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一轮精品学案+课件:第2部分 第6单元 第1节 文化景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地理一轮精品学案+课件:第2部分 第6单元 第1节 文化景观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诗句,描写文化景观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解析】 A、B、D均为自然景观,寺庙、楼台为人类在自然物质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物质文化景观。
【答案】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请根据该诗回答2~3题。
2.“一片孤城万仞山”表明了文化景观的哪一特性(  )21世纪教育网
A.功能性       B.空间性
C.时代性 D.可移动性
3.玉门关历来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场所,现在却成为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这主要反映的文化景观的特性是(  )
A.长存性 B.空间性
C.时代性 D.空间性和时代性
【解析】 文化景观是附着在自然物质基础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而任何事物都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人类创造每种文化景观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因而各种文化景观也就有了某种功能意义,同时每种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答案】 2.B 3.C
(2010年云南调研)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面值伍拾元背面景观图,回答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4.下列文化景观中和上图属于同一类的是(  )
A.寒山寺 B.傣家竹楼21世纪教育网
C.水田景观 D.江南茶园
【解析】 布达拉宫属于宗教文化景观,寒山寺与之相同;其他三者和自然环境联系密切,反映了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 A
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它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原貌,认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文化景观中不能直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江南丘陵的茶园 B.江汉平原的农田
C.锡林郭勒草原 D.北京故宫
6.下列文化事物或现象受自然环境影响较明显的是(  )
A.因纽特人的雪屋 B.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21世纪教育网
C.南京抗战纪念馆 D.自然博物馆
7.下列文化景观将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是(  )
A.“三北”防护林带 B.海南天然橡胶园
C.人工草场 D.沿海地区的抽水机井
【解析】 第5题,北京故宫反映的是精神文化环境,不能反映自然环境。第6题,四个选项中仅有A选项反映了当地气候寒冷的自然环境特点。第7题,人类对文化景观的建设应符合自然规律,不然会产生环境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沿海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可能倒灌。
【答案】 5.D 6.A 7.D
(2010年重庆模拟)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英国南部墙厚为23厘米;德国西部墙厚为26厘米;波兰中部墙厚为51厘米;俄罗斯西部墙厚为73厘米。据此回答下题。
8.该现象反映出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A.文化景观与水文要素的关系
B.文化景观与地貌要素的关系
C.文化景观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D.文化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解析】 欧洲由大西洋沿岸到俄罗斯,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冬季越来越冷,所以为了抵御严寒,房屋的厚度越来越大。故墙壁厚度能反映文化景观与气候要素中气温的关系。
【答案】 C
读某地土地利用类型与民族构成变化表,回答9~10题。
年份 草地% 耕地% 林地% 荒地% 蒙古族% 汉族%
1820 60 5 10 25 90 10
1950 40 45 5 10 50 50
9.从文化景观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看,该地最理想的文化景观应是(  )
A.丘陵梯田 B.旱地耕地
C.水田耕地 D.草原牧场
10.该区域文化景观形态的改变,其影响原因主要是(  )
A.耕作技术的提高 B.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C.自然环境的改变 D.战争等军事因素的影响
【解析】 第9题,从表中提供的信息来看,该地应该是内蒙古草原,则文化景观受地理环境影响,在内蒙古草原上最合理的文化景观是草原牧场;第10题,文化景观的改变是由于人们过度开荒种地造成的,这可以从该地区耕地比重增加,草原面积减少来判断。这种变化是由于人们由从事牧业转变为种植业的结果,与自然条件、耕作技术关系不大。
【答案】 9.D 10.B
2008年中央台热播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片中香港武打巨星李小龙自小热爱武术,先从叶大师学习咏春拳,后到美国传播武术,使整个美国认识到武术的魅力,在习武过程中其自创格斗技法“截拳道”。据此回答11~12题。
