全世界:______型。(2)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处于“现代型”, 并且德国、_________等国人口连续多年 为负增长。(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大多数尚处于 “_________”,但有些国家正在或者已经进入 “现代型” ,如_____、古巴、 ______。过渡匈牙利过渡型韩国中国二、人口数量与环境1.人口数量的变化生育率表示的是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的关系,而出生率表示的是新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的关系,即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生育率大于出生率。三、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____________。环境承载力资源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3.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16亿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适宜;而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四、人口素质与环境现代社会中,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人口问题是当前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口问题的表现也不一样。如下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国家 问题 影响 措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过渡型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 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穷国更穷,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国家 问题 影响 措施发达国家 现代型 人口增长缓慢 劳动力短缺、国防力量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上用于老人的养老、退休等费用增加等社会经济问题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人口老龄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属于“现代型”。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但人口总量过大给各方面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而不是鼓励生育。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1~2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具体如下所示: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3~4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因素 相关性 影响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因素 相关性 影响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8题。(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下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甲市可能是( )A.西宁 B.延安C.上海 D.广州(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① B.②C.③ D.④【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解析】 第(1)题,解答该题分两步:第一步根据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排除西宁和延安,因为这两市位于西部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依然较高;第二步根据人口总数确定上海或者广州。根据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或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计算出甲市2008年的人口总数是1 383万左右,据此可以确定该市为上海。注意户籍人口与实际居住人口的差别,人口迁出地的户籍人口往往多于实际居住人口,迁入地的户籍人口往往少于实际居住人口,城市中这种现象特别明显。第(2)题,上海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现代型,①地符合“三低”的现代型特点,故与上海处于同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答案】 (1)C (2)A常见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进行判读时要仔细地阅读图表从图表中提取出对解题有效的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切忌脱离图表根据所学知识主观臆断回答问题。分析统计图表常用计算公式如下:①人口的出生率=新增人口数÷人口总数×100%②人口的死亡率=死亡人数÷人口总数×100%③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④人口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总数=新增人口数-死亡人口数(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1、图2,回答(1)~(2)题。人口问题图1(1)图1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2)图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出,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必将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而少年儿童人数的减少,将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第(2)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逐渐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年龄结构也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化。【答案】 (1)B (2)D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总体而言,塔的底座越宽,顶端越尖,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大,反映人口高出生率、高增长率的特征;塔身越接近上宽下窄的形状,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小,反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低增长特征。法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法国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已突破两个,成为欧洲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结合下图回答1~2题。1.法国的人口增长处在图中的第____阶段,遇到的问题是( )A.Ⅳ 人口急剧膨胀B.Ⅳ 人口老龄化C.Ⅱ 人口增长停滞D.Ⅲ 人口平均寿命低2.法国生育率提高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A.解决了法国劳动力短缺问题B.缓解就业压力C.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D.有利于减缓老龄化问题【解析】 第1题,法国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所以处在图中Ⅳ阶段,该阶段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老龄化严重。第2题,生育率提高,有利于缓解老龄化趋势,但短期内无法迅速改变劳动力短缺问题。【答案】 1.B 2.D1985年7月,经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山西省政府批准,山西翼城县农村开始实行“晚婚晚育加间隔”可生育二胎的政策,试点政策“至2000年不变”。截至2000年,翼城县总人口30.023万,实现了试点政策之前制定的把总人口控制在30万人左右的目标。2000年以来,翼城县的人口出生率连续低于10‰,接近零增长。据此回答3~4题。3.材料反映出哪一因素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 )A.经济因素 B.医疗卫生条件C.生育政策 D.婚姻制度4.翼城县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表明( )A.该县经济有了迅猛发展B.该县环境人口容量减小C.该政策只适合于翼城县,不适于其他地区D.人口政策有助于人口生育观念的转变【解析】 材料明显反映出国家的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翼城县是生育政策的试点,该县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口增长速度减小,有助于推进经济发展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该政策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直接影响。【答案】 3.C 4.D(2010年湖南联考)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到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2033年达到峰值15亿左右。据此回答5~6题。5.当前我国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影响因素。到2010年,我国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提高人口素质可以( )A.缓解当前就业压力B.延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C.将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D.扩大耕地面积6.计划生育实现了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下图中表示2033年的点可能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 第5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偏低,导致了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人口素质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体现出人力资源的优势,人口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更好地使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第6题,“2033年达到峰值15亿左右”的含义是2033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最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2033年以后我国人口将会出现负增长。故表示2033年的点只能是③。【答案】 5.C 6.C7.读下列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省、市、自治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2)图示各省、市、自治区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_,最少的是________。(3)上海的出生率比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4)以上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__型。