11.李小龙将武术从中国带到美国后,在美国传播武术,这属于(  )
A.文化传承 B.扩展扩散
C.迁移扩散 D.传染扩散
12.李小龙在咏春拳基础上创立了截拳道,这属于(  )
A.文化传承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解析】 本题组以电视剧为背景考查文化和文化扩散的有关知识。中国武术由李小龙跨洋越海带到美国是文化扩散中的长距离迁移扩散;李小龙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创立的截拳道是一种保留本质改变形式的刺激扩散过程。
【答案】 11.C 12.C
读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示意图如下,完成13~15题。
13.中原农耕技术向西南、缅甸扩散,属于(  )
A.迁移扩散 B.扩展扩散
C.等级扩散 D.刺激扩散
【解析】 中原农耕技术由中原经西南向缅甸扩散的过程中,人的移动距离短,故为扩展扩散。
【答案】 B
14.有关中国文化向日本扩散的过程,正确的是(  )
A.迁移扩散→传染扩散→刺激扩散
B.迁移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C.迁移扩散等级扩散传染扩散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等级扩散传染扩散
【解析】 “遣唐使”远涉重洋学习中国文化为迁移扩散,日本贵族向学成归国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为传染扩散,天皇下令推行中国教育制度为等级扩散,仿效中国文字、服装、创造日本文字及和服为刺激扩散。
【答案】 C
15.中华文化向缅甸和日本扩散过程不同的原因是(  )
A.两地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两地与中原地区距离与自然障碍的差异
C.两地与中原地区民族构成的差异
D.两地与中原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
【解析】 比较中日、中缅距离及自然差异很容易得出结论。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40分)
16.(2008年高考上海地理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1)黄河发源地所属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______文化区,这里的传统服饰是______,它与当地____________的气候特点相适应。(6分)
(2)黄河中游河段流经的地域文化区在图上的数码是____,这里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种是____________。(4分)
(3)河套平原所属的地域文化区名称是________文化区,这里的传统民居是__________,它非常适合________生活。(6分)
(4)下列各组文化事物中,在黄河流经的地域文化区依次出现的一组是__________(单项选择)(4分)
A.酥油茶—“阿以旺”—吊脚楼—蒙古袍—四合院
B.碉房—兰州拉面—马头琴—窑洞—评剧
C.“阿以旺”—吊脚楼—蒙古袍—窑洞—京剧
D.喇嘛寺庙—坎儿井—那达慕节庆—信天游—四合院
(5)以上文化景观连同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景观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________和地域文化的________。(4分)
【解析】 (1)本题组考查了我国黄河流域的文化区的有关知识。回忆课文,就可知道黄河发源地所属文化区为青藏高原。这里的掉袖藏袍是适应青藏高原气候的服饰: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2)黄河中的流经的文化副区是黄土高原,考生回忆有关的知识就不难作出回答。(3)考生只需回忆课本知识即可。(4)本题采用排除法,黄河流经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而A选项、C选项中的吊脚楼应位于我国南方山区,可以排除,D选项中的坎儿井在新疆,而黄河不流经新疆,故应选B。(5)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孕育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答案】 (1)青藏高原 掉袖藏袍 昼夜温差大
(2)③ 秦腔
(3)内蒙古草原 蒙古包 草原游牧
(4)B (5)差异性 多样性
17.(探究创新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6分)
材料 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1)列举A国三种反映精神文化环境的文化景观。(两例即可)(6分)
(2)孔子学院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这属于文化空间扩散的什么形式?当地人通过孔子学院了解了中国语言和文化,这又是什么形式的空间扩散?(6分)
(3)简述孔子学院在国外建立的意义。(4分)
【解析】 A国是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自由女神像、旧金山的唐人街、白宫等都是反映该国精神文化环境的文化景观。(2)孔子学院在海外办学,属于迁移扩散;当地人有学习的愿望,这一接受过程,属于传染扩散。(3)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回答学院建立的意义。
【答案】 (1)拉什莫尔山雕塑、自由女神像、旧金山的唐人街、白宫等。
(2)迁移扩散。传染扩散。
(3)有助于学院所在国家的人民认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65张PPT)
第一节 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的构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
径。
一、文化景观的构成
物质
1.文化景观对人类社会具有_____意义。
2.
二、文化景观的主要特征
空间
功能
要注意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区别,一个是自然物,一个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来的或在自然物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结果。在判断是否为文化景观时,除了要包含人类活动外,还应判断它在空间上位置是否固定。
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如农业文化景观。
(2)文化景观是__________的一面镜子:如虫神庙的分布。
三、文化景观与环境
自然环境
(3)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4)文化景观的建设如果顺应__________规
律,就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无害的影响。
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物质文化景观反映精神文化环境。
自然发展
四、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1. 文



文化系统
文化事物
文化系统
2.



自然区
3.文化综合体:某些特定的__________的组合。
4.文化系统: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组成。
文化事物
五、文化的空间扩散
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扩散的形式绝对化,即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扩散可以兼有多种扩散形式。如7世纪中期日本推行“大化改新”的过程,既有迁移扩散、传染扩散,也存在等级扩散。
1.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文化景观具有空间性和时代性,并且它们都是文化景观必须具备的特性。这两种特性,其含义、成因、意义各不相同,现归纳如下: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及与
环境的关系
特性 空间性 时代性
含义 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都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 文化景观带有创造和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
特性 空间性 时代性
成因 文化景观通常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而任何自然物质都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故文化景观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特性 空间性 时代性
意义 文化景观的空间性是确定文化要素中哪些为文化景观的关键尺度;文化景观可以反映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了解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
2.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景观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文化景观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文化
景观 与环境关系 举例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并对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指示当地的物质文化环境,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①锡林郭勒草原→地形平坦,降水稀少,草原植被
②黄土高原窑洞→黄土直立性,降水少
③西双版纳竹楼→高温多雨,潮湿多虫
④北京四合院→冬季寒冷多风
文化景观 与环境关系 举例
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 通过文化景观,指示当地的精神文化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不同,文化景观有一定差异 ①清真寺→伊斯兰教文化
②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地名→语言文化,民族自治制度
③天坛、五羊雕塑→地方象征,城市文化
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1~2题。
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将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又分三种类型。
文化扩散的类型
类型 概念 举例 图示
扩展扩散 传染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本贵族学者向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类型 概念 举例 图示
扩展扩散 等级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 中央会议精神的层层传达;苏格兰威士忌酒从乡村传到城市;日本“大化改新”从中央到地方推行大唐教育制度
类型 概念 举例 图示
扩展扩散 刺激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播到另一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滑冰到旱冰的文化实质是“滑”,但将冰刀改为滚轴;中式汉堡的出现
类型 概念 举例 图示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日本“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
温馨提示:对应演练见“随堂精题导练”第4题。
(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分析下图中天津的文化景观,由自然条件决定其主要功能的一组文化景观是(  )
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丙丁
【试解】 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影响较大,它常决定物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甲—奥运体育场和丙—南开大学均建设在城市内部,是城市功能区的一部分,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
而乙—海河上的桥是交通线路,其长度、宽度、高度等均受海河的水文条件这一自然条件的影响。丁—石油钻井平台是为开采石油而搭建的,解决了海面油井和机械等的固定问题,与海水的运动、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答案】 C
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认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②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作用明显,对精神文化景观影响较少;
③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只是产生某种文化景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少。