(5)对比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解析】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图中所列举的各省市中江苏省人口基数是最大的。老年人口太多容易造成死亡率偏高,而较高的出生率又会促进死亡率的相对下降。【答案】 (1)上海 宁夏 (2)江苏 上海(3)上海老年人口偏多,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人口死亡率较高(4)现代(5)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材料二 某地区的有关材料。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淡水(立方米)0.1 0.1 2 000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人口(万) 面积(平方千米)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年径流总量(有效) (立方米)8 200 16万 920万 800万 2 200亿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的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1)材料一中,图中A因素表示_________,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图中B因素表示________,该因素的发展与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图中C因素表示人口的__________,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由材料二可知,目前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未来20年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解析】 该题以图表的形式,结合相关材料,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侧重考查学生根据有关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第(1)题属基础题,注意题干中问题的前后联系。第(2)题,要仔细分析表中数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森林人均量低于最低标准;因此是当前最主要的限制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城市建设都将会大量占用耕地,使耕地人均量有可能低于最低标准,解决措施一要少占耕地,二是提高单产,解决粮食问题,三要控制人口增长。【答案】 (1)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2)森林 耕地 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控制人口数量。课时活页作业点击进入链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4分,共60分)读下图,完成1~3题。1.①、③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 )A.现代型和原始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 D.传统型和现代型2.③与①相比死亡率高的原因是( )A.战争 B.疾病C.生活水平差 D.老年人口多3.与②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 )【解析】 第1题,①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为传统型;③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现代型。第2题,现代型死亡率较高是因为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第3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大,老年人所占比重小。【答案】 1.D 2.D 3.D(2010年临沂质检)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回答4~5题。4.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C.丁、丙、乙、甲 D.丁、乙、丙、甲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高—低”型B.乙地一定位于发展中国家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解析】 可以用排除法判断自然增长率高低,图中丁为负增长,乙接近零增长,甲丙都是正增长,由此即可判断答案。乙地虽然是接近零增长,但要注意其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答案】 4.B 5.B(2009年广州模拟)读1964~2000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回答6~7题。6.有关1964~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A.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7.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解析】 第6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64~2000年,①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下降;②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提高了14.4%;③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比重提高了3.4%;④到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进入老龄化社会。第7题,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但青壮年人口比重仍最大,且呈增长趋势,不存在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但就业压力巨大。【答案】 6.C 7.C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分析回答8~9题。国家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指数 4.9 4.0 3.3 1.4 1.1 1.0 0.9 0.98.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9.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解析】 第8题,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第9题,“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答案】 8.C 9.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10~11题。10.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11.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析】 根据资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答案】 10.C 11.C(2010年佛山质检)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12~13题。 12.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解析】 图中可以看出近5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减少,说明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答案】 C13.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D.提高粮食进口量,减轻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解析】 由“环境负担”公式可知,减轻环境负担的途径应落实在技术方面,故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能有效减轻环境负担。【答案】 C读我国城乡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回答14~15题。14.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 )①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 ②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③乡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于城市 ④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15.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②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 ③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④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第14题,根据图示内容,比较各图例所占比重。第15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生产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答案】 14.C 15.D二、综合题(共40分)16.(2009年北京模拟)分析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材料一 目前世界人口在不断增加,如果计划生育措施实施有效,到2050年世界人口有望控制在89亿以内。21世纪教育网材料二 (1)结合下表分析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影响及其应对措施。(10分)(2)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该国应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4分)(3)从材料二分析,世界上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的国家主要是哪种类型的国家?目前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8分)【答案】 (1)[来源:21世纪教育网](2)印度 计划生育。(3)发展中国家。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发展教育,实行改革开放。17.(探究创新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1)目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2)分析材料,中国在20世纪末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老龄化的影响?(6分)21世纪教育网(3)结合三种生产概念图,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6分)【解析】 第(1)题,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同时存在。第(2)题,由于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第(3)题,人口增长过快,一方面消耗大量物质资料,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答案】 (1)人口老龄化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国家财政加大养老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3)一方面消耗资源增多,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节 人口再生产、人口数量、素质与环境.doc 第2部分 第5单元 第1节 人口再生产、人口数量、素质与环境.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