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盛事,是主办国向整个世界展现自身风貌的机会。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文化扩散的特点和类型
(1)读上图,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并简述奥运文化空间扩散的特点及意义。
(2)奥运会期间,各国文化在此交流,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属于__________。
(3)世界各地的观众通过电视媒体感受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属于____________。
【解析】 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依据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归纳:①从半球位置来看:绝大部分城市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很少,只有澳大利亚的两个城市举办过。②从纬度位置来看:几乎所有城市都分布在南北纬30°~60°之间,即中纬度地区。③从大洲位置来看:绝大多数城市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只有4个城市分布在亚洲和大洋洲。
奥运会是跨国界的全球盛事,其最早举办城市是希腊的雅典,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举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奥运文化空间扩散范围不断扩大,也必然会造成与其他文化区相互重叠。
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世界各国运动员将奥运文化带到举办地,举办地不断吸收奥运文化的优势,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同时也使得奥运文化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壮大。人们自然而然地相互交流,通过看电视主动地去感觉丰富多彩的文化,属于传染扩散。
【答案】 (1)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美洲)。奥运文化空间扩散范围扩大,并与其他文化区发生重叠。促进文化的交流、发展与繁荣。
(2)传染扩散
(3)传染扩散
文化扩散区分的标准是主体(人)的区位的大小,扩散后形成的文化区与原文化区可能是连续的或不连续的。解题时首先要弄清不同文化扩散类型的本质区别,其次要学会从人的空间活动距离大小,是否有较强的目的性,是否有等级的不同,是否有形式上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辨析。
1.下列文化景观反映的文化环境与其他三幅明显不同的是(  )
【解析】 龙门石窟、上海东方明珠、苏州园林反映的是精神文化环境,广西龙胜梯田反映的是自然环境。
【答案】 D
2.关于下面两幅农业景观图反映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
B.不同自然条件下,耕作方式不同
C.反映精神文化的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多
D.自然条件主要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
【解析】 自然环境对反映物质文化环境的景观影响较大,对反映精神文化环境的景观影响较小。
【答案】 C
3.下列每组概念,由简到繁排列的是(  )
A.文化现象、文化事物、文化系统
B.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文化系统
C.文化系统、文化综合体、文化事物
D.文化综合体、文化系统、文化事物
【解析】 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就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系统。
【答案】 B
4.600年前郑和船队以瓷器与许多国家进行贸易,使得明代青花瓷器在伊斯兰地区逐步由王公贵族向平民百姓扩散。这种文化扩散现象属于(  )
A.扩展扩散、传染扩散
B.迁移扩散、等级扩散
C.传染扩散、等级扩散
D.迁移扩散、刺激扩散
【解析】 郑和船队从中国把瓷器带到遥远的他国,与许多国家进行贸易,这属于长距离的文化扩散现象,即是迁移扩散;瓷器由王公大臣向平民百姓扩散属于等级扩散。
【答案】 B
(2009年北京海淀期末)为了适应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成立100所孔子学院。据此回答5~6题。
5.在海外成立多所孔子学院,带来的影响是(  )
A.使汉语言文化区扩展到全球范围
B.推动新的中华文化区在海外诞生
C.增进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人口迁移
【解析】 在海外成立孔子学院,可以使汉语文化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扩展,可以增进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答案】 C
6.在海外成立孔子学院并教授外国人汉语,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扩散过程属于(  )
①传染扩散 ②等级扩散 ③刺激扩散 
④迁移扩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在海外教授外国人汉语,属于传染扩散和迁移扩散。
【答案】 C
7.阅读下面的邮票内容和文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宅”特种邮票一套,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民族风情外,还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1)居住在上图民居中的民族依次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以上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3)A、B、C所属文化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4)请就A、B、C的民居特点作简要说明。
【解析】 本题以中国民宅特种邮票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各地的民族风情、地域文化、民居与当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关系,各地所属的文化区等内容。结合所学内容不难回答
【答案】 (1)汉族 傣族 蒙古族
(2)黄土 竹子 羊皮或毛毡
(3)黄土高原文化区 (云贵高原文化区)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 内蒙古文化区
(4)A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当地居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挖洞砌屋,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B竹楼,是我国西南地区傣族人民的传统居所,当地气候湿热且盛产竹子,竹楼具有通风透气的特点。
C蒙古包,是温带草原地区过游牧生活的牧民特有的住房形式,蒙古包以木枝条作帐蓬骨架,用牛皮绳绑扎,外面铺盖羊皮或毛毡。其特点是方便拆装。
课时活页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